張俊茹 許東哲 邢麗元 張明

摘要: AG2.0超聲波蒸發器是根據超聲波測距原理,選用高精度超聲波傳感器,精確測量超聲波傳感器至水面距離并轉換成電信號輸出,可及時測出蒸發量,大大提高了蒸發觀測的時效性。超聲波蒸發器和E-601B型蒸發桶,水圈、百葉箱等配套使用。但在使用過程中常遇到無信號輸出或信號輸出異常等情況,本文以常出現的故障進行分析,并以長春國家基準氣候站曾出現的兩次故障現象進行分析,并總結經驗從而給出正確的處理方法及維護步驟,僅供參考。
關鍵詞:AG2.0蒸發傳感器;故障解析;維護方法
中圖分類號: P415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6.08.081
1 AG2.0蒸發傳感器工作原理
所有儀器出現故障時,若要排除故障首先必須了解該儀器的工作原理、儀器性能。AG2.0超聲波蒸發器是在AG1.0超聲波蒸發器基礎上通過改善測量環境從而提高測量精度,用于氣象、水文等行業測量水位和蒸發量(詳見表1)。
2 AG2.0蒸發傳感器故障解析
結合東北地區的氣候特征,蒸發傳感器均在每年5月1日~9月30日使用,10月1日~次年4月30日采用小型蒸發器進行蒸發量的觀測。
故障一:長春國家基準氣候站2014年4月28日使用前安裝維護后出現的問題,采集軟件顯示當前每分鐘蒸發水位的數據均為98.10毫米。
故障解析:先查看傳感器的供電是否正常(供電電壓應為10~15伏),用萬用表測量為13.4V,屬正常;檢查采集器與傳感器之間連線,看是否有被鼠咬現象,確定連線無任何鼠咬脫皮或老化現象;檢查AG2.0蒸發傳感器與采集器接線端子是否插牢,檢看后無任何松動;最后用萬用表檢查了AG2.0蒸發傳感器頭部輸出端的電流,發現無電流輸出(AG2.0蒸發傳感器技術參數可知正常情況下輸出電流應在4~20 mA之間)。最終確認為蒸發傳感器故障,更換新的傳感器之后恢復正常。
故障二:長春國家基準氣候站2014年9月30日最低氣溫降至-3.7℃,采集軟件將氣溫降至零下,兩個小時后顯示每分鐘蒸發水位的數據均為0.0毫米。
故障解析:按故障一,4種檢查步驟檢查未發現問題,考慮到降溫可能為E-601B型蒸發桶與AG2.0蒸發傳感器的連接管道處有凍結現象,故將燒過的熱水(注意水溫70~80度左右,不要用沸水。以免水管因局部受熱強烈,熱脹冷縮會出現裂痕)澆至連接處幾分鐘后,凍結處溶化,水流通過,采集軟件每分鐘蒸發水位數據恢復正常。
若在夏季出現故障二現象,則為E-601B型蒸發桶與AG2.0蒸發傳感器的連接管道內有污物或其他異物阻塞管道,使水無法通過,即使有水通過亦相當微弱,使得采集的每分鐘蒸發水位顯示為0.0毫米。出現此種現象則按清洗步驟進行蒸發傳感器的清洗維護。
3 AG2.0蒸發傳感器的維護
每次維護均應在SMO采集軟件設備管理功能中的設備維護記錄開始及結束維護的信息。
每年春季(4月末)在使用蒸發傳感器之前,將裝有傳感器的小百葉箱清潔干凈,清潔AG2.0蒸發傳感器并重新將傳感器安裝好。
首先將與采集器連接的電纜插頭拔掉(以免錯誤數據上傳)。取下AG2.0超聲波傳感器。排除E-601B型蒸發桶內。清洗不銹鋼圓筒,清除其內的泥沙或異物,清潔干凈后向不銹鋼圓筒內注入清水,看流出至E-601B型蒸發桶內的水是否清潔,若有污物則繼續注入清水排出污物,直至流入蒸發桶內的水為清水為止,此步驟很重要。清洗E-601B型蒸發。重新安裝AG2.0蒸發傳感器。向蒸發桶內注入一定量的清水(與當時水溫接近),使水面接近不銹鋼圓筒的最高水位刻度線處。保持水面位于最高與最低刻度線之間。
在5~9月使用蒸發傳感器期間建議每月至少清潔一次。定期檢查蒸發器的安裝情況(發現不水平及時糾正),定期檢查蒸發桶和管道是否有滲漏。
冬季結冰期停止觀測,蒸發桶及管道內的水抽干,防止結冰漲破管道。
溢流蒸發水位的設置維護:初次使用、重新啟用或每三個月應設置蒸發溢流水位。
溢流蒸發水位設置方法:加水至蒸發桶內水開始溢流時停止加水,待溢流停止后,穩定5分鐘,在MOI自動觀測界面的“蒸發溢流水位”框中點擊“獲取”按鈕,在彈出的“獲取蒸發溢流水位”對話框中輸入管理員密碼(dmqxgc),并點擊“確定”按鈕,彈窗提示“蒸發溢流水位保存成功”,然后將蒸發桶內水位調整至正常使用狀態。
溢流蒸發水位的設置應以溢流為止的最高水位為原則,以免設置過低降水會頻繁出現溢流情況。當因降水或其他原因使得小時內蒸發發生溢流時,該小時的蒸發量軟件自動處理為0。有的人工觀測臺站是不允許溢流的,當有較大降水時要將蒸發桶內水舀出一定量,計算蒸發量時再將舀出的水量加至余量欄內。
參考文獻
[1] 崔辰.DZZ5新型自動氣象站常見故障及處理方法[J].科技創業家,2014,(06).
[2] 周青,梁海河,李雁,劉鈞;曹婷婷,賈樹澤,尹成海.自動氣象站故障分析排除方法[J].氣象科技,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