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
在許多方面,新加坡的發展要比中國香港更好或者更加多元化。
2015年11月,筆者所在團隊先后在印度尼西亞與新加坡進行有關海上絲綢之路的調研。盡管之前也多次去過新加坡,但這次在經歷了雅加達的霧霾與擁堵之后再來到空氣清新與交通通暢的獅城,著實進一步提高了新加坡在筆者心目中的印象。
新加坡自1965年獨立之后的發展的確稱得上一大奇跡,它與中國香港、臺灣以及韓國被并稱為亞洲四小龍,2014年的人均GDP已經超過56000美元。更重要的是,同年新加坡的人類發展指數也超過0.9,位居世界前列。
新加坡與香港的比較
一般提到新加坡,大家總會把它與中國香港進行比較。這兩個城市都是金融中心城市,具有很多共性。但筆者認為,至少在以下方面,新加坡的發展要比香港更好或者更加多元化。
其一,新加坡實現了居者有其屋,其組屋制度解決了絕大多數居民的住房問題,這要比香港還存在“籠屋”的狀況好得多。從更廣意義而言,從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來講,新加坡的基尼系數要顯著低于香港。
第二,與香港目前基本上以服務業為主不同,新加坡還有著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制造業,例如制藥與石化行業。
第三,香港的金融市場以股票市場為主,債券市場不發達,而新加坡的金融市場發展更加均衡,例如有著東南亞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
第四,隨著中國的資本賬戶開放,香港的地位日益受到上海與深圳的挑戰。而新加坡作為全球增長潛力很大的東盟十國的金融中心,未來具有較強的難以替代性。
第五,香港與新加坡都有著比較大的人民幣離岸市場。盡管目前香港人民幣市場的規模更大,但香港市場很難說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離岸市場”,而新加坡市場相對而言更具獨立性。
此外,新加坡的國有企業也值得一提。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是位居全球前列的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是全球著名的單一政府控股的金融集團,星展銀行與新加坡航空等也是很有特色的國有企業。新加坡的國有企業發展如此富有特色,以至于“淡馬錫模式”被視為當前中國央企改革的重要模板。
具體建議
這次造訪新加坡,我們先后拜訪了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與GIC等學術團體與金融機構,從中獲得不少意見與建議,可以大致歸納如下:
首先,中國政府需要進一步明確一帶一路的性質與范圍。一帶一路的概念不宜過度泛化,而應聚焦在經濟領域。現在各種活動(包括文化、會展活動)都被冠上一帶一路的帽子,這看似熱鬧,實際上讓東南亞國家的人感到困擾。
其次,目前一帶一路的聲勢很大,但具體細節依然乏善可陳。關于一帶一路的行動方案至關重要,而這一方案應至少包括具體地帶與重點項目。在出臺項目清單之前,中國政府應該與沿線國家進行充分溝通與談判,避免出現一廂情愿的狀況。一帶一路應該是政府搭臺、企業唱戲,而目前政府很高調,但企業跟進有限,出現了主體錯位的現象。此外,一帶一路的行動方案也應該考慮與沿線國家的發展戰略相互對接相互促進,比如越南的兩廊一圈。最后,中國政府應該對一帶一路的推進狀況進行定期評估。例如,根據事先設定的日程表,當前的一帶一路建設究竟推進到什么地步了?
再次,目前沿線國家不知道中國國內具體負責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機構究竟是誰。目前有很多部委都在發聲,也成立了一帶一路領導小組,但究竟是哪家機構在統籌協調一帶一路的戰略實施與方案制定,沿線國家并不清楚。
第四,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東盟國家,都對一帶一路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心存疑問。我們采訪的大多數新加坡人都認為,目前中國政府的重點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而RCEP已經被放在一邊了。盡管我們給他們解釋,說一帶一路與RCEP是相輔相成的。目前中國政府依然非常重視RCEP合作。但的確就這個問題,目前缺乏中國官方高層的明確說法,以至于出現了認識方面的疑惑。
第五,就具體合作領域而言,新加坡人士表示,新加坡在金融、航運、第三方開發等領域,均有濃厚的興趣與中國合作。新加坡非常希望能夠建設一個規模較大、流動性較強的離岸人民幣市場。新加坡可以成為中國與東盟國家進行優勢產能合作的跳板,與中國之間具有進行第三方開發的廣闊合作空間(例如共同到其他東盟國家建立工業園等)。考慮到東盟國家在安全方面的考慮,中國在東盟的基礎設施投資多使用第三方開發的模式。不過反過來,也有人擔心,隨著中國直接開展與其他東盟國家的合作,新加坡在東盟的獨特優勢地位可能遭遇負面沖擊。
第六,有一些新加坡人士指出,目前一帶一路建設以跨國基礎設施投資為主。這些基礎設施項目具有投資規模大、投資回收期長以及投資收益率低的特點,這也是為何沿線國家存在基礎設施投資缺口的原因。如果沒有良好的項目選擇與項目設計,私人資本是沒有什么興趣參與到這一投資過程中來的。那么,這最終會不會成為中國政府一個主體在做投資?中國政府用外匯儲備來做這種投資,究竟劃不劃算?考慮到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消失、短期資本持續外流以及人民幣貶值預期的存在,中國政府究竟還有多少外匯儲備可以投資于一帶一路建設?這些問題無疑都值得中國國內決策者仔細考慮。
(注: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投資室主任。本文首發于《彭博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