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信息》綜合報道
在身陷困境的中國股市,投資者幾乎不會有喘歇的機會。A股市場連續暴跌,滬深兩市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跌掉數十萬億元市值,而伴隨著杠桿融資盤的爆倉、基金面對贖回等情愿或不情愿的強行平倉,或許下一個就輪到股權質押了。
多只股票低于平倉線
股權質押(Pledge of Stock Rights)又稱股權質權,是上市公司大股東開展資本運作的一種工具。上市公司的大股東現金流不足時,可以將自己所持有的股票在一定期限內質押給金融機構,如銀行、證券、信托等,從而獲得貸款,以緩解短期流動資金不足所帶來的壓力,這是大股東常用的一種融資手段。由于大股東股票交易受到限制較多,股權質押為其提供了便捷的途徑,既能保證大股東控制權不受損,又可以獲取現金流用于投資等,因而從2014年開始股權質押式融資逐漸受到市場青睞。
根據WIND數據,2015年全年共發生股權質押融資6480筆,涉及上市公司1367家,質押總股本1749億股。截至2015年底,股權質押在押市值規模約為2.7萬億-3.0萬億元,占A股總市值約為6.5%。其中新興成長性行業股權質押規模較大,其次是融資需求一直較高的房地產行業。按照行業慣例,在進行股權質押時,券商一般對主板股票取4折質押率、對創業板取3折質押率,以股價的160%作為警戒線水平,以股價的140%作為平倉線水平。
當股價下跌至預警線后,一般需要追加質押股票或者直接現金補倉,否則就需要按天收取罰息,目前標準通常為“年化利率達到18%”。但如果股價繼續下跌,收盤價格跌破平倉線,則要么強行賣出股票,要么終止交易,股東贖回股票。
2015年下半年股市調整后,大股東股權質押承壓時,有部分大股東選擇增加質押金額攤薄風險,這也推升了股權質押的規模。進入2016年以來,隨著大盤的大幅下跌,股權質押爆倉個案頻頻浮出水面,隨即股權質押的潛在隱患引起了投資者的高度關注。
大股東首現集體爆倉
1月11日,同洲電子公告,公司實際控制人袁明質押給國元證券的股票接近警戒線,公司股票自1月12日起停牌。袁明總共持有公司股票1.26億股,其中直接持有1.23億股、通過資管計劃持有281.76萬股。其中,總計1.22億股用于質押,融資股份比重高達96.53%。袁明質押股份的融資警戒線為每股8.50元~9.50元。然而,截至11日收盤,今年以來同洲電子跌幅高達31.54%,11日更以跌停收場,收盤價為10.03元/股。按此計算,同洲電子再有5%的跌幅就將面臨被平倉的局面。
1月18日,銀河生物晚間發布公告稱,截至公告日,控股股東去年12月28日質押的380萬股股票已經觸及質押協議中的預警線、平倉線,公司緊急追加保證金1100萬元以保證質押股票不存在被強制平倉或強制過戶的風險。
1月18日,慧球科技大股東杠桿增持爆倉。公司公告稱,公司董事長、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顧國平于2015年12月通過德邦慧金1號增持公司股票841.52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2.13%)低于平倉線,德邦創新接到優先級份額委托人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上海分行通知,已提前結束德邦慧金1號資管計劃,并根據資產管理合同約定將顧國平持有的全部該計劃份額凈值清零,顧國平在該計劃項下的所有財產權益全部歸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上海分行所有,這是A股歷史上首個大股東杠桿增持爆倉的案例。
1月26日晚間,海虹控股、齊心集團、錫業股份和冠福股份4家公司紛紛發布停牌公告,大股東首次出現集體爆倉,致使股票1月27日同時停牌。具體而言,海虹控股大股東觸及平倉線,錫業股份大股東接近警戒線和平倉線,冠福股份大股東接近預警線,齊心集團大股東接近或達到警戒線和平倉線。這是上市公司大股東首次出現集體爆倉。
大股東設法自救
對此,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整體而言,股權質押的風險仍然可控。質押方往往選擇解押或補倉等方式提前釋放風險,而金融機構的潛在壞賬風險也尚處于可控范圍,加之不少進行股權質押的上市公司大股東正在開展“自救”,因此實際情況可能好于當前悲觀的市場預期。
中信證券認為,從目前情況來看,質押市值相對于整個A股市場總市值占比相對較小,不會對市場造成大規模的沖擊。一般來說,當接近警戒線時,質押方往往選擇解押或補倉的方式處理,真正被平倉的情況并不多見。國海證券也表示,場外配資前期已經被清理完畢,場內兩融尚未發現風險,由于質押方往往選擇解押或補倉等方式提前釋放風險,所以市場的預期可能過于悲觀。杠桿風險尚未被引爆,如果已經被引爆,股市的下跌速度會變快,而不是變緩。
另一方面,對于資金融出機構而言,瑞銀證券則表示,對于股權質押,金融機構的潛在壞賬風險處于可控范圍。根據WIND數據,證券公司是股票質押業務的主要中介機構,2015年至今市場份額為58%,高于銀行(20%)、信托(11%)和其他(11%)。以質押標的的參考市值衡量,35%以上為限售流通股。盡管限售股占比較高,但考慮到限售股質押折扣率更低,且跌幅較大的個股占比較小,股票質押業務對于券商、銀行、信托等金融機構產生的壞賬風險仍在可控范圍內。
實際上,種種跡象顯示,除了緊急停牌外,不少進行股權質押的上市公司大股東正在開展“自救”。1月25日晚間,金浦鈦業的控股股東金浦集團出具了一份按期清償質押借款、避免發生控制權變更的承諾函。一位證券業人士表示,質押的股票跌至預警線時,出資方會要求質押方在兩天內進行補倉,當跌破平倉線時,流通股將被強制賣出,限售股將被申請司法凍結,待解禁后賣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股東不進行應對,將導致標的股票的賣壓進一步增大,并導致股票價格進一步下跌,最終形成惡性循環。而這種情況一般是大股東不愿意看到的,因此除了進行補倉之外,大股東還可以找過橋資金贖回股票,再將股票重新進行質押融資。
根據中國證監會主席肖鋼在年度工作會議上表示,股市大跌期間大量獲利盤回吐,各類杠桿資金加速離場,公募基金遭遇巨額贖回,期現貨市場交互下跌,流動性幾近枯竭;如果任由股市斷崖式、螺旋式下跌,造成股市崩盤,股市風險就會像多米諾骨牌效應那樣跨產品、跨機構、跨市場傳染,釀成系統性風險。他還表示,不成熟的市場及交易者,加上不完備的交易制度和不適應的監管制度都造成了股市異常波動,監管者將汲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