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在如今南京地區周邊,當地很多人都會管三蹦子叫“馬自達”。沒錯,此“馬自達”就是彼“馬自達”,日本在二戰期間曾出口過一批馬自達牌三輪貨車而令“馬自達”成為這一地區三輪車的代稱。馬自達的造車歷程從1931年起航,而起初的產品便是這種非常接地氣的馬自達號三輪車。
從軟木塞到三輪車
馬自達汽車從生產三輪車起步,但更讓人想不到的是馬自達汽車公司原本是生產熱水瓶軟木塞的公司。
馬自達汽車創始人松田重次郎于1875年出生于日本廣島的一個漁民家庭。為了生計,14歲時他便前往大阪的一個鐵匠鋪中做學徒,在此期間松田展現出了自己的機械和商業天賦,他不僅發明了“松田水泵”,更創建了自己的工廠。1921年,當46歲的松田重次郎再次回到故鄉時,已經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富一代”了,而他回家的原因是臨危受命,接手群龍無首的東洋軟木工業株式會社。
松田重次郎在1927年將公司名稱更改為東洋工業株式會社,兩年后開始生產重工業用的機床,在內部著手進行第一輛“汽車”的生產計劃,并在1940年發表了第一輛汽車的原型。
1931年,東洋工業推出了自己的第一臺小型三輪載貨汽車,車名是500CC Mazda Da,從此進入了機動車生產領域。這臺“三蹦子”不僅是東洋工業的首款機動車,同時也首次使用“馬自達”商標。它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松田重次郎姓氏讀音(Matsuda)的變形,另一說是來自古波斯宗教拜火教大神阿胡拉·瑪茲達(Ahura Mazda)的名字。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連續受到兩顆原子彈的轟炸,讓位處廣島的東洋工業廠房幾近全毀。日本戰敗投降后,松田重次郎立即集資復工,并在1945年12月就恢復了500CC Mazda Da的生產。1950年更推出負載能力更強的四輪貨車,加入戰后重建日本經濟的行列。
就在東洋工業的車輛事業起飛之時,馬自達汽車創始人松田重次郎卻于1952年與世長辭。公司經營權則是轉移至熱衷轉子引擎發展的家族后裔松田耕平手中,也正式開啟了馬自達汽車的轉子時代。
轉子速度時代
馬自達的第二款圖形商標誕生于1959年7月,這個車標僅由一個變體的字母“M”和外面的圓圈組成。在它的“任期”內,馬自達推出了多款對于這個品牌具有重要意義的車型。
上世紀50、60年代,日本國民收入逐漸提高,人們開始對家用汽車有了需求,日本政府提出了國民車的設想。1960年5月,東洋工業推出R360 Coupe,這是馬自達品牌第一輛真正意義上的四輪汽車。馬自達R360定位于K-Car的微型汽車,其軸距僅有1760mm,整備質量380kg,但正是這么“可憐”的一臺車,開啟了馬自達的汽車之路。
1961年,松田耕平與德國NSU公司 (奧迪前身) 及Felix Wankel博士 (轉子引擎發明者) 簽下轉子引擎的生產與使用權協議,至此馬自達汽車與轉子引擎結下不解之緣。東洋工業在購入轉子引擎的專利后,1963年4月成立了“轉子47壯士”特別研發部門,專門研究轉子引擎運用在量產車上的可行性。而在這期間,馬自達汽車還陸續推出了Carol 360及Mazda 1500等車款,且在市場上都有不錯的表現。
經過數年的攻堅,代號10A的雙轉子發動機研制成功。首部搭載這臺發動機的是1967年5月發布的馬自達Cosmo Sport,最大功率110馬力,它也因此成為了世界首部搭載轉子發動機的量產汽車。它還在火遍全球的科幻電視劇《杰克奧特曼》中出演過特勤MAT的警備用車。
1968年,Cosmo Sport在德國的Nurburgring賽道挑戰了Marathon de la Route 84小時耐力賽,并在三名車手的輪流駕駛下完成344圈的比賽,獲得第4名的佳績,證實了轉子引擎的耐久性。
隨后在1970、1971、1972年及1975年時,東洋工業接連推出搭載轉子引擎的Capella、Luce與Cosmo AP,1984年東洋工業株式會社正式更名為馬自達汽車公司。
仔細看Cosmo Sport的車頭,你會發現它的車標并非100%忠實于“原著”,而是在馬自達的圓形商標外面又加了一個三角形,它的靈感就來自其發動機中的轉子。
20世紀70年代初,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馬自達陷入了困境。好在得到了住友銀行的幫助,馬自達才得以度過危機。動蕩過后的馬自達更換了自己的商標,新商標變成了圖形化的“MAZDA”文字。
1979年,懸掛著新車標的RX-7上市,它搭載了一臺全新的130馬力雙轉子發動機,并且擁有四輪獨立懸架以及由此帶來的優異操控性,另外再加上漂亮的設計,RX-7得到了廣泛的認可。RX-7是馬自達乃至日系品牌中最重要的跑車之一,美國《Car and Driver》雜志曾五度將其列為年度十大風云車。
三品牌歸一的起伏
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汽車市場也迎來了新一輪的繁榮。馬自達在此時推行了多品牌發展策略,在日本市場設立了Eunos、Autozam和fini等子品牌。fini品牌在馬自達的一眾子品牌中最為高端,它主要銷售馬自達旗下的高性能和高檔車型。
馬自達還在1991年為海外市場設計了全新圖形車標,它由外圈象征太陽的圓環和內部象征火焰的菱形組成。
由于馬自達汽車長期極度追求產量、產品技術和市場擴張,在持續的巨額投資后,1995年,該公司首度出現經營性巨額虧損并曾經一度名列日本第二虧損企業,而此種虧損一直持續了6年。
此時,占有馬自達公司33.4%股份的合作伙伴福特伸出了援助之手,福特為其注資,并成為了馬自達的母公司。另一方面馬自達也結束了多品牌戰略,將旗下各品牌車型統一收歸馬自達品牌,接著在1997年推出了全新的馬自達車標。車標整體以橢圓形為輪廓,中間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對伸展的翅膀形狀,這個翅膀與兩旁橢圓輪廓組成了一個“M”字,代表了馬自達品牌的首字母,也象征著馬自達展翅飛向未來。
以Zoom-Zoom概念邁向未來
2000年開始,馬自達汽車通過實施“新千年計劃”,使公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2002年4月份,馬自達將人與車的互動情感發揮在車輛的設計上,并陸續在設計中導入許多大自然界里的元素,找到了品牌的新方向。
2002年開始,馬自達公司先后推出了馬自達6、馬自達3、馬自達2、馬自達8、RX-8、Roadstar和CX-7等一系列新車型,在世界各地都取得了不俗的銷售業績。2010年3月,馬自達與豐田簽署共享混合動力技術的協議。同年10月發布創馳藍天技術。同年11月,福特減持馬自達公司股份至3.5%。
2015年,馬自達悄無聲息地在自己的官網啟用了全新標識,新車標變化不大,最明顯的差異在于新標將老款下方的藍色“MAZDA”更換為帶有立體感的灰色字體和藍色描邊,另外圖形車標本身也變得棱角分明,更具未來感了。
馬自達歷史上更換了很多次車標,幾乎每一次變更都伴隨著這個品牌的起伏。但毫無疑問,馬自達在眾多中庸的日系品牌中是倔強的、偏執的,也許就是因為屢屢劍走偏鋒才讓它在銷售規模上無法與那些實用主義的品牌競爭,但馬自達能夠從一家制造三輪貨車的企業成長為勒芒冠軍獲得者,大概也和這份偏執不無關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