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個市場化程度極高的傳統產業,服裝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自身的行業特性,要為消費者提供品質高、價格優的產品,就服裝而言,我覺得供給側改革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發明創造,在服裝行業可以做三維打印,也可做可穿戴設備,還可以做一些新材料;第二種是通過產業鏈重構來達到供給側改革目的。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一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二是發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集眾智匯眾力的乘數效應;三是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在技術、產品、品質、管理、手段等等方面,創新可以貫穿到服裝產業全過程。對于強者,創新應該成為企業生存的常態,居安思危才可期待強者恒強;對于弱者,創新是鯉魚跳龍門,一招突破、滿盤皆活并不鮮見。
產業鏈重構,應先分析用戶。第一種是高端用戶,即富裕階層或者富豪階層,這類人群的需求是奢侈品品牌或定制產品;第二種是中端用戶,即中產階級,這類人群傾向于輕奢產品,極致單品可能會是一個方向;第三是中低端用戶,即普通用戶。重構側重于五個方面,第一方面是產品開發的重構,第二方面是品牌建設的重構,第三方面是渠道運營的重構,第四供應鏈的重構,第五是服務過程的重構。
當今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日趨激烈,文化的思潮引領著服裝行業的發展,文化的碰撞也就創造了服裝業新的時尚。隨著社會要素流動的加強,人們在服裝上的需求也就個性化和多樣化。要滿足客戶的個性化和多樣化需求應在品牌設計上下功夫:1、了解當今不同層次人群的服裝個性需求,把握動態變化,為品牌設計指明方向;2、在設計中既要有主流元素又要融入世界新元素,加大創新力度,不斷推陳出新,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應該是打造核心競爭力,找到持續發展的動力;3、供給側結構改革要研究產品個性化、服務人性化、品牌國際化,把顧客的需求留在國內。對服裝業而言,每一個環節可做的工作有很多。
目前服裝業已經處于產能過剩狀態,企業不能依賴通過擴產提業績。對于中低端產品泛濫的服裝企業而言,如何滿足今后的消費需要?第一,需要通過引入先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向中高端升級,我國服裝產品的價格優勢正在逐漸喪失,需要以質量促銷量;其二,提高設計創新能力,增強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其三,完善企業的服裝管理、運營體系,與市場更好對接。
人們衣柜里有很多新衣,但因樣式老舊,被束之高閣。因此,如果衣服的面料、樣式不創新,就不會有人買,所以產品一定個性化,才能打開銷路。另外要研究消費者的購買意愿。我認為,購買意愿實際是文化問題,購買意愿的轉變,與文化的更新和創新相關。擴大消費,不僅要從居民購買能力做出努力,而且加強居民購買意愿。服務行業不能等客戶上門,增強服務意識,“擺面孔”只能嚇走客戶。中國制造業要把品牌打向國外。把顧客留到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