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波 張旭賢 李磊 宋榮榮 王利君 羅勇
【摘 要】為了探究一種高效風冷式汽車尾氣余熱溫差發電裝置,設計一種汽車尾氣余熱均衡散熱與聚合氣流螺旋遇冷溫差發電裝置。本文通過建立模型試驗,測試江淮皮卡汽車發動機在不同負荷下,排氣管道散熱量,并對最高負荷下,排氣管道高溫散熱進行處理,將整個排氣管道溫度恒定140°C ~300°C。調試汽車發動機最大轉速4000r/min,對排氣管內管道散熱處理后,通過測試風冷式管道裝置在不同空氣流速梯度下,管徑收縮及氣流流態對溫差發電器件遇冷測試,并建立小型數據庫,對比數據,分析裝置風冷式效果實驗參數。結果顯示,風冷式排氣管道溫差發電裝置,有效提高溫差發電器件溫差,達到高效率發電目的。
【關鍵詞】溫差發電 聚合氣流 螺旋風管 流線型 “V”型聚風面板
目前市場汽車供電設備大多依賴于發電機,發電機消耗發動機動能,從而間接增加汽車油耗。針對汽車尾氣余熱溫差發電,水冷需要接入循環水冷系統[1],其裝置結構復雜,維護成本較高,水冷循環運作穩定性較差。風冷式溫差發電裝置研發正在起步階段,本設計方案立足于風冷式裝置結構設計及優化,可高效利用汽車尾氣余熱,將其轉換為可穩定回收,再利用的電能,可以替換部分汽車發電機,可間接減少油耗。最終研制了一套結構合理、性能優異、余熱溫差發電效果較明顯的裝置。
1研究背景
由汽車燃油總能量分配得知,汽車發動機動力輸出占燃油燃燒總熱量的25%~42%,其余以廢熱形式從冷卻水和尾氣等中排出。車外的能量占燃燒總能量的58%~75%,這不僅是一種能量浪費,同時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大氣熱污染[2]。汽車尾氣余熱具有溫度高、壓強大、流速快的特點,汽車能量損耗以尾氣熱量為主。
目前汽車尾氣余熱溫差發電存在溫差發電模塊本身發電率低,溫差發電裝置整體效率低,裝置在汽車行駛中穩定性較差,冷端散熱效果較低等問題。
2聚合氣流風冷技術原理
改變排氣管內壁熱量條件,致使尾氣余熱均勻散熱,使溫度恒定160~290°C,滿足溫差發電器件最大容許高溫條件。排氣管道內高溫氣流溫度梯度大(60~500°C),溫差發電器件的容許高溫側溫度300°C,適宜安裝溫差發電器件管道長度有限,因此,通過設計組裝三種金屬管材(內管),包裹不定層數隔熱材料,改變排氣管內壁熱量條件,至均勻散熱,促使溫度恒定160~290°C。依據不同類型汽車的用電需求,可適度改變汽車排氣管道內徑,或適宜加長管道長度,改變排氣管道結構,可安裝較多的溫差發電器件。
通過設計流線型螺旋風管管道外殼,套裝內管道,聚合螺旋氣流,加快雙管間空氣流速與溫差發電器件一側溫度交換,提高風冷效果。汽車行駛時,當空氣流速恒定,氣流進入聚風管流量一定,當氣流進入雙層管道間,聚風管管口截面積是雙層管道的2倍以上,雙層管道間氣流急劇加快,氣流沿流線型外管壁流動,加快螺旋氣流分子與溫差發電器件遇冷側面的碰撞,提高遇冷效果,增大溫差發電器件兩側產生溫差,提高溫差發電器件發電功率。
通過汽車排氣管與螺旋風管間氣流交換裝置結構設計,可分部定段安裝多個冷熱氣流換氣裝置。該裝置可排出前段較熱空氣流,聚合外界冷空氣,沖進后段雙管道間,達到較長雙管道間冷熱氣流交換的目的,提高風冷效果。
3結構設計
3.1雙層排氣管道裝置整體結構設計
該裝置排氣內管分為三段,與發動機處三分之一段采用隔熱材料包裹,或雙層真空管道;中間三分之一段采用保溫較好的管材;末尾三分之一段采用散熱性較好的鋁合金管材。通過不同材質管道連接,使排氣管內管道散熱溫度恒定在160-290°C間。雙層排氣管道裝置整體結構如圖1所示。
3.2雙層排氣管道裝置局部分解
裝置熱電系統采用熱電器件串聯(4-6個)模塊,將各個串聯模塊并聯,與回收系統連接,將大電流儲存于蓄電裝置中。排氣管口徑較小,采用規格為20*40*3.2mm溫差發電器件,其規格:最大耐溫:300°C;最大發電電壓3.18V (溫差為120°C);最大短路電流:525mA (溫差為120℃);芯片內阻:1.8Ω。
3.2.1雙排氣管道裝置設計截面圖示分析
方案一:目前市場現有溫差發電器為塊狀,粘貼于排氣管曲面,對熱量的傳遞,安裝運作的穩定性影響較大,因此,研制一定規格圓弧形溫差發電器件。依據設計要求,溫差發電器件要求廠家制作成曲面形狀,曲面長度40mm,弧度長度依據廠家可制作性,設計制作目標:2~5段均勻的等弧長,拼接成一個完整的圓狀(設計排氣管內徑),包裹內管道。環形溫差發電器件安裝結構如圖2所示。
方案二:由于市場現有溫差發電器件均為塊狀,設計排氣管截面形狀,且不改變汽車原排氣管管徑、長度、結構。內管壁中設計真空層,使高溫隔熱降低至290°C以下,前段減少尾氣熱量流失,提高后段管道溫度。
排氣內管1橫截面呈外切的邊數大于6的等邊內圓管;排氣內管1外壁上依次設置著至少一層陶瓷纖維紙2、均勻涂布的導熱硅膠層3以及均布粘接著的溫差發電元器件5;在排氣內管1外部設置著呈流線型聚風裝置4、6、10。原排氣管道內高溫氣流溫度梯度大,銜接不同的管材,降低進氣管道散熱,提高尾管道溫度,使前段高溫測熱量不易過早散發,而流通到中后段管道 ,即可輕度改變尾氣余熱散熱溫度均衡,適度均衡散熱。如雙層排氣管道裝置各部位斷面結構如圖3所示。
圖B-B:裝置與發動機連接段斷面,設計安裝“V”型聚風面板;
圖A-A:裝置中間管道斷面,設計安裝螺旋風管及冷熱氣流換氣裝置;
圖C-C:裝置尾段斷面,設計安裝半“V”型聚風面板。
3.2.2雙排氣管道外聚風裝置局部設計
汽車行駛時,采用聚合氣流加速旋轉空氣式理念,提高溫差發電器件一側遇冷效果,增大溫差,高效發電。聚風裝置結構如圖4所示。
螺旋風管由高纖維塑料或不銹鋼金屬材料制成,螺旋風管上的螺紋間距為等梯度增加。各個外殼管道曲面光滑,顯流線型。管質選材為高纖維塑料或不銹鋼金屬材料。
圖5螺旋風管:前口內徑與后口內徑比為1:1.5~1:3;冷熱氣流換氣裝置:中圓臺形換氣風管8、9,前口的內徑與后口內徑比為1:2~1:4。中圓臺形換氣風管8、9前口為缺口環狀,8、9部位斜截面銜接處為封閉斷面,達到前半段雙層管道間遇冷氣流從9部位出,后半段冷空氣從8部位進。
通過汽車排氣管與螺旋風管間氣流交換裝置結構設計,可分部定段安裝多個冷熱氣流換氣裝置。
冷熱氣流換氣裝置目的:為達到較長排氣管道溫差發電器件較好的遇冷效果,分布定點安裝冷熱氣流換氣裝置。聚風管與疏風管道可排出前段較熱空氣流,聚合外界冷空氣,沖進后段雙管道間,達到較長雙管道間冷熱氣流交換的目的,提高風冷效果,增大溫差,提高溫差發電效率。如冷熱氣流換氣裝置結構如圖6所示。
4仿真模擬實驗
4.1排氣管內管道散熱分析計算
查閱《傳熱學》,得知排氣管內管壁熱傳導的傳熱熱阻r:
排氣管外形由支管道、彎管、消聲器等一些裝置構成,發動機排出尾氣流過排氣管內管道拐彎處,氣流沿管壁發生改變。通過查閱《傳熱學手冊》,得知廢氣與管道內壁之間的對流換熱系數:
排氣管內管取單位長度 氣體微元,溫度 ,該處管道外壁的溫度為 ,氣流流速V,管壁傳遞熱量,該微元段移動下一位置時,溫度下降為 。
4.2排氣管內管道均衡散熱方案測試
實驗采用江淮汽車(JAC),進行數據采集及模擬實驗。汽車發動機四缸汽油機型號:GW491Q;最大凈功率74kW(3200r/min);排量為2237ml。采用紅外熱像儀測試發動機在不同負荷下,排氣管外壁各個測量點(沿縱向等間距13cm)溫度,起點為排氣支管,終點為排氣管末端。
依據排氣管形狀結構,對排氣管分段,通過對排氣管管道結構、尺寸測量,按照一定比例值繪制圖紙如圖7所示。調試發動機轉速為:750r/min、2000r/min、3000r/min、4000r/min工況下測定各管道分段點溫度,各轉速對應測量點溫度如表1所示。
通過紅外熱像儀排氣管溫度場分布測試試驗由上述實驗看出,汽車發動機轉速在750~4000r/min間,排氣管道溫度曲線波動較大,高低溫落差較大,溫度差值219.5~267.1°C。汽車在正常行駛過程中,發動機轉速不超過3500r/min,為防止汽車排氣熱負荷過高,超出溫差發電器件最大溫度極限值,因此,對排氣管散熱處理進一步實驗中,只分析發動機轉速在4000r/min時,排氣管管材設計及隔熱材料包裹層數。調試發動機轉速為4000r/min,采用對排氣管道均衡散熱處理方案,溫度分布曲線緩慢、平穩下降,最高溫度293°C,最低溫度154.7°C溫度差值138.3°C。對比實驗分析得知,內管道散熱處理方案有效降低排氣管高低溫落差,中后段內管道溫度明顯增大,達到高溫熱氣流在整個管道均衡散熱的目的,提高溫差發電器件安裝數量。
4.3模擬風冷裝置各實驗項數據采集及分析
本次實驗測試車速與風速之間的關系,為后續模擬實驗提供參數依據。如表2所示。
通過測試排氣管道高溫測溫度為260°C時,進風口與雙層管道截面面積變化對空氣流速影響。排氣管道內管直徑為4.82mm,按照設計要求,前風口直徑12cm,面積37.68平方厘米,收縮后直徑10 cm,面積31.4平方厘米,雙層管道間截面積9.42平方厘米。前進風口截面積是雙層管道間截面積的2倍、4倍。本實驗以內管道散熱溫度260°C計算,3D打印一段仿真裝置進行模擬實驗,試驗數據如表3所示。
當風流量一定時,風速與風管截面積成反比,即是風速越高,則風管截面積越小,在模擬實驗中,聚風管口截面積為雙層管道間截面積的2-4倍,如表3中兩條折線,管道間與進風口風速比值減小,由于高氣流受到管道結構阻礙產生壓力,氣流改向四周擴散,對風速有影響。此實驗驗證聚合氣流加速空氣流動,提高溫差發電器件能量交換速率。
制作仿真模擬實驗裝置,將6片規格為20*40*3.2mm溫差發電器件(最大耐溫300°C),按照設計要求安裝內管道,并套裝螺旋風管,內管用氧焊通入熱氣流,并控制溫度為:高溫側290°C、230°C、170°C、140°C,用600W鼓風機管口對準聚風管口,空氣流速大小通過調試兩管口間距,將風速儀溫度感應器放置兩管口間,調控空氣流速。雙層管道間,等梯度調控空氣流速,用紅外熱像儀測試風冷溫度大小,試驗數據如表4所示。
表4 風速等梯度變化對不同高溫側溫差發電器件風冷效果影響試驗
如表4所示,排氣管雙層管道間空氣流速等梯度增大,溫差發電器件遇冷側溫度緩慢降低,高低空氣流速差值溫度變化差值:109~238.1°C,溫差增長值:6.3~200.4°C。由上述數據分析得出,排氣管溫度較高部位產生溫差值相對較大;當高溫側溫度恒定,空氣流動速度越快,風冷效果越好,溫差越大。
同等風速條件下,平行空氣流與螺旋空氣流流態,對內管道散熱溫度200°C,溫差發電器件遇冷溫度測試如表5所示。
由上述數據得出:同等風速條件下,高速螺旋氣流比平行氣流遇冷效果更好,溫度差值約9°C,一定程度上提高溫差發電器件發電效率。由于風速受雙層管道壁形狀影響,風速越大,高速螺旋氣流遇冷效率下降,因此,最適合風速0~30km/h,即車速:0~90 km/h。
4.4單個溫差發電器件溫差與發電量對應參數(如表6)
測試條件:空氣溫度22.7°C,汽車排氣管總長度4.26m,采用汽車轉速為3000r/min,車速80km/h時,管道間空氣流速約40m/s,測試單個溫差發電器件(規格為20*40*3.2mm)在不同管道部位,冷熱溫度值,及輸出功率測試如表7所示。
5經濟性分析
實驗采用江淮汽車(JAC),進行數據采集及模擬實驗。測試條件:空氣溫度:22.7°C,汽車排氣管總長度4.26m,采用汽車轉速為3000r/min,車速80km/h時,管道間空氣流速約40m/s,熱面溫度范圍:145.9~285.7°C,冷面溫度范圍:29~64.7°C,平均溫差178.13°C,平均溫差發電功率1.72 w,裝置可安裝溫差發電器件數,總發電功率1.69 kw。
假定汽車平均每天連續行駛6 h,平均車速80km/h,每天發電量為:
在模擬實驗中,雙排氣管道間空氣流速明顯高于車速,風冷遇冷效果明顯。汽車在秋冬季工作,空氣溫度低于模擬實驗22.7°C,汽車尾氣余熱均衡散熱與聚合氣流螺旋遇冷產生溫差更大,發電效率更高。
6結語
本套設計裝置優化螺旋風管流線型外殼結構,抗風阻力小,螺旋氣流風速較高,產生溫差較大,提高發電效率。優化設計內管道結構后,可安裝較多溫差發電器件,進一步提高發電總功率。
本套設計裝置質量較輕、抗震穩定性強、熱電模塊轉化效率高,既能達到節能、環保、安全的目的,又具有壽命期長、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本套裝置適應汽車行駛環境的需要,可代替部分型號汽車發電機,滿足汽車用電需求。全國交通工具種類多,數量多,依據車型,據局部改進設計裝置,可以安裝到各類不同型號的車輛,具有較好的市場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袁曉紅.汽車發動機尾氣余熱溫差發電裝置熱電轉換技術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2.
[2]肖旺新,嚴新平,張雪.現代城市“病”中的交通污染問題研究[J].交通運輸工程與信息學報,2007,04:29-35.
[3]楊世銘,陶文銓.傳熱學(第四版),2006.
[4]崔清華.半導體熱電發電在船舶上應用的可行性研究.武漢理工大學,2010.
[5]楊雙亮,張紅,許輝.車用溫差發電裝置換熱性能的數值模擬研究 [J].低溫與超導,2011.
[6]張征,曾美琴,司廣樹.溫差發電技術及其在汽車發動機排氣余熱利用中的應用[J].能源技術,2004.
[7]石衛衛,鄧婳,吳智恒,李民英,曹夢樂.聚裝箱船余熱回收系統中溫差發電模塊的熱電耦合分析[J]. 機械,2011.
[8]徐立珍,李彥,楊知,陳昌和.汽車尾氣溫差發電的實驗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02:287-289+294.
[9]鄧亞東,范韜,郭珣,凌凱,代宏偉,蘇楚奇.汽車尾氣溫差發電裝置及熱電模塊的布置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版),2010,02:265-267+283.
[10]Nelson D, Sparke L, Improved Side Inpact Potections:Design Optimization for Minimum Harm [R] . SAE.Paper aumber 2002-01-0167
[11]Lee H Y,Reinholtz C F. Inverse kinematics of serial-chain manipulators[J]. ASME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1996,118(3): 396-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