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07年至2013年的5年間,廣東共建立了103個協同創新聯盟,2014年7月又啟動了新一輪戰略合作,產學研合作向長期的、平臺化的長效機制發展。但在協同創新知識產權利益分配的制度和自我約束機制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協同創新的健康發展。應對產學研協同創新中政府與聯盟成員之間、成員相互間、成員與其內部科研人員的知識產權利益分配等制度進行完善;并通過有效的協議對創新聯盟成員間的知識產權利益分配進行自我約束。
【關鍵詞】廣東協同創新知識產權利益分配問題對策
1 廣東產學研協同創新知識產權利益分配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為了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業化為目標,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提升廣東的產業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2007年3月,廣東省、教育部、科技部啟動了產學研創新聯盟建設工作。從2007年3月至2013年3月的5年內,共有111所高校、187家科研院所、973家企業、32家行業協會共同參與組建了103個技術創新聯盟。2014年7月,廣東省與清華大學等簽訂了新一輪戰略合作協議,加快集聚國家重要創新資源,推動“三院兩部一省” 的產學研合作體系向縱深發展,產學研合作規模在逐步擴大,由短期的、分散的項目合作向長期的、平臺化的長效機制轉變。
1.1 與產學研協同創新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等制度建設及其存在的問題
在制度建設方面,廣東省產學研協同創新知識產權利益分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1.1 有關聯的政策和立法,無專門的調整規范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關于國家科研計劃項目研究成果知識產權管理的若干規定》、《關于加強國家科技計劃知識產權管理工作的規定》等法律和政策對產學研協同創新中的資助單位與項目承擔單位之間的知識產權利益關系,做出了一般性的規定。廣東省既有的政策中僅有《廣東省產學研省部合作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第12條等法律和政策中作了原則性的規定。而產學研協同創新涉及多個參與主體,過程復雜,沒有統一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對其行為進行指導規范,行為主體難以把握,尤其是在成員方的知識產權利益分配方面,利益難以協調,勢必影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穩定發展。
1.1.2相關法律法規繁多,但相互之間缺乏協調
對于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產權利益分配問題,現有的制度存在重復性的規定,彼此之間缺乏協調和銜接。如,對于科研人員的獎酬問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中規定,單位應提取不低于轉讓科技成果的凈收益的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作為“獎勵”,而《專利法》和《專利法實施細則》中,對科技人員的報酬“和”獎勵是同時存在的,既有“獎勵”又有“報酬”。
1.1.3指導性規范居多,強制性、責任性條款過少
制度中的選擇性規范較多,即把知識產權利益分配的自主決定權交給了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由于目前創新主體多追求的是短期利益,加上信息不對稱,目標不一致等原因,使得交由協同創新主體自主決定的事項,約定不明確,產生糾紛難以處理。
1.2 研方與產方的知識產權利益目標不一致
在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中,高校較為關注的是能夠從聯盟中分配到的研發經費,以及和聯盟成員共同申請國家研究項目,而對研究成果知識產權的歸屬和應用一般重視程度不夠。在現行的人才評價標準下,高校教師更為關注的是最新研究成果能盡早在國內外高水平刊物上發表而不是獲取專利權。企業關心的則是獲得知識產權后其在相關市場中的競爭能力的增強。高校和企業價值目標的差異往往容易導致知識產權利益的沖突。
1.3 產方成員間的利益存在沖突時,難以約定知識產權的歸屬
在創新聯盟中,企業成員之間可能會存在競爭與合作的關系。一般來說,和縱向上下游產業鏈關系的聯盟成員相比,橫向市場競爭關系的聯盟成員之間,對知識產權問題更為敏感,在訂立知識產權協議時,存在更多的利益沖突,相對更難達成合意。例如,有的企業(一般是中小企業)可能認為獲得知識產權將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成本,因此寧愿選擇由高校或者研究機構而不是聯盟內其他企業取得知識產權,因為對這些企業來講,能夠來說,既獲得技術使用權而同時又不受制于其他企業,是其加入聯盟的主要目的。而另一部分企業(一般是大企業)加入創新聯盟的主要目的往往是通過獲取知識產權來維持競爭地位,即通過聯盟獲取知識產權有利于實現自己的各種不同的商業目的,因此會拒絕大學控制知識產權 。
此外,實踐中要明確劃分知識產權的歸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無法避免成員共同對某一成果享有所有權的情況發生。通過我們的抽樣調查發現,目前在廣東協同創新聯盟協議中,存在很多知識產權共有的約定,約占產學研協同創新產生科技成果的22%。很多聯盟在協議中也約定了共有的情形,例如,《華南理工大學產學研合作專項資金項目申報合作協議》中約定“項目實施過程產生的階段性成果歸雙方共同所有;成果應用后產生的收益,依據雙方貢獻大小按比例分成;對于項目成果申報所獲得的各級獎勵,按雙方的貢獻大小進行分配。”這樣約定,使對于合作方的貢獻的確定成為關鍵因素,但是要合理確定“貢獻大小”,并非易事。而共有知識產權存在的重大弊端就是難以有效地管理和運用 。
1.4 高校及其科研人員的知識產權利益,尚未得到應有的保障
盡管在廣東省人民政府、教育部、科學技術部出臺的《關于深化省部產學研結合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鼓勵企業以紅股或股份期權等形式獎勵作出重要貢獻的高校及科研機構科研人員,鼓勵高校及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以知識產權作價出資入股,以形成更多以市場為導向的科研成果”,但高校的財產是國有資產,以知識產權出資要按照國有資產管理規定報教育管理部門進行評估和審批,在成果產業化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障礙。即使能夠用此類知識產權出資入股,也很難自主決定將其中一部分股權作為獎勵,分配給技術或經營骨干。
2 完善廣東產學研協同創新知識產權利益分配機制的對策
2.1 制度完善對策
2.1.1 政府資金支持下旳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產權利益分配制度
廣東產學研協同創新多數在政府資金支持下的。應當合理在政府和參與方之間進行知識產權的利益分配。
《科技進步法》第20條的規定,利用財政性資金設立的科學技術基金項目或者科學技術計劃項目所形成的知識產權成果除涉及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和重大社會公共利益外歸屬于項目承擔者。根據這一規定,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利益分配分為兩種情形:一是涉及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和重大社會公共利益的利用財政性資金所形成的知識產權利益;二是不涉及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和重大社會公共利益的利用財政性資金所形成的知識產權利益。
目前在知識產權利益分配問題上,主要應當做好以下制度完善的工作:
首先,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的規定,盡快將財政資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國防、國家安全、國家利益、重大社會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的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全部下放給符合條件的項目承擔單位。單位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對科技成果在境內的使用、處置不再審批或備案,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所得收入全部留歸單位,納入單位預算,實行統一管理,處置收入不上繳國庫。
其次,在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屬于項目承擔單位的情況下,規定取得知識產權的聯盟成員有義務向廣東本地的相關企業許可該項技術。如果不對聯盟成員取得的知識產權實施作出限制,可能會出現權利人將知識產權獨占許可甚至轉讓給國外企業,進而被國外企業用來限制我國企業的被動局面。因此,我省應該完善相關政策,對產學研創新聯盟知識產權的實施作出相應的限制。在知識產權屬于項目承擔單位的情況下,規定取得知識產權的聯盟成員有義務向廣東本地企業許可該技術。
再次,為了提高廣東本地產業競爭力,在政府行使介入權時,規定廣東企業在同等條件下對創新聯盟科技成果享有優先權。在這一過程中需要著重考慮規范介入權的行使程序。從目前的國家和地方相關法律和政策對哪一層級的政府或政府機構可以介入、如何介入、介入的程序怎樣、當事人對介入不服能否救濟、如何救濟等,均缺乏相應的規定的情況下,廣東應在產學研合作相關政策中規范介入權的行使程序。
2.1.2 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成員之間旳知識產權利益分配制度完善
第一,需要明確產學研協同創新中的知識產權歸屬,在產學研協同創新的不同階段,應采取不同的形式。在知識產權歸屬于企業的情形下,應保證高校或研究機構有權參與知識產權實施過程中的利潤分配。鼓勵成員之間依據知識產權成果實施過程中的利潤按動態比例分配。對于在協同創新成果基礎上的二次創新,根據該協同創新是一次性的短暫合作還是具有穩定性的長期合作的不同來決定,若是前者,由于協同創新的合作關系已經結束,二次創新成果理應歸屬于二次創新的實施方,但是由于是在前一次協同創新成果基礎之上的,應該賦予其他方優先使用權和優先受讓權;若是后者,則二次創新只是前次創新的繼續,知識產權利益分配規則并未變化。
第二,對于共建實體型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知識產權的歸屬應屬于該實體。企業和大學或科研機構作為該實體的投資者,按其出資比例分享收益。
第三,應在法律或政策中明確規定當聯盟中有外資企業時,資助單位與項目承擔單位之間的知識產權歸屬,對外資企業取得知識產權做出限制。
2.1.3 創新聯盟成員與其內部科研人員間的知識產權利益分配
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產權應歸屬于單位,同時要保證科研人員的報酬請求權和獎勵請求權。統一報酬和獎勵的標準,并保證其強制效力。修訂相關法律和政策規定,在利用財政資金設立的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中,將職務發明成果轉讓收益在重要貢獻人員、所屬單位之間合理分配,對用于獎勵科研負責人、骨干技術人員等重要貢獻人員和團隊的收益比例,可以從現行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每一個科研人員的比例,可以參照其參與的研究成果在整個協同創新項目中的技術貢獻比例以及對該研究成果的個人貢獻比例確定。
2.2 創新聯盟約束機制的自我完善
協同創新合作方之間的知識產權利益分配應體現意思自治原則,通過協議自我約束:
2.2.1知識產權歸屬和利益分配“約定”中的一般原則
在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建立之初,合作各方應就科研成果的所有權歸屬及利益分配問題進行協商,并簽訂有效的協議。根據歐盟的經驗,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的科研成果應讓各成員單獨所有,盡可能避免共有 。一般情況下,科研成果的應用領域通常比企業所能實際利用的領域要廣,因此高校或科研機構如果承擔主要研究任務就應作為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所有人,企業則獲得獨占或非獨占許可使用權。但是,如果科研成果中包含有企業商業秘密,則應當由企業享有所有權。而對于不可預見的科研成果,聯盟可以約定由項目實際研究或使用單位所有;如果不能確定實際研究或使用單位,則各方對自身做出貢獻的那一部分成果享有所有權,但對成果的整體知識產權享有非排他的使用權 。
在知識產權運用方面,如果各方對知識產權的行使沒有約定,那么各共有人可以單獨實施或者以普通許可的方式許可他人實施聯盟共有的知識產權。對許可他人實施知識產權所取得的收入,應在全體共有人之間進行分配。此外,聯盟成員行使共有知識產權應取得聯盟所有成員的一致同意。
2.2.2 取得知識產權的聯盟成員應承擔的主要義務
高校或科研機構如果作為知識產權的所有者,一般應承擔以下主要義務:(1)確保知識產權不因不恰當管理而遭受損失。應確保參與聯盟項目研究的學生或訪問學者等不受勞動合同或單位知識產權管理制度約束的人員,所取得的科技成果仍歸學校或科研機構所有,以防止知識產權流失。(2)保護研發過程中知悉的聯盟成員的商業秘密,并采取適當措施及時獲取相應的知識產權。(3)勤勉謹慎地利用聯盟成員現有的研究成果。對于聯盟成員尚未公開的研究成果,應在符合聯盟章程目的的范圍內進行使用。
企業如果作為知識產權的所有者,則承擔的義務主要包括:(1)勤勉謹慎地管理并實施聯盟研究項目所取得的知識產權;(2)對做出貢獻的高校或科研機構給予相應的經濟補償;(3)當怠于實施知識產權或者以不合理的方式實施該知識產權時,高校或研究機構可以向政府主管部門申請,取代該企業成為知識產權所有人。
2.2.3 未取得知識產權的聯盟成員應享有的主要權利
沒有直接參與項目研發的聯盟成員如果需要獲得聯盟的技術成果,有權與取得知識產權的聯盟成員簽訂合同以優惠或者免費條件獲得非排他使用權。如果聯盟成員對技術的研發投資占有較大比重,或者為研發項目提供了主要的物質資源、科研設備或者基礎技術,則可以優惠或者免費獲得技術的排他性使用權。同時,沒有取得知識產權的成員,對聯盟研究項目的知識產權的轉讓,在同等條件下應享有優先受讓權。
2.2.4 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技術許可與轉讓的限制
聯盟研究成果的對外推廣不可避免會制造或者培育競爭對手,影響到聯盟的整體利益。因此,聯盟知識產權的轉讓應遵循以下的原則:(1)提前告知。除非聯盟知識產權利益分享協議有約定,聯盟成員轉讓基于聯盟研發項目所取得的知識產權,必須提前告知其他成員并取得其他成員的一致同意。否則,該轉讓行為無效。但是,如果受讓人與聯盟成員具有關聯關系,則無需告知和取得其他單位同意。一般來說,關聯關系主體僅限于同參與研究的聯盟成員具有資本關系的母公司或者子公司。(2)權利與義務一并轉讓。聯盟成員應將其負有的知識產權推廣和產業化義務、對其他成員技術的保密義務以及授予其他成員接觸權的義務等,一并轉讓。(3)合理補償。參與研究工作的其他成員對聯盟技術轉移所獲得的經濟收益,有獲得補償的權利。
2.2.5 科研成果的保密與發表
為了防止科研成果保密上可能出現的分歧,聯盟各方應提前就成果是否保密以及保密的時間和方式進行約定。在科研成果發表方面,高校在不影響技術成果的新穎性或不損害聯盟成員其他合法權益的情況下,可自主決定是否發表。但是,應提前60天將擬發表的內容及其他必要信息告知其他成員 。其他成員如果認為成果的公開會使其權益遭受損害的,可以提出反對意見,并提交聯盟成立的專家委員會裁決。
2.2.6 聯盟成果的研究性使用
聯盟各方有權將基于聯盟項目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應用于后續的科學研究。但是,這類科學研究不應對其他聯盟成員的利益帶來明顯的不利影響。例如,不能以既有成果為基礎再與聯盟以外的第三方開展商業性的合作研究等。
2.2.7 研究成果的商業性使用
聯盟成員如果僅在某一領域使用研發項目的技術成果,其他成員則可以通過申請取得該技術成果在其他領域的商業性使用權。但是,聯盟成員如果擬將申請取得的技術成果商業性使用權向聯盟以外的第三方轉讓,則必須取得其他成員的一致同意。
2.2.8 既有技術和背景知識的接觸權
接觸權是指聯盟成員對其他成員所擁有的既有科研成果或者背景知識所享有的獲得許可或進行使用的權利。在產學研聯盟中,各方所擁有的既有技術和相關的背景知識,對于聯盟擬進行的技術的研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聯盟成員相互間不把既有的技術和背景知識向其他成員開放,將可能導致聯盟研究項目得一切從頭開始,聯盟協作優勢難以體現。
為此,聯盟應就既有技術和背景知識的接觸權作出約定,界定哪些技術和知識屬于授予成員接觸權的范圍。除非協議另有約定,聯盟成員為項目研究的需要而行使接觸權的,不需要支付許可費。在聯盟項目研究結束之前,即使既有技術或者背景知識的所有者提前退出,也不影響接觸權條款的有效性。但是,聯盟成員如果不是基于研究而是其他目的而行使接觸權的,則需要支付相應的費用 。聯盟成員間可就商業性利用既有技術和背景知識的費用作出互惠的約定,明確許可費的計算方法和支付方式,并建立相應的存檔和記錄調閱制度。此外,為了確保對既有技術和背景知識的控制,聯盟成員接觸權一般不包括分許可權。
3 結語
目前,廣東的技術創新正從封閉走向開放,對于開放創新的重要方式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科學、合理的知識產權利益分配機制既是其持續良性發展的內在動力,也是各方利益協調的主要手段。在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其外部激勵引導制度的制定,還應注意其內部知識產權協調機制的完善。通過法律法規以及相關機制的完善,分情況,分階段建立完善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知識產權利益分配制度和約束機制。
參考文獻
[1]劉啟強,何 靜,羅秀豪.廣東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9(9):31.
[2]謝惠加,省部產學研創新聯盟需厘清五大知識產權利益關系[J].廣東科技,2010.4(總235):2-5.
[3]李恒.產學研結合創新的法律制度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
[4]陳勁.新形勢下產學研戰略聯盟創新與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40-41.
[5]Buyers.K.M.The.microelectronics.and.computer.technology.corporation:An.assessment from market and public policy perspectives[J].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1989,(1):101-127.
作者簡介:齊榮坤(1965—),男,黑龍江哈爾濱人,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廣州學院副研究員、律師、專利代理人;研究方向:科技管理、知識產權管理與保護、民商法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