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春 王海冰
假如地球上沒有煤炭等化石燃料,或者至少沒有特別容易開采的化石燃料,世界會變成什么模樣?人類又該如何生存呢?
用什么代替化石燃料
在人類文明早期的發展進程中,快速進步時期之后,往往伴隨著大衰退。但到了19世紀,有限的土地面積所帶來的發展瓶頸不再是問題了。希夫爾勒在《地下森林:能源系統與工業革命》一書中寫道:“歐洲這一次沒有衰退,因為我們有了煤炭。”
毫無疑問,一個沒有化石燃料、不依賴其提供能源的世界,無法向前發展得更遠。我們現在確實擁有不少重要的其他種類的能源,但關鍵問題是,有沒有一種能源可以不依靠高級技術就能被開發利用呢?
最先可以排除的是核能和太陽能光伏產業。說起太陽能的利用,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利用太陽輻射出的熱量來加熱空氣和水。但即使到了今天,太陽能的工業化利用對于人類科技來說,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一個沒有化石燃料的世界中,太陽能可以被用來燒水、煮飯、取暖,但是想讓它成為支撐工業發展的能量之源,可能就行不通了。
我們再來看風力和水力。在海洋上,19世紀以前,風力驅動了絕大部分跨國貿易和探索發現的進行。在陸地上,人類使用風車和水磨的歷史也至少長達2 000年。在中世紀的歐洲,風車和水磨技術達到了新的高度。公元1600年左右,風車和水磨被用來碾谷物、鋸木材、鉆孔、打磨玻璃、榨油、磨碎石頭、采礦等。一些學者認為,正是這些為工業革命的爆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工業革命期間,水力依然作為能源,驅動著工廠里的機器進行生產活動。直到1820年,燃煤蒸汽機提供的動力才取代了水力,成為驅動英國工業生產的主要能量來源。
水力機械時代
假如沒有燃煤蒸汽機提供的動力,工廠就需要依靠非常多的水力。為了減少運輸成本,大部分工廠都不得不建在靠近港口或可航行的河流附近,但是沒有或缺乏水力資源的地區該怎么辦呢?
如今,有兩項技術可以解決這個難題。一個是邁克爾·法拉第等人研制出的用機械運動產生電力的方法。另一個是在19世紀晚期,工程師解決了電力遠距離輸送的問題。這兩項技術可以將水能轉變為電能,并實現遠距離輸送,由此使水能變成支撐現代社會發展的主要能量來源。很顯然,在基于水能而非化石燃料作為主要能源的社會,人們應該朝著水力發電的方向發展。
然而,這樣真的可行嗎?
另一種生活
如果選擇了這一發展道路,我們最終將何去何從?
忘記蒸汽機吧,這將是一個水力機械的時代。工業將最先從挪威或者瑞士的深山中起步,而不會是英國。在沒有可以輕易開采的化石燃料的情況下,經濟和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口的增長都會放緩。擁有豐富水力資源的地區,如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加拿大、南美洲和非洲的部分地區,將會在經濟發展上率先取得巨大的進步。
人類的生活節奏將變慢,比如,從倫敦到紐約需要在船上花費一到兩個星期,不像現在,只要乘坐幾小時飛機就能抵達目的地。世界有可能會變得更加平等,因為沒有了蒸汽機,一些歐洲國家將很難建立起帝國。更重要的是,日益緊迫的氣候變化危機也不會出現。
多建水壩行不通
這是一幅美妙的景象,但是卻未必真的能實現。我們傾向于認為,科技進步是必然的,卻不是絕對的。中國早在9世紀就開始使用焦煤煉鐵,但是工業革命卻沒有發生在中國。它發生在了英國,只不過是因為一些很特別的地理、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恰好集中在了一起。
水力發電比火力發電更加復雜,即使它在前工業文明時代蓬勃發展,卻仍然被懷疑是否能驅動工業革命的發生。電能和相關的簡單技術相結合后,可以做很多事,如照明、供暖、煮飯、提供動力、制造肥料,甚至冶煉金屬。可惜的是,電能雖然可以使冶煉金屬對木炭的需求減半,卻無法完全取代木炭。因此,木材仍然是人類發展的一個限制條件。由于缺乏用來制作工具、鐵軌和機器的廉價鐵,加快工業化進程將會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想要通過水力發電獲得更多的能量,比在火力發電的情況下難得多。在工業時代之前,人類已經可以建造大型水壩。舉個例子,1177年,法國的圖盧茲建成了一座400米長的大壩,用來驅動水磨坊。1888年,這座水磨坊變為了一個4兆瓦的水電站。
然而,在19世紀初期,我們需要建造2 500個這樣的大壩,才能為英國提供等同于其用燃煤獲得的能量。為了獲得1850年消耗燃煤所獲得的同等能量,我們還需要建造8 000個這樣的大壩。
但是你能用什么來建造它們呢?建筑用水泥和磚之所以變得便宜,是因為我們可以通過燃燒煤炭將石灰變為水泥和燒制磚塊。建造水力發電用的大壩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能量,而且大壩在建造好之前是無法提供任何能量的。建造如此多的大壩,很可能會讓經濟發展陷入停滯狀態。
必須開采化石燃料嗎?
如果沒有化石燃料,人類文明能發展成現在的高級工業化經濟體嗎?希夫爾勒認為:“我們很難輕易得出結論,但是這個可能性確實很小。”
美國歷史學家彭慕蘭卻持樂觀態度,當然他認為經濟會緩慢發展。但是很明顯在這一緩慢發展過程中仍有許多未知因素。地域性文明很容易因為遭遇流行病、饑荒、地震、火山爆發和戰爭等“天災人禍”而滅亡,其中火山爆發就毀滅了許多歷史上的文明。人類進入全球工業化社會的時間越晚,受災難襲擊而導致文明滅亡的概率就越大。
所有這些都暗示:無論文明從何處起步,開采化石燃料都是其發展的必要步驟。沒有能源,你不能改變任何事情,能源是社會進步的必要條件。
在碳基生物生存的世界中,幾乎都會存在化石燃料。或許有些生活在水中的外星生命不需要通過燃燒來發展他們的文明,或者一些文明是在沒有氧氣存在的大氣環境中繁榮發展的,但我們現在還很難想象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如果化石燃料是發展現代工業文明的關鍵點,那么全球變暖也許就不僅是人類獨有的問題,而是整個宇宙中使用化石燃料的文明所共同面臨的問題。有多少外星文明在他們計劃使用足以支撐他們需求的清潔能源之前,就已經破壞了他們的星球?或者在此之前就停用了化石燃料?或者兩者兼有?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詹姆斯·卡斯汀教授認為,盡管宇宙中有數不清的星球,但是我們目前依然沒有發現任何地外文明。這可能是因為地外文明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某些瓶頸,這些瓶頸要么使他們的智慧生命停止了進化,要么使他們滅絕了。
當化石燃料漸漸變得不像原來那樣易于開采,一個文明在其知識和原料沒有耗盡之前,會有一個短暫的“窗口期”來發展更穩定、高效和清潔的能源,以重建文明。如果沒有趕在知識和原料耗盡前成功,那么一切就太晚了。
如果這個理論是正確的,那么每個星球實際上都為其居住者提供了一次機會,一個讓居住者轉變能源利用方式,開發更穩定、高效和清潔的能源的機會。作為人類,我們最好不要浪費自己的這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