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分級診療。將樂縣以縣醫院為主體的縣鄉村一體化管理,推進了分級診療制度的建設。縣醫院出臺門診、住院患者雙向轉診臨床標準、轉診流程和管理規范、明確了住院病種的收治條件,符合基層住院病種收治條件的患者優先在基層就診,符合轉診條件的患者優先享受縣醫院診療和住院服務,逐步實現無縫轉診。“我提出了一個口號,‘踐行群眾路線,進村入戶,做好簽約服務’,”院長廖冬平說,一體化后最重要的成果是讓衛生院的工作方式由被動變成了主動,“原來衛生院門可羅雀,只上午有一些患者,技術和服務都跟不上。我們現在要求醫生不要在醫院等,而是主動為老百姓服務,每個衛生院形成兩三個醫療組,下午沒病人的時候就主動上門服務。”他表示,原來雖然也有進村入戶,但大都流于形式,而且也只是停留于公共衛生,進村入戶的目標還要做基本醫療,指導好村衛生所的工作,這樣即使基層醫療技術有一定欠缺,幾次接觸后,感情就密切了,很多老百姓也愿意留在基層看病了。在分級診療制度建設過程中,縣醫院進一步落實首診負責制和轉診辦理責任制,加強縣鄉醫療機構分級診療和轉診管理,簽訂縣鄉雙向轉診協議,嚴格控制轉診率和平均住院日。通過實行醫療機構內部信息資源共享制度,將樂縣醫院實施更加便捷的轉診就醫通道,使雙向轉診制度得到有效落實。同時分院根據臨床治療情況,從藥品品種方面盡量滿足患者需求,以解決上級下轉病人藥品短缺問題,為推行分級診療服務奠定基礎。2015年兩個試點衛生院門診就診人次與往年同期對比增加37.2%,醫務性收入增加19.8%,群眾滿意率達94.8%以上。
提升中醫藥能力。在將樂縣優化資源改革中,縣醫院和中醫院兩院整合改革的推出,社會各界也發出了不同聲音,有些人認為這樣的改革會把中醫弱化,甚至說是西醫把中醫吞并,阻礙了中醫發展,持反對意見。針對這些質疑,將樂縣又一次用行動予以了回答:縣政府每年給予專項基金100萬元用于中醫藥發展和中醫及其他專業人才培養;實施院內中醫“師帶徒”和院外名師一對一師帶教人才培養方式;制定《將樂縣醫院提升中醫藥綜合服務能力實施方案》,實施中醫藥發展激勵機制,把中醫藥服務由中醫科延伸至全院各臨床科室,充分發揮兩院整合資源優勢,逐步打造出特色優勢明顯、專業技術精湛、具有良好社會影響力的區域中醫藥特色服務,構建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中醫藥健康服務體系。
年薪制激發動力。“實施年薪制以來,我的工資翻了一倍,從以藥養醫到以技養醫,使我們更加注重自身的醫療技術和服務水平提高,自己的勞動價值和社會地位也得到相應體現。”將樂縣醫院主任醫師謝漢剛對醫改支持且認同。年薪制讓醫務人員深受鼓舞,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力得到激發。已經當了近15年院長的將樂縣醫院廖冬平院長對改革前后院長角色的轉換體會很深。他說:“前10年,自己的主要壓力是經濟收益,變身成為‘為公’的院長后,自己不必再整天想著如何提高醫院收入,而是把精力全部放在了醫院管理上”。2015年,將樂縣醫院的收入含金量提高,醫務性總收入7812萬元,與改革前相比增加了5171萬元,增長195.8%;收入結構的調整,醫院有了“底氣”,就能更好的進行分配制度的調整,把質量意識、成本意識、服務意識融入分配考核中。2012年將樂縣醫院職工平均工資5.4萬元, 2015年職工平均工資8.9萬元,增長64.8%。即提高了醫務人員的勞動報酬,又充分調動了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同時也進一步規范了醫院和醫生的診療行為,較好地達到合理檢查、合理用藥、合理治療、合理收費的目標。自實施年薪制以來,醫務人員深受鼓舞,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得到激發。
用活和培養人才。將樂縣醫院院長廖冬平始終認為“能否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事關將樂醫院醫改的成敗”“因為要讓群眾滿意,讓醫療事業發展,關鍵取決于人才”“人才是醫院發展壯大的生命線,而將樂縣作為閩西北山區小縣,無論在區位優勢和規模優勢上都不可能同大城市相比”。他覺得基層要想獲得老百姓的信任,首先就必須有人,然后才會有人才。因此,就要大范圍的培養人才,只有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特別是山區)建立醫學院校,才能根本性地解決缺醫的問題。“縣醫院都只能招到大專生,山里的鄉鎮衛生院就只能招中專生。如果把醫學院建在大城市,醫學生們就不可能回到落后地區。”作為三明市政協委員,他在今年“兩會”提的議案就是:乘著三明醫改的東風,在山區市爭辦一所本科醫學院校。將樂縣為了進一步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實施衛生人力資源“縣管鄉用”辦法,在編制管理、人員招聘、崗位設置、績效考核、人員調配和激勵保障等六個方面施行靈活政策。簡化招聘手續,出臺優秀人才安家補助等優惠政策,建設公租房156套,解決了年輕職工、引進人才的住房問題,設立“名醫”工作室,邀請省市相關臨床學科帶頭人為工作室的領頭人,來引領和帶動醫院重點學科醫療服務水平的快速發展。這些舉措先后吸引周邊二甲以上醫院3名技術骨干和1名湘雅醫學院心血管內科學碩士研究生來院工作,帶動了醫院學科發展,為醫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時進一步完善繼續醫學教育,積極組織專業人才參加業務學習,促進知識更新,提升專業水平;實施高層次衛生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定期選派具備較高學術素質的優秀中青年衛生人才到縣醫院或省、市三級醫院或者知名、高等院校對口進修學習,促進其快速成長。
提升質量管理,把群眾得實惠作為實現醫改的最終目的。從三明市醫改啟動以來,將樂縣醫院已從傳統的醫療指標評價體系轉變為提供“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的醫療服務全面質量管理,將三明市公立醫院院長年薪制考核的6大類40項指標指標納入《綜合質量管理考評方案》,并根據醫院各階段的突出問題調整考核權重,實施PDCA醫療質量循環動態管理。通過全面質量管理的有效執行,“大檢查、大處方”得到有效地遏制,切實讓醫院將注意力從逐利上轉向更加注重公益效果和優質服務上。
近4年的改革實踐,取得了“多方共贏”的階段性成效,改革紅利逐步顯現,老百姓就醫負擔減輕。2015年將樂縣城鎮職工醫保住院病人次均費用為5142元(其中個人自付1569元),職工醫保報銷比例69.5%;城鄉居民病人次均費用為4115元(其中個人自付1550元),城鄉居民報銷比例62.33%;門急診患者次均費用為125.75元。通過實行藥品、耗材零差率銷售和二次限價采購,藥品價格下降達30%以上、耗材在原有招標價的基礎普降15%至30%,僅2015年就為患者減少藥品耗材支出600多萬元。2015年醫院收入合計11572.37萬元,同比增加3.11%,其中醫務性收入占醫藥總收入的67.51%;門診量36.53萬人次,同比減少2.4%;出院16737人次,同比增加4.1%;檢查化驗占比25.39%;藥占比24.39%;衛生材料占比8.1%;住院率4.61%;出院患者滿意率達96.15%。
醫改是一項重大民生工程,關系到千家萬戶的福祉。近年來,將樂縣醫療改革如同一把神奇的刻刀,通過建機制、堵浪費、調結構、增效益等措施對醫改全過程進行精雕細琢,迎難而上,銳意創新,探索出了一條衛生改革發展之路,促進了全縣醫療事業穩步發展,使老百姓看病就醫有了更多的選擇,讓群眾真真切切地感覺到了改革帶來的方便和實惠,享受到了質優、價廉、安全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