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遼寧省實驗中學分校19屆01班 郭爰秀
現代文明之“節約”
文+遼寧省實驗中學分校19屆01班 郭爰秀
我們學校寢室的洗漱間,有一張醒目的提示語——“節約用水”,藍色的底,紅色的字,簡單明了,一目了然。這對我們是一種提示,我覺得也是一種警示,節約是文明的一部分,更是我們爭做實驗文明學子最重要的一點。
現在我們生活條件好了,遠離了饑餓和貧困,衣食無憂。大家小時候一定都背過一首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告訴我們要節約一粒米,因為每一粒米都是農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
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今中外,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將艱苦樸素作為一種美德,聯合國專門把10月31日設立為“勤儉日”,時時提醒人們要“艱苦樸素,勤儉節約”。
而今天,我重新審視洗漱間的這四個字“節約用水”更覺得節約無小事,責任重大。3月22日是世界水日,而現在水資源又是如此匱乏。我們生存的地球三分陸地,七分海洋,可是能飲用的水,又有多少呢?少之又少。一場大旱,我們中國13億人口“吃飯”就會有問題,在我國西北部地區,很多家庭每天要走幾十里山路去運水,面對這些我們沒有理由不節約用水。
可是現在水源緊張,有的同學們還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我已經看到過好幾個同學刷牙時打著水龍頭,讓清澈的水流嘩嘩往下淌,而且每次都是這樣。直到有一天,我上去制止她,關掉水龍頭告訴他們不要再“長流水”。
當我說出這些話,我有很大的感觸,文明不是聽出來,不是看出來,而是做出來的。最后我要說:勤儉節約,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讓“節約”成為習慣,成為生活方式,堅持從自己做起,從每一天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