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振岳
聲屏漫議
降虛火拔腐毒助力文藝健壯前行
□雷振岳
2015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 《關于全國性文藝評獎制度改革的意見》公開發布,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貫徹執行,落實文藝工作座談會精神,促進優秀文藝作品創作生產傳播。當今的文藝評獎、文化發展,真的存有“虛火”太多、“腐毒”太盛的現象。所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才專門發文,降虛火,拔腐毒。
“壓縮全國性文藝評獎的獎項和數量”“獎項數由32項壓縮為4項”。其實,不僅僅是文藝獎勵,任何一種獎勵,其目的都是為了表彰先進,激勵后來者,所以按照常理推斷,能夠獲獎的,只能是兢兢業業的極少數優秀者。如果獲獎范圍過大、獲獎者過多,不夠精當,甚至出現以權賣獎、以錢換獎,拜碼頭、跑關系,“獎勵”所應該承擔的“激勵”的功效,也就會大大降低。所以,今天我們對文藝評獎的隨意化、庸俗化進行嚴厲遏制,通過大幅度壓縮獎項,減少獲獎者總量,強化文藝評獎的權威性、嚴肅性,遏制當下評獎中的 “雙黃蛋”“多黃蛋”“獲獎滿天飛”等不良現象。將評獎當成良性的文化激勵和鼓舞,讓評獎發揮其應有的激勵功效,引導文藝工作者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真正的文藝創作中,而不是“跑獎”中。
“把群眾評價和專家評價與上座率、收視率、收聽率、點擊率、發行量等有機結合起來”。對一部文藝作品的評價,不是一個單一的單向度的標準,而是一個綜合性的評價標準。只有多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多個層面的訴求,評價才能更客觀、準確。因為對于精神產品的品評鑒賞,本身就存在較大的主觀性和審美差異。所以,我們通過評價機制的改革,將最基層的群眾的聲音也納入重要的考評范疇,讓收視率、商業效應和社會效應結合起來,讓專家審美和草根審美結合起來。加大評價機制的“接地氣”,作品才能“接地氣”,為精品力作的創作提供正確、理性、科學的發展支撐力。
“嚴禁有劣跡的從業人員及其作品參評”。作為精神產品的創作,只有創作者自身一身正氣、心懷天下、坦坦蕩蕩,其作品也才能流露出高尚的精神氣質,通過作品把積極的價值、慷慨的擔當,輸送到社會大眾的心中,完成社會精神的升華、道德情操的提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