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凌華
?
精準扶貧要注重“三變”
□周凌華
2016年是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為實現共同富裕,黨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的要求。精準扶貧就是要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和精確管理。因而,我們在具體扶貧中必須注重“三變”。
首先,要精準識別,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精準識別貧困戶是實施精準扶貧的前提和基礎。如何精準識別,貴州省威寧縣迤那鎮探索出“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的識別法。這“四看識真貧”方法是根據實踐經驗總結出來的,值得借鑒。“一看房”就是調查農戶住房面積、結構和建房時間等情況,并考察其交通便利情況和衣飾穿著等,判斷其貧困程度。“二看糧”就是通過調查農戶耕地面積、有效灌溉面積、商品用經濟作物面積等,估算其收入情況。“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就是通過調查貧困戶勞動力文化程度、年齡結構、身體狀況、打工狀況、生產技能等,估算其年收入和發展能力。“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就是了解農戶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掌握科技知識情況。通過這“四看”,就能較準確地掌握農戶貧困情況、致貧原因和發展潛力,找準真正的貧困戶,變過去扶貧的“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達到扶“真貧”之目的。
其次,要精準幫扶,變“單向輸血”為“合作共贏”。作為當地政府和幫扶單位,給予貧困戶一定的扶貧資金、物資,加以“輸血”是必要的,但關鍵是幫助貧困戶理清發展思路,制定符合實際的扶貧方案,找到脫貧的“金點子”,因人因地進行施策,合理安排扶貧項目和扶貧資金,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戶的“造血功能”。筆者到一個山村了解扶貧情況,那里山上有很多的毛竹。該村的村干部看到離村不遠處的另一個鄉村開發了竹筏漂流的旅游項目,便主動聯系旅游單位提供竹筏,并幫助貧困戶將他們承包的山上的竹子砍下來賣給該單位,實現共同致富。這猶如新龜兔賽跑的故事,在陸路上,兔子背著烏龜跑,到了河邊,烏龜馱著兔子游,最后他們以最快的速度,共同到達目的地。這就是變“單向輸血”為“合作共贏”,從而提高扶貧的實效,達到真“扶貧”之效果。扶的目的是使他“走”,走出貧困的境地,走向比較富裕的生活。
至于那些因病致貧或返貧的農戶,要整合大病保險、醫療救助、臨時困難救助等社會保障資源,盡量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對完全喪失勞動力的貧困戶則要實行政府“兜底”。
第三,要精準管理,變“物質扶貧”為“物質精神并重”。唯物辯證法認為,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從內因來看,貧困戶的“精神貧困”現象普遍比較突出,表現為:一是缺少必要的科學文化知識,習慣于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二是思想觀念陳舊,習慣于政府救濟,對脫貧致富既無辦法又無信心。所以要使貧困戶物質脫貧先要使他們“精神脫貧”,注重貧困戶自身素質的提高,著重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方面要扶“智”——努力提高貧困戶的基本技能,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加強對他們實用技術培訓,提高其增收致富的本領。這叫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同時要注重扶“志”——戰勝貧困的斗志。教育貧困戶擺脫“等、靠、要”的習慣思維,更新觀念,克服惰性思想,積極發揮自己脫貧致富的主觀能動性。這種“精神脫貧”能為“物質脫貧”提供強有力的動力支撐。因而在扶貧工作中既要重“物質扶貧”還要重“精神扶貧”,在“十三五”期間,扶貧工作要以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和貧困地區發展環境為主的物質扶貧,轉向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并重,這樣才能真正拔去“窮根”。
扶貧工作貴在精準,重在精準,制勝之道也在于精準。精準扶貧已成為各級政府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關于貧困治理的指導性思想。精準扶貧需全社會參與,每年的10月17日已成為我國的“扶貧日”,“1017”諧音為“邀您一起”。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幫扶,不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不丟下一個貧困群眾,奔向共同富裕的小康社會。
(作者單位為浙江省臺州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