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海杰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053-01
筆者從教十六年,深知文言文教學是重點,也是難點。現階段的文言文教學中逐漸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譬如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學習效率降低等。究其原因,大多教師以“傳統教學”為主,教學過程以學生預習、教師講授和學生被動接受為模式,學生學習方式簡單,接受途徑單一。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標提出以“情景模式”為中心的文言文教學模式,即運用情景模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因此,在文言文教學活動中,就要求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而目前新課標所倡導的情景教學模式就顯得尤為有價值。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探究情景教學模式,教師要結合教材設計一些特殊的情景模式,采用適當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意志以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這樣學生不僅學習得輕松,而且也愿意學習,從而提高學習古文的效率。下面是筆者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做法: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調動學生多種感官體驗
新媒體時代,傳媒方式多種多樣。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習的方式,接受的途徑也應多樣。針對目前,文言文教學的枯燥無味,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的現狀,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學中,如果運用多媒體手段將音樂、視頻等引入到文言文的教學活動中,將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音樂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容易刺激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學習蘇軾《赤壁賦》這一篇文言文,我先讓學生欣賞《三國演義》的主題曲,即楊慎《臨江仙》,學生的思想跟著音樂穿越時空,仿佛回到了三國那個英雄輩出的風云時代,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在音樂聲中感悟,在音樂熏陶中情感得到升華。
運用視頻還原情景,讓學生親近作者,可更直觀的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準確理解把握人物性格。配合課堂教學,我利用晚自習時間,組織學生觀看康震老師《百家講壇》講授的蘇軾系列節目。觀看視頻過程中,通常學生會和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深刻理解文本內涵,潛移默化中學生的人文素養也得到了提高。
另外,音樂首先可以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放松學生的心情,在文言文教學中可以適當搞一些配樂朗誦活動,初步提高學生的感知文章的能力。
二、編制情景腳本,激發學生主體學習興趣
傳統教學教師是主體,而新課標提出的情景教學,要求以學生為主體,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設計出情景教學活動,激發調動學生主體學習的興趣。編制腳本是教學的一種特殊的模式,就是要求教師根據文本的內容,將文本編制成劇本的形式,讓學生通過角色飾演,準確把握人物角色的性格特點。在編制腳本的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為主體,所選文本要有一定的故事情節,人物的性格特點要鮮明,并且適合學生表演。如,司馬遷《史記》節選的《鴻門宴》這篇文言文,人物對話比較多,情節跌宕起伏,能夠引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讓學生進行表演,在表演中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領悟人物內心世界,進而準確掌握文中的人物性格。
三、重視朗讀環節,增強學生的領悟感知能力
“學習古文要牢記,朗讀背誦數第一。”文言文的學習離不開朗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在語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學是重中之重,教師可以設計文言文朗讀比賽,增強學生對文言文的熟悉感,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感悟領會能力。
四、實地考察、參觀游覽,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古人觀念“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回歸田園;王羲之蘭亭集會,群賢畢至;李白寄情山水,足跡遍布祖國大好河山;蘇軾路經鄱陽湖,考察石鐘山得名原因。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生智力,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在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之前,我組織學生游覽了三門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古秦趙會盟臺”,游覽后大家忽然覺得自己穿越了歷史一樣,走近了廉頗、藺相如等歷史人物。學生趙雅楠在《學生實踐情況抽樣調查報告》中這樣寫到:“參觀秦趙會盟臺,我們拉近了歷史的距離,對當時的故事的發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新課標推行情景教學。而筆者認為,情景教學的關鍵是教師要結合教材設計情景模式,并能將學生置身于教師所設計的情景模式中。教學活動中,學生走進教材,走進課本,融入文本;學生在融入為本的過程中能與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更能激發學生的意志以及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學生學習語文有很大的幫助。總的來說,研究文言文教學,創新教學模式,發揮情景教學模式的優勢,從多個方面開展教學活動,提高文言文的教學質量,弘揚中華民族的經典文化,語文教師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