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巧璇
【摘要】在課程改革的今天,人教版新課程實驗教材從第五冊開始,將課文分為精讀和略讀兩種類型,且隨著年級的升高,略讀的份量也逐步增大,而精讀相對減少。到第七冊,我們可以發現略讀課文的篇數已約占全冊課文的44%,同時也不僅僅是慣例地出現在每個單元的末尾,而是融在其中,與前面的精讀課文密切聯系。
【關鍵詞】人教版新課程 略讀 精讀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076-02
略讀課文教學時,既沒有枯燥的生字詞認讀又不用像講讀課文那樣進行煩瑣的講解。可講少了,怕沒有把握住重點,講多了,又怕上成精讀課,耽誤了課時。因而很多教師經常在略讀課文的教學中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究竟略讀課文在教學中有哪些特點,該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在教學嘗試中的幾點體會。
一、遷移,訓練閱讀能力
葉圣陶曾經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功夫便只做得一半”課程改革后, 教材都是以專題組織單元的, 單元里的每一篇文章表面雖不同,其實是互有關聯的,精讀課文承擔著本單元教與學的主要任務,引導學生掌握閱讀這類文章的方法與規律,給學生以“知”。而略讀課文則是精讀的補充與延伸,是學生通過閱讀實踐,主動將“知”向“行”轉化的最好訓練場。如《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一課,安排在以“觀察和發現”為主題的單元最后一課,在課始,我讓學生回顧了本組課文的學習過程,然后結合本篇課文題目先質疑(本組課文幾乎都有對題目進行質疑),制定出學習的方向:1.發現了什么?2.怎么發現的?3.結果怎樣?接著,讓他們再交流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1.讀課文,畫出重點的詞句。(這是平時用得最多的方法)2.利用課前搜集的世界地圖進行比對。(爬山虎一課有采集實物進行教學)這樣一來,既理出了課文的重點又可讓學生將學習方法學以致用。日積月累,我想,學生的自我閱讀水平一定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二、積累,豐富語言存儲
人教版實驗教材中的略讀課文無論從內容,還是語言上看,篇篇文質兼美,出于名家之筆,堪稱“閱讀精品”,深受學生的喜歡,作為教師的我們也難以割舍。我想,文字很美的文章,則可注重語言積累,“美文誦讀”也是理解、感悟課文的捷徑。如在教學《火燒云》一課時,可先讓學生觀察插圖,用自己所能想到的優美詞句來形容圖上的火燒云;然后讀課文,感受作者的精彩描寫;接著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品讀想象:火燒云的顏色和形態的變化及寫作手法(動態、比喻)的合理運用;最后,在誦讀中積累描寫景物的精美語言。通過這樣四個循序漸進,讀、品結合的教學過程,相信文章中的好詞佳句也就自然而然地記憶在腦,久而久之,學生的“語言倉庫”也將慢慢地豐富起來,更好地為寫作打下基礎。
三、拓展,延伸知識內涵
結合課文內容,在課前課后閱讀相關文章、書籍,收集相關資料,加強課內外聯系,溝通課內外閱讀,適度地拓展和延伸,從而加大學生的信息吸收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四、滲透,打下習作基礎
在學生個性品讀完《清明上河圖》2、3、4三個自然段后:
1.師:仔細讀讀2、3、4自然段,想想作者介紹這幅畫為什么要用三個自然段呢?
A:每一段分別寫了這幅畫的一個方面。
B:這樣才不會混在一起,讓人看了亂,不清楚。
2.師:哦,那這么說,每一段都圍繞一個中心在介紹了,那分別是什么呢?
指名回答(在前面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就做出了回答)。
3.師滲透寫作方法:看來,今后我們在寫作文時,不管是一篇或一個段落也能圍繞一個中心來進行描寫,文章條理就會很清楚。
4.師:課文寫到這里,我們已經對這幅《清明上河圖》的內容介紹清楚了,為什么還有第五自然段,是畫蛇添足嗎?讀一讀,想一想,
生讀完回答:
A:第五自然段是一個總結。
B:就像我們寫作文到最后一段還可以寫寫感想。
5.師小結:對,這就是我們在前面課文里學到的首尾呼應,它能起到強調主題,讓讀者加深印象的作用,是寫作中經常用到的一種方法!
這是我教學略讀課文《清明上河圖》的一個片段,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在教學中,作為教師應該多做有心人,把握挖掘教材,要有讀寫一體的意識,多角度、多范圍地為學生提供學習習作的典范,找準閱讀與習作指導的結合點,巧安排,在教師的指導下,不僅要使學生了解課文寫了什么,還要明白怎么寫的,更要懂得為什么這樣寫,讓教材這個“例子”成為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橋梁。
總之,略讀課文的教學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只要教學得法,有進有退,根據其篇章特點挖掘教學點,它所發揮的作用也并不比精讀課文教學的作用小。因此,略讀課文的教學不容輕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