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炎祥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160-01
《科學》是小學階段一門重要的啟蒙課程,又是中學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的基礎。由于受傳統觀念、教師重視程度的影響,當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較為低效、甚至可有可無。針對這種現狀,我們要找出解決問題的癥結所在,想好對策。哪些不利因素制約著科學教學的有序開展呢?
一、把脈
(1)給教師把把脈
首先是科學教師自身不重視問題。因為《科學》在小學并非“主科”,領導不夠重視,并不像語文、數學科,領導經常強調。久而久之科學教師自身也就不重視。特別是兼職科學教師,有更多的理由不上、挪用、擠占科學課,有上課的教師也是一根粉筆一本書,上半節玩半節,這樣的現象非常普遍。
(2)給學生把把脈
其次是學生在科學學習中不能認真對待。學生的參與率低,相互之間合作不夠;有些學生把實驗儀器占為己有,合作意識差;學生對科學沒有興趣,缺乏主動探究的精神。這些都影響著科學學習。
(3)給家長把把脈
在小學科學學習中,有些探究實驗需要家長在課后協助完成,還有不少的實驗材料也需要家長幫學生準備,但是這些活動并沒有得到家長的重視與支持,再加上學生在課外實驗中缺乏主動性,勢必造成效果不理想。
(4)給實驗資源把把脈
在與科學教師交流中,不少教師抱怨沒有實驗器材、藥品,缺少實驗資源,許多實驗做不了,造成實驗教學名存實亡。科學課變成了純粹的講授課。
二、處方
1.處方一:教師問題要從思想上治療。
小學科學教學首先教師要有正確的認識,要把每節科學課當做語文課、數學課一樣來上,一樣的重視,只有老師先重視,學生才會重視。教師只有從思想上有正確的認識,才會認認真真地備好每節課,這是上好科學課的前提。
2.處方二:學生問題需要辨證論治
學生問題需要辨證地看。首先是你的科學課是否有吸引力?其次是他是否有興趣?最后是學生在科學課上是否有獲得感。
(1)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例如:我在教《磁鐵的性質》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新課導入時,我變了一個小魔術——會“爬樹”的小松鼠。我在豎放著的一塊紙板上畫一顆松樹,對著學生的一面的松樹下有只小松鼠。邊創設一個小松鼠摘松果的情境,邊在對著學生的一面抓著小松鼠往上爬,一放開小松鼠就掉下來。怎么辦呢?然后在背對學生的一面用磁鐵吸引著小松鼠(它綁了小鐵片),并慢慢地移動磁鐵,使小松鼠順利地爬上松樹摘松果。此時,同學們的情緒高漲,一雙雙小眼睛緊盯著老師,流露出急切的神情。小松鼠會“爬樹”的奧妙在哪里呢?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就能知道了。”短短2分鐘的演示,誘發學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們的求知欲望,產生了學習的興趣,同學們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學習新知識上。
(2)重視探究過程中學生的收獲
科學探究能力的獲得,需要學生親自參與探究。教師要鼓勵學生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然后去驗證自己的方案。如學習《溶解的快與慢》時,在學生學習了溶解的意義之后,提問:哪些因素會影響溶解的快慢?再給學生準備方糖、冷水、熱水、玻璃棒、燒杯等,然后讓學生親自實驗,驗證他們的答案。使學生積極參與,并學有所獲。
3.處方三:家長問題需“三分治七分養”。
科學教師與家長的配合問題,屬于一個“七分養”的長期過程。需要科學教師也要像班主任一樣,養成與家長多溝通、多聯系的習慣,建立與家長聯系的互動平臺。“三分治”是指讓家長充分認識到《科學》學習的重要性,為以后學習多個科目打下良好的基礎,并養成科學探究的良好習慣。一句話,只要我們是真心實意為了學生的發展,家長是會愿意配合、支持的。那么,一些需要課外延伸的實驗,課外需要準備的材料等,學生就能在家長的配合下很好完成。
4.處方四:實驗資源問題需用“心藥”醫。
(1)充分利用身邊的實驗資源。只要你有用心,我們的身邊處處是實驗資源,我曾經給學生講過“鉛筆盒里的許多東西都可以拿來做實驗,他是實驗資源儲備庫”。
(2)充分利用其他學科資源。讓學生體會到自己的身邊科學資源觸手可及。在科學課程中,有許多知識是與其它學科密切聯系的。在《運動起來會怎樣(一)》這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感受運動前后心跳和呼吸的變化情況,可以與體育老師合作,讓學生先跳繩一分鐘,然后進行對比,再思考為什么運動后心跳和呼吸會加快。
關于實驗資源,實際上國家已經配備了大量的器材,應該說基本夠用,關鍵是老師有沒有去找一找、試一試、用一用,有的可能要修一修再用。我曾經去過一些學校看器材,有的是暫新的、擺放得整整齊齊,從來未曾使用過;有的是堆滿了塵埃,看來也是很久沒有人使用了。再說,同一個實驗也可以用不同的器材,同樣可以取得一樣的效果。為什么要抱怨沒有實驗器材、藥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