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躋遙
【摘要】農民進城務工,留守兒童隨之誕生;部分家長望子成龍;家長之間關系緊張或離異;學校滯后的評價手段……所有的壓力均轉嫁到學生身上,加之社會娛樂生活的吸引 ,致使部分農村小學生用逃學來表示自己的反抗。另外,學習上的壓力、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也是導致學生離家出走的主要原因。關于農村小學生逃學行為的矯正,關鍵在于對孩子的關愛、理解、尊重和信任。
【關鍵詞】壓力 逃學 關愛 尊重 賞識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168-02
科技的飛速發展,使人們的生活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高樓、轎車已進入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中,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更是使人眼花繚亂。身處農村的人們也不甘落后,紛紛進城打工,留守兒童也隨之誕生;也有部分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好期望;家長之間關系緊張或離異;學校滯后的惟分數論的評價手段……所有的壓力均轉嫁到天真無辜的學生身上,加之豐富多彩的社會娛樂生活的吸引 ,致使部分農村小學生用逃學來表示自己的反抗。另外,學習上的壓力、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也是導致學生離家出走的主要原因。
曾有過一個學生,原是班干部,品學兼優。可是,上四年級時,竟然逃學了!于是,我與她做朋友、談心。了解緣由后,我除了在思想上教育她,感化她,我還抓住她責任心強、樂于助人的特點,特意安排了一個數學學困生跟她坐,讓她在幫助同桌的同時,督促自己認真學,重新找回自信。她也逐漸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確了學習的目的,端正了學習態度,又回到了之前良好的學習狀態。
學習上的壓力,主要在于害怕學習或厭煩學校的管教,有的是因為成績差,在學校里容易感覺自卑;有的是害怕考試,害怕老師檢查作業;有的是因為和同學的關系處得不好;也有的是因為父母外出打工,感覺自己與別人不一樣。
我所帶班上一個學生曾染上了厭學的壞習慣,隔一兩個星期就有一天半天不來上學,反映到家里,他的父母才知道情況。因為他平時表現得很正常,忙于打工的父母沒有看出任何破綻。在得知兒子的不良表現后,對孩子進行了批評教育,但情況仍不見好轉,我也為此傷透了腦筋。與他多次接觸后發現是由于學業難度的加深,原本學習還算優秀的他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再加上偷懶的心理包袱,便經常找借口逃避上學。因此,我一方面要求家長密切配合,主動去關心兒子,彼此溝通。另一方面,我與其他科任老師通力合作,重視對該生的幫助,還發動班級同學一起配合,讓該生感到學校和集體的溫暖。我也多次與該生談心,進行心理疏導,并針對他對寫作感興趣的特點鼓勵其寫作,逐步樹立自信心,又重返學校正常學習了。
從所接觸到的學生逃學個案分析,要矯正學生的逃學行為,我認為首先要做到早期預防。因為學生逃學是有預兆行為的,如給老師“編織”的請假的借口明顯不真實,或者學習成績明顯下降等。所以老師要重視有關逃學的跡象,查清學生是否有逃學的行為,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對于多次逃學的學生,不能簡單地給予嚴厲的責備和處罰,而必須先弄清逃學的原因,在明白癥結的基礎上,制訂教育和幫助的方案、措施,深入細致耐心地對逃學少年進行啟發引導,使他們提高對逃學離家危害的認識,增強自尊心,明確學生的責任感,用行動來克服學習障礙。
其次,班主任必須與家庭密切配合,只靠學校或家庭的單方面努力是不行的;班主任還要注意師生全力合作,關心逃學學生,使他感到學校和師生有吸引力;矯正逃學行為不能操之過急,不能強迫行事,要真正解決問題,就不能讓學生逃避問題,老師和家長也不能逃避問題,一旦學生的心理癥結解除了,他們又會重新去學校學習的。
再次,要轉變家長觀念,做“懂孩子”的家長。農村學校的家長多數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只是憑自己的生活經歷,教育孩子簡單粗暴,不顧學生的自尊心,在大庭廣眾之下訓斥孩子,導致逃學學生的過激行為,對返回校園沒有方式,反而導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要請家長尊重學生,照顧學生的情緒,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更不要將家長之間的矛盾強加在孩子身上,要考慮孩子的感受。
最后,提倡賞識教育。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基礎教育“樹人”的根本職能嚴重錯位,分數成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大量的“中差生”,經常會受到老師的批評,家長的指責、社會的歧視。個體的價值被人們忽視,很可能自暴自棄,逃學就是其中的一種逆反行為。
另外,無論家長還是教師,都要定期和孩子交流溝通,對孩子的不良苗頭及消極情緒就能及時發現,并能采取適當的措施,防患于未然。這樣,孩子的逃學、厭學行為就有可能得到控制和制止。
總之,關于農村小學生逃學行為的矯正,關鍵在于對孩子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在深入細致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選擇孩子可接受的教育方式,有的放矢的教育,如此,相信問題是會得到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