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曉輝,陳 清,李嘉琳,劉麗麗
(1.煙臺護士學校,山東煙臺264000;2.煙臺市芝罘區幸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山東煙臺264000)
社區健康教育對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影響的研究
郎曉輝1,陳清1,李嘉琳1,劉麗麗2
(1.煙臺護士學校,山東煙臺264000;2.煙臺市芝罘區幸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山東煙臺264000)
目的就社區健康教育干預對老年骨質疏松患者生活方式、疾病狀況、生活質量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方法根據臨床提供的資料,選擇煙臺市芝罘區幸福社區的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83例,對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的健康教育干預。對干預前后患者的生活方式、生活質量以及相關生化指標進行比較分析。結果干預后患者對骨質疏松癥知識的知曉率、生活方式、生活質量均較干預前改善(P<0.05)。結論對社區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疾病情況,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健康教育;骨質疏松;老年患者;社區
1.1一般資料
本組骨質疏松癥患者83例,均隨機抽取于煙臺市芝罘區幸福社區。納入標準:(1)符合骨質疏松癥臨床診斷標準,無骨骼方面的器質性病變;(2)年齡在60歲以上;(3)自愿參加調查;(4)無智力和認知方面的障礙;(5)具有讀寫能力。
1.2社區健康干預
由2名社區醫生、2名社區護士及若干志愿者共同組成干預小組,干預時間6個月。每月定期舉辦骨質疏松癥健康知識講座,30分鐘/次;每周上門服務,向患者提供社區衛生咨詢服務。
1.3生活質量測評方法
采用生活質量量表(WHOQOL-100)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護理人員在干預前進行首次調查,調查問卷的有效回收率為100%;護理干預6個月后再次對患者進行調查,調查問卷的有效回收率為100%。所有調查均事先征得患者同意。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健康知識宣傳
通過面談、舉辦專題講座、發放宣傳材料等方式向患者詳細介紹骨質疏松癥的病因、治療方法、注意事項及預后等,使患者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4]。
2.2心理干預
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由于病程長、收效慢、行動不便等,容易產生焦慮、憂郁、悲觀等負性情緒。護理人員應積極主動地與患者溝通,耐心傾聽患者的講述,認真回答患者的疑問,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和生活狀態。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病痛的信心,鼓勵患者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集體活動,保持心情舒暢。同時要做好患者家屬的心理疏導工作,取得家屬的支持和配合,以幫助患者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2.3飲食調理
幫助老年人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鼓勵老年人多攝取蛋白質、鈣質含量高的食物,如蛋類、瘦肉、豆制品、乳類、海產品等,同時勸導患者戒煙、限酒、不喝濃茶及過量咖啡等[5]。
2.4運動設計
依據老年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針對性地設計有氧運動方案,如慢跑、散步、打太極拳、做韻律操等。每周上午、下午運動3~5次,運動量以輕度疲勞為限,由小到大、循序漸進,每次活動時間以30~40分鐘為宜,避免劇烈運動,以免發生摔傷、跌倒等引起骨折[6]。
2.5用藥指導
叮囑患者遵醫囑按正確方法在合適的時間段服藥;指導患者選用適宜的補鈣藥品,劑量合理,避免出現高鈣血癥;囑患者增加飲水量,以防止泌尿系統結石、血管鈣化等危險。
2.6安全防護指導
評估誘發患者跌倒的因素;指導患者在家中設置防滑標志;告知患者起臥忌急驟、坐立宜緩慢、行動時注意站穩后才移步。
3.1干預前后患者對骨質疏松癥知識知曉情況的比較
干預前患者對骨質疏松癥知識的知曉率為26.5%(22/83),干預后的知曉率為86.7%(72/83),干預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2干預前后患者生活方式的比較(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患者生活方式的比較(人)
相較干預前,干預后堅持每天喝牛奶(>250 ml/天)、堅持戶外曬太陽(>3.5小時/周)、堅持體育鍛煉(0.5小時/天)的人增多了(P<0.05),而飲酒、吸煙的人減少了(P<0.05)。
3.3干預前后患者生活質量指標的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患者生活質量指標的評分比較(x±s,分)
表2顯示,干預后患者生活質量指標評分較干預前明顯提高(P<0.05)。
骨質疏松癥(OP)患者早期無癥狀,無法感覺到骨質的慢性流失,很多中老年人都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腰酸背疼、腰彎背駝是自然規律,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骨質疏松癥被醫藥界稱為人類健康的“無聲殺手”。通過健康教育,可以加深人們對于骨質疏松癥的認知程度,促進其改善生活方式,對于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首先,社區健康教育服務是醫療機構健康教育服務的拓展和延伸,可以使患者就近獲取高質量的健康知識,便于親屬照顧和社區醫護人員上門服務,對于改善患者生活方式,緩解患者的心理、經濟負擔均有明顯作用,是適合當前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康復治療的主要模式。其次,病理學研究證明,骨質疏松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3個方面:(1)膳食因素:由于老年人食欲不振,鈣的攝入量降低,以致骨的構建欠缺原料;(2)不良生活習慣:隨吸煙時間、數量的增加,吸煙者發生髖骨骨折的RR值(相對危險度)會上升至1.59,攝入咖啡因>300 mg也會導致椎骨骨量的丟失率增加;(3)運動因素也可經力學作用、神經或內分泌調節對老年人機體鈣平衡構成一定作用[7]。參考上述醫學結論,對患者采取針對性的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及功能康復訓練,可使患者軀體癥狀得到緩解,生活質量指標得到顯著改善。
綜上所述,社區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進而改善患者的軀體功能及生活質量,符合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轉變的趨勢。
[1]張辛,席冠華,王云霞.護理干預對社區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4(6):1035-1036.
[2]吳敏君.社區護理干預對骨質疏松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1(12):147-148.
[3]鄧海波.社區護理干預對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生活質量影響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2,16(36):4819-4821.
[4]鄭玲娣.護理干預對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浙江實用醫學,2012,17(2):154-155.
[5]郭玲妹.護理干預對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13):512.
[6]嚴繼蓮,陶臘枝,徐蓮香.院外護理干預對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5):33-34.
[7]謝冬梅,張雪梅.老年男性骨質疏松癥危險因素的調查及護理[J].四川醫學,2010,31(4):545-546.
R195[1]。作為一種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骨質疏松癥已成為當前老齡化社會面臨的嚴重公共健康問題[2],不僅給患者的身體帶來巨大的痛苦,還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心理障礙,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如何改善骨質疏松癥患者的生活質量不僅是目前醫學界亟須解決的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3]。社區健康教育是在社區范圍內,以家庭為單位、以社區居民為對象、以促進居民健康為目的的健康教育活動。因健康教育在社區范圍內進行,故能更直接地影響人們的健康行為。本研究旨在觀察社區健康教育對骨質疏松癥患者生活方式、疾病狀況、生活質量的影響,從而使社區衛生資源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現介紹如下。
B
1671-1246(2016)22-0133-02骨質疏松癥(OP)是全身性骨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骨量減少、骨脆性增高、骨組織顯微結構褪色、疼痛等,導致患者極易發生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