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雙萍
上海海事大學國際貿易學2015級
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優化研究
徐雙萍
上海海事大學國際貿易學2015級
出口貿易是一國國內市場不斷外延和進口貿易持續發展的保證條件,并與消費、投資構成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伴隨著我國出口貿易的迅速發展,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和貿易發展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口商品結構和貿易發展方式的演變和轉換態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出口商品的潛在競爭力和未來競爭力的發展趨勢。出口商品結構不夠優化、競爭力不強是制約出口規模進一步擴大的“瓶頸”。因此,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加快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是我們面臨的亟待解決的重要任務。
貿易;商品結構;加工貿易
1.國內發展現狀研究
目前中國學者主要是通過分析出口商品中所包含的技術的分布來研究出口商品結構的發展變動,從而衡量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問題。該種研究的困難在于,如何去找到一個成熟的、可靠的用于揭示商品技術含量的指標,這至今還未有一致的結論。因為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往往會得到不同的分析結果。
杜修立等(2007) 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出口商品技術含量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雖然中國出口貿易在整體水平上有較大的提高,但是技術含量不足,低于其他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姚洋等(2008)將加工進口貿易的影響加入投入產出否分析之中,通過構建技術含量指標,研究結構表明技術含量并沒有顯著提升且有下降趨勢,但下降該趨勢是一個短期的表現。宋蕾(2012)利用 1985年至2009年間的數據,分別描述了 FDI 與我國出口商結構、進口商品結構之間發展變化及相互關系。
對出口商品結構優化的影響因素研究。以往的學者主要從經濟發展水平、生產要素稟賦和制度環境等方面對出口結構的變動進行解釋和分析,而且普遍認為經濟的因素和生產要素能夠對其產生正向作用。岳昌君通過收集世界貿易數據并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對我國出口行業的宏觀表現、市場和產品結構以及影響我國出口比較優勢的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并與其它國家的出口進行比較,認為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己經從以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逐步轉變為以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
2.國外發展現狀研究
近期文獻主要采用時間跨度較長的貿易數據來研究貿易結構的動態發展。Gagnon and Rose(1995)根據相關的貿易數據考察了1962至1992年間六個發達國家的出口商品結構,并未發現存在明顯的變化,該結論證明了要素稟賦條件決定了出口商品的結構。Bender(2001)進一步研究了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問題,分析了亞洲和拉美制成品貿易的出口結構,以不同類型的出口制成品的世界份額及其商品結構變化的分析為主,并因此對各個國家的比較優勢進行分析及其趨勢分析。
Lall、Weiss 和 Zhang(2006)通過構造中國出口貿易商品籃子,并對該籃子的復雜度進行計算和排序,最終否定了中國出口品相對技術復雜度的提升。然而 Van Assche and Gangnes(2010)同樣認為因為加工貿易被含在內,對出口產品技術復雜度的衡量就會被高估,因此他們在剔除加工貿易的影響的基礎上對中國電子產品的技術復雜度進行度量,該研究最終證明了先前研究對中國出口復雜度夸大。
關于出口商品結構影響因素的研究。Rodrik(2006)的研究否定了制度質量對出口結構的影響;同樣,Hausmann等(2007)采用法律規則衡量制度質量,通過實證研究表明二者無顯著的相關性。另一方面,Cabral 等(2010)通過對非洲國家的出口復雜度進行測算,并將政府治理作為制度變量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好的制度環境有助于一國出口復雜度的提升。
出口商品結構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出口貿易中各類商品的構成狀況,通常用各類商品的出口貿易額在出口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重來表示。出口商品結構不僅能夠真實地反映該國的資源享賦狀況,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反映其科技、經濟和產業發展的實際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總額取得了較快的增長,特別是發展以出口為導向通過大力引進外資發展對外貿易戰略使我國外貿發展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我國迅速成為貿易大國,但是對外貿易的質量較低。近年來,我國在商品出口貿易規模上大幅度增加同時,也出現了較多結構性的變化。
2015年,國際貿易市場繼續下滑,但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和出口額仍穩居世界第一。國際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上升至13.8%,比2014年提高1.5個百分點,是改革開放以來提高最快的一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4.55萬億元人民幣,比2014年下降7.0%。其中,出口14.12萬億元,下降1.9%;進口10.44萬億元,下降13.1%。伴隨著對外貿易量的增加,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也顯著上升,經濟的發展對外貿的依賴程度明顯增強。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僅為11.3%,而2003年則上升到60%,增加了近5倍,2007年達到64%,2008年則達到70%,說明我國經濟的發展受對外貿易的影響較大。從出口商品市場結構看,我國商品主要流向亞洲、歐洲、北美洲,其中亞洲市場最大,約占57%。亞洲市場又以韓國、日本、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為主。
在出口商品大類中,初級產品出口總額穩步增長,但其所占出口總額的呈明顯下降趨勢,由1980年的50%左右,1990年為25.6%,2000年為19.6% ,2010為17.8% ,2015年為 16.3% 。大體說來,初級產品比重下降,工業制成品比重上升,出口商品結構呈現出改善的趨勢。但初級產品出口商品結構中,礦物原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這類附加值低的產品占比較大,發展潛力小。在工業制成品出口結構中,按原有材料分類的制成品和機械及運輸設備這兩個大類占比較大。按原有材料分類的制成品其占出口額的比重呈下降趨勢,1990,2000,2010,2015年占比比重分別為42.8%,37.3%,32.6%,27.9%,相反,機械及運輸設備,其出口額所占工業制成品的比重顯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2009年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出口比2008年減少,出口增長率為13.3%。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增長率在2003年達到最大值 61.9%,然后不斷下降,2008年19.5%,2015年為18.9%。但高新技術產品占工業制成品與出口額的比重呈上升趨勢,說明出口商品結構有一定程度的優化,增長率降低,說明這兩類產品國際競爭力低。
從出口商品貿易方式上看,2015年我國出口貿易中,貿易總額為 24.58萬億元,一般貿易出口額為12173億美元,增長1.2%,占外貿出口53.5%,比2014年同期提高2.1個百分點;加工貿易出口額為7978億美元,下降9.8%,占外貿出口35%,比2014年同期下降2.7個百分點。如果以商品出口貿易總額除以 GDP 來計算貿易依存度,可知我國的貿易依存度較高。一般貿易占比多于加工貿易,說明加工貿易處于劣勢。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對外貿易方式主要是國家壟斷。現在,大量個人逐漸加入到國際貿易中。從經營主體看,2015年,民營企業出口保持增長,成為出口的主力軍。民營企業出口10295億美元,同比增長1.8%,占外貿出口45.2%,;外資企業出口10047億美元,同比下降6.5%,占外貿出口44.2%;國有企業出口2424億美元,同比下降5.5%,占外貿出口10.6%。
1.出口商品結構中初級產品比重呈下降趨勢,但初級產品貿易競爭力指數與顯性比較優勢指數總體呈下降的趨勢,說明初級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在不斷減弱。同時,我國與越南、菲律賓等國家出口商品結構類似,產品同質化非常嚴重。
2.工業制成品在總出口中占很大比例,貿易競爭力指數與與顯性比較優勢指數總體呈改善的趨勢,說明工業制成品國際競爭力逐步增強。但我國的工業制成品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技術低,產品附加值低。
3.出口市場比較單一,抗風險能力差。我國出口貿易50%集中在亞洲,分布在香港、日本、印度、韓國、新加坡。一旦某一國家或地區需求發生劇烈波動,勢必影響我國商品出口,從而影響國內經濟。
4.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有待進一步提升。近年來,我國機電產品出口與高新技術產品占出口額的比重逐年增加,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但與發達國家比較,我國還處于劣勢,因此,提升機電產品與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額仍然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
1.增加對科研的投入與支持,以優化出口產品結構。為科研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利用科技的進步來提高我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科技進步會影響外貿的發展,會決定國際貿易的地理格局和跨國公司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和產業轉移。同時,不斷完善國家創新系統,建設創新型國家。
2.大力發展發展服務和跨境電商等新興貿易,提高新興貿易出口競爭力。近年來,全球貿易競爭的重點從貨物貿易轉型到服務貿易,因此,我國必須逐步開放服務貿易。伴隨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跨境電商貿易也不斷發展起來。想在國際貿易市場中立足,必須對市場有足夠的敏感性和前瞻性,要看到國際貿易發展的動態走勢,從而把握好我國國際貿易發展的走向。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服務貿易競爭力遠遠落后。對此,我們應該迅速轉變對服務業的態度,消除服務業發展的一些障礙,建立促進服務貿易出口的措施機制。
3.提高對外投資水平,培育跨國公司。經濟全球化推動了世界跨國公司迅速發展,跨國公司一舉成為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生產、技術創新和轉讓的主導力量。目前,跨國公司己經滲透到世界各國和地區幾乎所有的產業和部門,進行跨越國家和地區界限的生產要素和資源的優化組合配置。而我國的跨國公司不僅數量不多,實力強大的更是屈指可數。促進跨國公司的發展,對于提升我國外貿發展的國際競爭力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們應該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于相關部門和企業應該進行資金和政策上的鼓勵支持,完善跨國公司治理機制。
[1]肖利秋.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廣東社會科學,2013,01:81-89.
[2]朱樹林.知識產權保護對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影響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61-67.
[3]汪建新.“中國出口商品結構之謎”——一個垂直專業化解釋視角[J].國際貿易問題,2013,07:26-37.
[4]衛平,馮春曉.中國出口商品結構高度化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國際貿易問題,2010,10:24-31.
[5]張會清.人民幣升值、商品異質性與出口結構調整[J].國際貿易問題,2015,02:155-167.
[6]魏浩.中國出口商品結構變化的重新測算[J].國際貿易問題, 2015,04:16-26.
[7]袁方.企業異質性與中國出口商品結構研究[D].山東大學,2013.
[8]朱樹林.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出口商品結構與全要素生產率研究[D].湖南大學,2013.
[9]馮春曉.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出口規模和出口商品結構影響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
[10]葉宏偉.國際市場勢力與出口商品結構升級[D].浙江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