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虛擬回歸現實
康德說滑稽是預期與結果的嚴重失衡。若一味沉浸在虛擬現實中的快捷,結果快捷方便只能是一道只容自己立足的狹地。看似時刻參與各地的新鮮事,實則用“虛擬”筑起了一道無形的屏障,隔離了人群間的交往,結果只能構成自我嘲弄。
而世間大地真正的美色總是熨帖著大地,沉潛在現實之中,而我們更應該看清虛擬,回歸現實。
誠然,人類是偉大的,從只會借助于自然的原始人,到如今人腦與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人,深深淺淺的腳印記錄著時代發展的腳步。比起引力波探索成果激起的漣漪,“虛擬現實”的悄然滲透、逐步發展更具有貼合大眾的實際意義。利用VR設備,大洋彼岸的美景成了唾手可得的腦內劇場,而一度讓女性糾結的“一剪定發型”的噩夢也成了不斷變更的選擇題,身患疾病出行不易的病患也有了可以足不出戶便與醫生面對面交流的偉大力量……
凡此種種,無不顯露出“虛擬現實”的奧秘。但人都有一種惰性或劣根性,在對此拍手稱好的同時,我們也常常看到和耳聞逃避現實沉浸虛擬的現象。
其實那是回避不了的,用“虛擬”的粉飾更是徒勞。人是一種群居動物,而我們區別于麻木機械毫無感情色彩的機器人來說,便是遠近會聚的交往以及人際聯系。對此我們不妨設想如果我們在世紀門檻前稍稍停步,大聲詢問古代哲人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對于一味沉浸虛擬、逃離現實的分歧不會太大,對于用“虛擬”構起的所謂“橋梁”都會反對。
深陷烏臺詩案的蘇東坡會說,與其整日沉浸在虛構的舊日美好,我定會黃州突圍,回歸真正的現實大地;孔子會說,我主張與人和諧;微笑不語的是老子和莊子。把虛擬和現實放在眼前,我們毫無疑問地會選擇現實,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賽什么,唯一的道就是現實之道。
人類是偉大的,因為創造了便捷的時代生活。
而人類又是渺小的,因為我們無法擺脫許多現實的無奈。
但人類的努力,仍然走在看清虛擬、回歸現實的道路上,不做虛擬的奴仆,而是成為現實的主人。
看清虛擬,回歸現實,面對虛擬的世界的越來越“現實化”,我們也不必如防洪水猛獸般堅決反對,更重要的是化虛擬為現實的利器,在保持適當距離的情況下坦然面對。

文章從引用康德的觀點入手,論述“虛擬”的存在對現實生活產生的實際意義,接著活用古人的事例概述,進一步體現“立足現實”的認識,最后總結論述,深化觀點。全文思路清晰,遞進式的結構推進了論證。但結尾幾段過度分段,語言結構散文化,使原本嚴謹的論證思路松散了,這是論述類文章應該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