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璉
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今后一段時期貫穿著整個經濟工作的主線。既然經濟學理論和實踐經驗表明,完成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目標應該主要依靠市場的力量和機制,我們面對的問題就在于,能夠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體制尚未完全建立。
“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尚未完全建立
人們常常以為所謂“結構性改革”這個提法是中國的特殊提法,其實并不是這樣的。這是一個長時期以來在市場經濟國家通用的說法。筆者查了一些文獻,當一個國家的市場經濟已經建立起來以后,可能其中的某些制度架構仍然存在問題,所以它就需要對這些不夠完善的、存在缺陷的制度架構進行改革,這種改革就叫“結構性改革”。

在2004年的時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經提出了一些國家進行結構性改革,當時的IMF研究中心主任拉詹寫了一篇文章來解釋他們所建議的結構性改革是什么。當時有人認為世界經濟的主要問題是來自需求側。拉詹表示不同意這種判斷。他指出:“許多經濟問題是由市場運行中的問題造成的,而不是因為資源短缺或者需求不足。在大多數經濟學家眼中,此時顯然需要進行結構性改革,即改變左右市場行為的制度架構和監管架構?!?/p>
我們說的“結構性改革”,改的是體制結構,通過體制結構的改革,把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建立起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建立起一個有效的激勵機制來實現結構的優化。
六個方面的改革需要抓緊推進
當前,為了實現結構的優化,為了要改變經濟增速下行而效率又沒有能夠提高的被動狀態,我們需要抓緊進行六個方面的改革。
1.制定和執行市場準入的負面清單。其實我們在21世紀初期就進行過一輪簡政放權,到了2013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簡政放權采取了世界通行的做法——制定負面清單,而不是一項一項地去增加正面清單的項目。政府也布置了兩個清單,一個是市場進入的負面清單,一個是政府授權的正面清單。看起來政府授權的正面清單可能有困難,但負面清單是市場經濟的一項基本制度,不但涉及公民的基本權利,還牽扯到對外經濟關系,所以這項工作應該更加抓緊進行。
2.金融改革。金融市場的不完善,在當前杠桿率這么高的情況之下,民間的投資意愿低落,而人們在資產負債表出現某種衰退的情況之下,不愿意把資金放到流動性比較低的領域,不愿意放到實體經濟中去,這種情況之下金融的加快改革有更重要的意義。
3.國有經濟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對國有經濟的改革有一個重大突破,就是要把對國有企業的管理由直接管企業(即“管人、管事、管資產”)轉變為管資本。這一決定十分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國有控股公司和參股公司中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也才能實現各類企業之間的平等競爭。
4.關于競爭政策的貫徹。過去中央和政府文件一再要求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的格局。但在事實上,卻存在著許多違反公平競爭原則的現象。所以,如何抓緊貫徹競爭政策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改革任務。
5.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設。自貿區的試驗不但在對外經濟關系上有意義,而且直接可以影響到國內“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的建立。所以,這方面的試驗應該要加快進行,特別要防止把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的試驗回到過去的一種稅收優惠、政策優惠這些低層次的做法。
6.堅持建設法治國家。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了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但是現在看起來這方面的進展仍然不快,這樣市場體系就缺乏一個規則的基礎,也就不可能平穩有效地運行。
真刀真槍地推進改革,需要在三個方面取得突破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第二十五次會議特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次革命,必須要真刀真槍地干。怎么才能真刀真槍地推進改革呢?
首要問題還是要把各級領導的思想認識統一到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決定上來,形成共識。拿國企改革為例,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國企改革提出了由國有資產管理機構直接管企業、管人、管事、管資產轉向管資本為主,通過設立若干資本經營公司作為投資主體掌握國有股權。有些國資部門的人認為,管人、管事、管資產還是必須堅持。在這種情況之下,在認識上求得統一和共識,恐怕是能夠邁開步子往前走的一個前提條件。
第二個問題,要明確執行改革決定的責任主體。用中央深改領導小組會議精神來說,就是要把改革的主體責任落實到位。
第三個問題,按照第二十一次深改小組會議的說法,要擰緊責任螺絲。完善對負有責任的機構的督辦、督察和責任追查工作機制,而且要落實到人員的任免上,或者像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十五次深改小組會議上所說,“形成改革者上、不改革者下的用人導向”。
(摘自《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