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委黨史研究室
1946年6月,蔣介石悍然撕毀國共雙方達成的停戰協定,調集重兵將我中原軍區部隊團團圍住,準備一舉殲滅,全面內戰就此爆發。中原軍區第一縱隊第一旅在旅長皮定均的領導下接受了掩護主力越過平漢線向西突圍的任務。完成任務后,該旅與主力背道而馳,向東突圍,一路艱苦轉戰,行程1000余公里,勝利到達蘇皖解放區,創造了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跡。
臨危受命
抗日戰爭勝利不久,國民黨蔣介石集團不顧全國人民的和平愿望,決定發動全面內戰。他們把目光首先盯住了地處鄂豫皖湘贛五省交界的我中原解放區。這里是蔣介石向西北、華北運兵的重要通道,戰略樞紐地位十分突出。為了爭取戰役主動權,蔣介石從1946年初開始,陸續調兵遣將,從四面八方包抄過來。到6月下旬,兵力增加到10個整編師、25個旅約30萬人,將我中原軍區部隊6萬人壓縮在以湖北省大悟縣宣化店為中心的縱橫不足百里的狹小地區。蔣介石令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為總指揮,制定了26日開始圍攻,7月1日發起總攻擊,48小時內一舉殲滅我中原部隊主力的計劃。戰爭一觸即發。
危急關頭,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急電中原局:“立即突圍,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顧慮。生存第一,勝利第一”,要準備犧牲一部分兵力,抓緊時間,在敵實施總攻前迅速突圍。
中原軍區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精神,立即實施突圍作戰計劃:主力分為南北兩路,司令員李先念、政治委員鄭位三、副司令員王震率中原局、中原軍區直屬隊和二縱隊主力為北路,副司令員王樹聲率除第一旅以外的一縱隊其余部隊為南路。要求搶在國民黨軍向我發動總攻擊之前,于29日沖破國民黨重兵封鎖的平漢線,向西實行戰略轉移。第一縱隊第一旅向東行動,造成主力東進態勢,迷惑敵人,掩護主力向西突圍。
第一縱隊第一旅旅長皮定均向來是接受任務不講價錢的,他和徐子榮代表全旅指戰員向王樹聲表示:“請首長放心,堅決完成掩護任務,我們一定以戰斗的勝利,回答黨對我們的信任。”王樹聲滿意地點點頭。可是話雖這么說,以一個旅7000人掩護5萬多人轉移,風險太大,兇多吉少。王樹聲看著自開辟鄂豫皖根據地以來一直跟隨自己的愛將,心中難免一陣酸楚。他沉重地低聲說:“旅的幾位領導干部,每人準備一套便裝,關鍵時刻可以換裝。”換裝意味著什么,大家自然心知肚明。
成功誘敵
當天晚上,皮定均命令部隊向東、東南和東北方向佯裝作出積極行動的姿態,前沿部隊繼續加固工事,擺出御敵陣勢;同時采用疑兵之計,抽出一批部隊,趁黑夜悄悄西移,第二天白天,則大搖大擺、川流不息地向東開進,造成大部隊向東集結突圍的陣勢,以迷惑吸引敵人。為了加強誘敵效果,皮定均還派出偵察員化裝成老百姓,到敵人那里去偷看工事,到敵后查看地形,并向當地人打聽進入大別山的路線。
而在皮定均安排這一切的同時,中原軍區主力已從24日就開始秘密集結,向西突圍。敵人的誤判,為中原軍區主力轉移,兵不血刃地爭取到兩天寶貴的時間。
直到26日,敵人發現我中原軍區主力正在向西移動,驚呼上當,遂以數萬之眾,兵分3路,從東、南、北3面,向皮旅陣地發起猛攻,企圖以優勢兵力從白雀園南北兩翼突破皮旅防區,打通西追我軍的路線。敵人輕重火力發狂似的向皮旅陣地傾瀉下來,陣地上一片火海。
下午,電報傳來,中原軍區主力部隊已全部安全越過平漢線。皮定均成功地實施了誘敵計劃,完成了3天的阻擊任務。黃昏時分,皮定均命令部隊全線反擊,擊退當敵,然后迅速向沙窩中心地點靠攏,再選擇方向安排自身突圍。
跳出包圍圈
早在大部隊行動之前,中原軍區曾為皮旅突圍設計了3個去向:一是西追軍區主力,二是原地打游擊,三是向東突圍,到蘇皖解放區與華中部隊會師。皮旅的指揮員以大局為重,毅然選擇了一條難度最大、風險最大的突圍方向——向東到蘇皖解放區。他們深知,這條路線山高水險,有超過自己幾十倍的敵人和無數道封鎖線。但只有向東,和主力背道而馳,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敵人,減輕對主力的壓力。旅政委徐子榮提出了自己的突圍計劃:完成掩護任務后,先虛晃一槍,佯裝向西追趕主力一天或半天,隨后隱蔽起來,閃過敵軍的鋒芒,出其不意地來個回馬槍,向東前進,使敵人一時搞不清我軍的動向。
一切都在按計劃進行。26日晚,一場瓢潑大雨讓人無法辨識方向,皮定均感到機會來了,立即命令部隊撤出陣地,向西北方向移動,到事先計劃好的距白雀園幾十里路的劉家沖隱蔽集結。
28日凌晨,當國民黨軍向西在潑陂河、白雀園等地搜尋皮旅時,皮旅幾千人馬突然從劉家沖殺出,以神奇的速度向東插到敵人后方,當夜宿營于經扶(今新縣)東南的易家田鋪。29日拂曉,當敵整編第七十二師撲向易家田鋪時,皮旅卻來個90度大轉彎,直插黃土崗、福田河之間的潢(川)麻(城)公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抵鄂豫邊界的敵小界嶺封鎖線。
皮旅健兒不顧艱險,不怕疲勞,英勇機智地與前堵后追之敵周旋。6月30日,在河南省商城縣境內的小山村瓦西坪,擊退敵七十二師三十四旅一○○團和地方保安團的進攻,搶越豫皖邊之咽喉大牛山;7月1日攻占豫鄂皖3省的交通要道松子關,進入大別山腹地,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
13日晚,月光如洗。部隊如同一股鐵流,從大別山上奔涌而來,沿六安合肥公路向東疾馳,一路勢如破竹。15日攻占肥西的官亭鎮,16日進抵離淮南路不遠的吳山廟。18日夜,皮旅以神速跨過淮南鐵路,進入定遠地區池河鎮,將趕來堵擊的敵整編四十八師一三八旅遠遠地甩在后面。20日凌晨,二、三團和旅直屬機關秘密快速地通過鐵路。當部隊行進至明光三界東北中嘉山附近時,與趕來迎接的淮南軍區嘉山支隊勝利會師。
中原突圍成就了皮定均將軍的一世英名。在我軍歷史上,以部隊主官姓氏命名的部隊眾多。歷數其中,皮旅當為最出名者之一。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時,皮定均按資歷,原報少將銜,毛澤東得知情況,有感于皮定均在中原突圍中的突出貢獻,親自批示:皮有功,少晉中。
(摘自《黨史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