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的背后
哲理的故事:
德國心理學家格林曼特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電梯實驗”。他讓自己的一名學生扮演“患病者”乘坐電梯。當電梯里只有兩個人,“患病者”暈倒時,那個唯一的旁觀者通常會立即上前救助;當電梯里有三個人時,病患依然能得到有效救助,通常是一個人負責安撫,另外一個人打電話求救;但當電梯里增加到四個人時,情況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一般會有人借故離開;而當同乘者增加到七人時,離開的人會更多,最嚴重的一次,只剩下一個人照顧“患病者”,其他六人一聲不響地走了,好像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
實驗結束時,格林曼特追問這些冷漠的離開者為什么會選擇離開。離開者的回答大同小異:“不是有人在施救嗎?我沒有必要待在那里。”“我看到有人走了,就跟在他后面離開了。”“這么多人在現場,即使我離開,也會有人出手相助的。”格林曼特發現,當有人在公眾場合遇上危險或困難,得不到及時救助,并非完全與旁觀者的品德有關,而是當有很多人在場時,一種群體性“依賴心理”往往會造成無人愿意負責的嚴重結果,而同時有些人的冷漠則是消極的“從眾心理”起了作用,跟隨他人一道離開,內疚感和自責感就會在無形中減弱或消失。
此外,更加令心理學家驚嘆的是,很多人僅僅是因為感到害羞或者害怕,就放棄了主動施救的機會,而他們也往往會僥幸地認為,自己的不作為并不會有什么惡劣影響。(蔣驍飛)
故事的哲理:
正所謂“三個和尚沒水吃”。缺乏擔當的背后,是誤以為別人可以頂上,而自己無須為此負責。長此以往,組織內就會形成推諉扯皮的壞風氣,從而傷害到組織和組織里的每一個人。
用奶糖代替子彈
哲理的故事:
1980年代,利比里亞發生政變,政權被反動派掌控。一位女子埃倫·約翰遜·瑟利夫與同伴們開始了頑強的抗爭。一天,埃倫帶著貼身護衛維撒來到城外的村落做群眾工作,突然從大樹后面沖出一個端著槍的小伙子,沒待她看清便扣動了扳機,幸好維撒反應極快撲在她面前,而自己卻躺倒在血泊里。事后她才知道,兇手叫喬治,是維撒的鄰居,被敵對勢力收買后一直準備著暗殺行動。她決心為維撒報仇,可后來一直沒有找到喬治的行蹤。
10年過去了,反對派終于被打倒,埃倫也進入了新政府高層,開始思考如何懲罰往日的政敵。但一件小事徹底改變了她的想法。
那天,埃倫偶然經過維撒的家鄉,想起過往,便去看維撒的母親。令她萬分驚訝的是,維撒的母親正捧著一把奶糖準備給鄰居喬治的母親送過去,她不禁疑惑地問道:“你們是仇敵,你還給她糖?”維撒的母親很平靜地說:“這些年喬治一直沒有音信,如今他母親又病了,讓人心痛呀。”埃倫怒由心生:“可他們是我們的仇人啊!”維撒的母親嘆了口氣,緩緩地說:“以前我也把他母親當成仇人,可這樣做只能積累仇恨。每次我出村,原本從她家門口前過只需10分鐘,而因為怨恨繞道走卻足足需要兩個小時。寬恕了別人,也給自己留了一條出路。”
埃倫聽了之后,似有所悟道:“用奶糖代替子彈,看似讓他人受惠,實則惠及了自己和他人。”就因為拋開了仇恨,能以寬容之心對待敵人,埃倫最終獲得了舉國擁護,成為非洲歷史上第一位民選女總統。(黃鶴)
故事的哲理:
你能包容多少人,你就能領導多少人。
另類招生法
哲理的故事:
頗具傳奇色彩的已故教授羅姆·雷特文,生前是麻省理工學院電子與生物工程名譽教授、神經生理學家。想要成為他的學生,是一件“很容易又很困難”的事兒。生性浪漫的他,討厭用考試篩選人才的刻板形式,并因此自創了“杰羅姆Style”納賢方法。
他會跑到麻省理工學院的圖書館,借一大堆與他的研究相關的書籍,然后故意過期不還,等圖書館通知他“有學生要借”的時候,他就會樂顛顛地跑去圖書館親自見這個學生。
這當然不是簡單的“見面”,他會借機考考這名同學,看看其資質如何,而最重要的是要和他有精神上的契合。在他看來,聰明的學生很多,但能跟他產生共鳴的“同類”很少。懷著這種求才若渴的心情,一旦發現一個被他“面試”通過的學生,他一定會憑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滔滔不絕地游說對方,直到那個學生招架不住,乖乖投到他的門下。(張瑩)
故事的哲理:
所有管理者都渴望人才,但關鍵是如何發現人才。其中,您確實了解自己以及自己的需求嗎?在社會化營銷時代,您會借用精準營銷的思路去嘗試精準地發現適合您需求的人才嗎?如果不能,或沒想過,很抱歉,您只能為才所困。
鳥糞壓壞車
哲理的故事:
前不久,一個名叫克萊頓·霍夫的美國小伙子在推特上留下 了這樣一句話:“今天看到一只小鳥在Smart(精靈)車上便便,估 計鳥糞把這車壓壞了。”形象地比喻了Smart迷你的外形,因此很 多網友都瀏覽和評論了這句話,不過大多數人往往都是一笑了之 并沒當真,除了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美國Smart汽車有限公司的市場營銷部經理史蒂夫。他對所有網上關于Smart的評論都很關注。針對克萊頓看到的現象,史蒂夫沒有立即回復而是認真做起了研究,搜集了大量關于鳥糞對汽車造成多大壓力的資料。
3個小時后,史蒂夫在推特上針對之前克萊頓的調侃,進行了正式回應:“一只小鳥的鳥糞不大可能壓壞一輛車,4500萬只差不多。”在回應的內容里,史蒂文還附上了一張能夠壓壞Smart車外殼的鳥糞數量圖表——鴿子450萬只,火雞36萬只,鴕鳥4.5萬只……
這個回應一出,不到半天點擊量就達十幾萬次。關于Smart汽車和鳥糞,很快就成了美國各大網站的聊天話題。史蒂文的較真兒在無形中為自家的汽車做了廣告,很多人由此知道看似小巧的Smart汽車的外殼如何抗壓,不少人表示“也要買輛開開看。”(張珠容)
故事的哲理:
越是有特色的品牌,越難免會遭遇意想不到的尷尬。學會機敏沉著地洞察,學會妙趣橫生地較真,不失為化尷尬為機遇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