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祝平
?
新四軍領導的一支特殊部隊——“聯抗”
□潘祝平
新四軍“聯抗”,全稱為“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部直屬縱隊、魯蘇戰區蘇北游擊指揮部第三縱隊聯合抗日司令部”,成立于1940年10月10日,結束于1944年10月。“聯抗”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特定歷史時期擔負統一戰線任務的一支武裝部隊,是新四軍的外圍軍。它是陳毅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在開辟蘇中、蘇北抗日根據地的過程中,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模范執行抗日統一戰線政策的重要成果之一。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活動迅速擴大。1940年3月,韓德勤部和桂軍李品仙等部在津浦路兩側進攻皖東的新四軍第4、第5支隊,直逼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所在地。當時任國民黨魯蘇戰區副總司令、江蘇省政府主席的頑固派韓德勤消極抗日、專事反共,他號稱擁有10萬大軍,竭力阻止新四軍北上抗日。國民黨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李明揚部,國民黨魯蘇戰區蘇北游擊指揮陳泰運部,屬于中間勢力的地方實力派。他們皆非國民黨嫡系,受韓德勤的欺壓排斥,有意與新四軍建立友好關系,以抵制韓德勤的專橫。
陳毅審時度勢,確定了“聯李、孤韓、擊敵”方針。為此,陳毅三進泰州,會見李明揚,曉以大義。1940年6月下旬在反擊李長江(李明揚的副手)的郭村保衛戰中,由于陳毅的大度和誠意,促成李明揚、陳泰運保持中立,他們不僅為新四軍東進黃橋地區讓開大道,而且在黃橋決戰中保持中立,使得新四軍最終取得勝利。當時黃逸峰以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戰地黨政委員會魯蘇戰區分會中將設計委員的特殊身份,對爭取中間勢力作出了特殊貢獻,成為陳毅開展統戰工作爭取中間勢力的得力助手。
爭取中間勢力的成功,為“聯抗”的成立創造了條件。新四軍東進黃橋地區后,實力日益增強,影響日益擴大。李明揚在敬佩之余,憂慮新四軍能否繼續與之友好合作。1940年9月27日,在姜堰召開的蘇北軍民代表會(亦稱第一次和平會議)后,李明揚即請黃逸峰向陳毅建議,建立聯合抗日部隊,作為新四軍與李明揚、陳泰運所部聯系合作的橋梁。此時,陳毅已有建立外圍軍的打算,于是因勢利導欣然同意,并指示黃逸峰與有關各方協商籌組。黃橋決戰勝利后,韓德勤主力被殲,李明揚疑慮加劇,急切要求盡快建立“聯抗”部隊,作為聯系合作的橋梁以及出現矛盾時的緩沖之用。
陳毅為表示誠意,在黃橋決戰勝利后的第四天,1940年10月10日即宣告“聯抗”成立,成立大會上宣布由各方推崇的黃逸峰為“聯抗”司令,同時宣布了副司令李俊民、副司令兼參謀長周至堃、政治部主任張孤梅的任命。所屬部隊由新四軍與李、陳兩方各派1個連組成后,收編了白米、曲塘兩個常備中隊,吸收了一批愛國青年,編為4個大隊,共千余人。自此,在敵后蘇中大地上,誕生了以新四軍為骨干,與中間勢力各友軍聯合組成的特殊抗日武裝。為了有別于新四軍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的序列,便于開展統戰工作,借用李明揚、陳泰運所部番號,“聯抗”是其簡稱。
黃逸峰擔任蘇中“聯抗”司令后不孚眾望。在華中局、新四軍軍部和蘇中區黨委、蘇中軍區領導下,以新四軍外圍軍的身份,出色地完成了各項統戰特殊任務。同時,作為新四軍的一個實際組成部分,在抗擊敵偽頑的軍事斗爭中也屢立戰功。李明揚、陳泰運等中間勢力,在新四軍東進黃橋地區和黃橋決戰時,能保持中立成為友軍,這一統戰成果來之不易。“聯抗”的建立就是要延續這一統戰成果,竭力爭取這些中間勢力繼續一致抗日。
“聯抗”建立初期,黃逸峰即遵照陳毅指示,籌組1940年10 月31日在“聯抗”司令部所在地曲塘召開蘇北第二次和平會議。此次和平會議通過了蘇北各部隊聯合抗日通電,揭露了韓德勤在黃橋決戰失敗后,繼續頑固擴大反共的陰謀,進一步穩定了李明揚、陳泰運等中間勢力,密切了韓國鈞等中間人士與共產黨的關系,鞏固了新四軍在蘇中、蘇北的領導地位,也擴大了“聯抗”的影響。其后,在11月召開的蘇北臨時參政會上,黃逸峰又以“聯抗”司令的身份當選為議長,提高了“聯抗”在友軍和中間人士中的聲望。
1941年2月,李明揚的副手李長江率8000余人投敵后,李明揚仍舉著抗日旗幟,率千余人退至我蘇中一分區興化茅山地區,處境困難,求助“聯抗”。黃逸峰請示蘇中區黨委,蘇中軍區同意李部暫不退還所占我方地區,并給予2萬元法幣的經濟接濟,以解國民黨對其停發軍餉之困。李明揚十分感激,更密切了與“聯抗”的關系。1942年9月,李明揚到“聯抗”考察時,曾表示待時機成熟與“聯抗”合并。
陳泰運這一中間勢力人物,則有別于李明揚,其反共頑固性的一面根深蒂固,雖然在特定時期與我形成了友軍關系,但在情況有變時很可能逆轉。盡管如此,只要陳泰運仍打著抗日旗幟,仍被視為“友軍”。因此,黃逸峰為了爭取陳泰運繼續團結抗日,仍然保持了三年多的聯系,并在稅警團臨危時慨然相助。1943年1月和4月,稅警團遭敵“掃蕩”危急時,“聯抗”曾先后兩次救援,使其兩個團轉危為安,其后轉移至“聯抗”地區和蘇中二分區休整。經過爭取與引導,尤其是兩次救援,該部一支隊長陳振等進步軍官深受教育。陳振曾上書陳毅、粟裕,要求將在我方二分區休整的兩個團,改編為新四軍或與“聯抗”合并。陳、粟首長認為不可乘人之危搞合并,待日后時機成熟時再議,仍由“聯抗”送回原地。此后,陳振與黃逸峰的關系更加密切,1943年夏還成為黃逸峰單線領導的中共特別黨員。
陳泰運在稅警團危急時率少數人逃離,情況穩定后返回,不但不感謝新四軍和“聯抗”的救援,反而認為部隊受了共產黨的影響,動搖其指揮權。于是撤換進步軍官,重用反共軍官,自此以后與“聯抗”的摩擦日趨加劇。陳泰運的背信棄義,是其反共頑固性的暴露,不能因此而否定“聯抗”前幾年對稅警團的統戰成果。
黃逸峰還將統戰工作成功地拓展到頑保安三旅。“聯抗”建立之初即與該旅副旅長胥金城取得聯系。在抗日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胥金城的思想傾向和政治立場發生很大變化,毅然走上堅決抗日的道路,派人與黃逸峰聯系,要求參加新四軍或“聯抗”。1943年3月,胥金城宣布起義,率700余人脫離專事反共的張星炳頑保安三旅,受到“聯抗”和蘇中軍區司令部的熱烈歡迎。不久,胥金城被任命為蘇中軍區新編第七縱隊司令員,并成為中共黨員。
“聯抗”周邊地區的偽軍,皆系投敵的原國民黨非嫡系部隊,戰斗力很弱,普遍畏懼新四軍打擊,很想與新四軍拉上關系以求茍安,也為日后可能反正留后路。黃逸峰利用偽軍這一心態,發動強大政治攻勢,成功爭取了周邊偽軍三個師的頭目為我軍所用。在這三股偽軍占據的交通線上,我方部隊在夜晚、其他人員在白天可以進出無阻,不費一槍一彈打破了敵偽的封鎖線,暢通了“聯抗”與我1師師部和蘇中四個軍分區的聯系。
此外,我方情報工作成效顯著。偽方如約向我方提供情報,我方情報人員深入偽軍內部掌握敵偽動向。在重要偽據點曲塘,由偽方掩護設立秘密聯絡站,并通過偽方關系派人打入偽軍徐容部第3團任副團長,多渠道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敵偽情報,成為蘇中地區敵偽情報工作的重要基地。
由于打破了敵交通封鎖,方便了我方采購人員進入敵偽據點,并在敵偽據點開設商店作掩護,采購了大量軍需品、藥品及其他緊缺物資,成了蘇中軍區范圍物資供應的重要來源。我方對偽軍的統戰工作,穩定了“聯抗”周邊敵偽據點林立的斗爭環境,也為蘇中軍區掌握軍事斗爭的主動權作出了貢獻。
“聯抗”在完成統一戰線工作等特殊任務的同時,在抗擊敵偽頑的軍事斗爭中也身經數十戰。1941年2月,參加了討伐李長江投敵的戰役。2月19日攻克白馬溝,20日殲滅姜堰殘敵。后“聯抗”部隊又奉命東返,阻擊日軍援李部隊,在曲塘、胡家集之間的毛家涵子一帶與日軍交火,激戰兩個多小時,勝利完成任務。1941年7月,“聯抗”部隊奉命北上新四軍軍部整訓,參加了我3師的反“掃蕩”戰斗。7月中旬隨軍部由鹽城轉移至阜寧停翅港,參加了保衛軍部掩護軍部轉移的戰斗,傷亡減員200多人,8月隨軍部返回。1941年9月“聯抗”部隊結束
在軍部整訓回防后,在三年多時間內參加了蘇中地區多次反敵偽“掃蕩”戰斗,尤以1943年和1944年的反“掃蕩”最為激烈,其中幾次以少勝多。1941年11月和12月,“聯抗”打擊了頑保安三旅的反動氣焰。1943年7月,“聯抗”1團2連遭日軍一個大隊、偽軍一個團的包圍,經七個小時激戰突圍,2連雖傷亡過半,但斃傷日偽軍200余人,受到蘇中軍區表揚。1944年3月,“聯抗”1團遭日偽軍4000余人包圍,在泰縣仇湖墩頭突圍戰斗中,斃傷日偽軍250余人,繳槍150余支,出奇制勝竟無一傷亡,受到蘇中軍區通令嘉獎,《蘇中日報》和延安《解放日報》均做了報道。1943年12月,反擊陳泰運背信棄義的挑釁。1944 年7月到12月,協同兄弟部隊進行討伐陳泰運的戰斗。
“聯抗”建立后還加強了地區間抗日根據地建設。1941年8月,成立了中共興(化)東(臺)泰(縣)“聯抗”特區工委。1942年11月,特區工委改為地委,黃逸峰任書記,戴為然任副書記。黃逸峰集地委書記、“聯抗”司令、政委于一身,擔負起黨政軍一元化領導的重任。
1944年10月,“聯抗”完成了歷史使命,撤銷了建制,部隊進行了改編,1團編為蘇中軍區特務5團,2團改編為紫石縣(今海安縣)獨立團。黃逸峰也隨即邁上了新征程。
(作者是江蘇省人民政府原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