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興林
?
蔣鳳壽書記帶領村民奮斗十余載窮“餅角”村變成“富裕名片”
□戚興林
地處江蘇泰興市元竹鎮西南偏遠的蔣堡村,十年前是泰興市最窮的“餅角”村(資源缺乏偏僻的小窮村)。如今,它已成為元竹鎮最顯赫的一張“富裕名片”了。該村年集體收入在50萬元以上,賬面余額也早已超過400多萬元。一個貧窮落后的偏僻小村之所以能有如此的蛻變,村民們歸納出一句話:“村里出了個好書記——蔣鳳壽,是他帶領村民奮斗,一舉甩掉了貧窮落后帽子,步入了社會主義康莊大道,他是我們村里‘最美’的人。”
蔣堡村窮,主要是缺乏一支凝聚力、戰斗力強的干部隊伍。蔣鳳壽上任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實行干部考評制度,嚴格實施班子成員年度百分賽獎懲考核。村黨總支副書記蔣某,因手機沒電遺漏開會信息,被罰20元;會計蔣某分管的電灌站捕柵器丟失,與管理人員四六分攤賠償……凡規定了的各項制度、條規等,他一抓到底,從不手軟。對于老百姓的訴求、鄰里矛盾糾紛之類,蔣鳳壽要求村干部不回避、不繞道,及時介入、主動登門,公正處理,解決問題不過夜。如今,誰家有矛盾糾紛,只要村干部一登門,再大的矛盾糾紛,總能很快冰化雪消。15年來,該村連續多年“零上訪”,成了遠近聞名的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
當村官之前,蔣鳳壽曾是一家鎮辦廠的廠長,對于發展村級經濟他有自己的想法,“死種田,不賺錢”,要壯大集體經濟,提高村民收入,除了發展高效農業外,還要辦工廠、興實業,只有實行了兩條腿走路的方針,集體經濟才能發展壯大。
蔣堡村地理位置偏僻,招商引資缺少優勢。“客觀缺失主觀補,相信以足夠的誠心和周到的服務,一定能引得‘鳳來棲’。”蔣鳳壽常常用這樣的話語來激勵干部們,為大家打氣、鼓勁。
興元農副產品有限公司是蔣堡村引進的第一家企業。老總蔣文清是一位在外地創辦企業的本地能人。當人們談及當年回村辦企業時,他恢諧地說:“那時村里的條件差的很,灰土路,下雨了,路難走。蔣書記找我回村創業,這讓我很為難,我推脫沒足夠資金。可書記拍著胸脯承諾缺多少錢他來補,吶,他硬是向朋友借來了29萬元,這讓我感動,村里有了這樣的貼心干部,還愁辦不好廠子嘛?!”2002年,興元農副產品有限公司就這樣進入了蔣堡村,使得100多戶村民通過養兔而富裕起來,如今,這個公司的年產值也已由當初的100多萬元增加到了1000多萬元。
為“引鳳入巢”,蔣鳳壽總是抓住一切機會。一次,一位無錫客商到村里來考察建廠的場地,在陪同他們的行程中,蔣鳳壽意外遭車禍,左腿骨兩處骨折。僅簡單地包扎了一下,他拖著傷腿,堅持與客商洽談建廠事宜。村主任蔣旭說,在簽協議時,蔣書記雖然疼痛得額頭直冒汗,可他仍然堅持把各項合作細節議好。這讓在場的無錫客商十分感動,連連點頭,認為來到這里,不但找對了地方,同時也找對了人。
企業進入蔣堡村后,蔣書記又不辭勞苦地帶領村干部們當起了“助手”,如幫助企業申辦土地使用證、環保許可證等各類手續,使企業早落戶、早開工。多年來,在蔣鳳壽的誠意感召下,先后有12家企業入駐該村,使20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蔣書記非常會過日子,村里經濟好了,有錢也不隨便亂花。建辦公樓時,為了能買到物美價廉的材料,他總要東奔西走,貨比三家,從而節約了近20萬元的開支。多年來,經常出差的蔣鳳壽總是帶方便面,不在村里報銷一筆差旅費。他還給自己和村干部們制定了一條“鐵律”:不允許吃企業一頓飯、不允許抽村民一根煙,辦事搞買賣,不許賺集體一分錢。近年來,蔣鳳壽退回及上繳村財務的禮品、禮金和謝絕的分成款,合計達20萬元之多。2012年,村里某項工程招標,蔣鳳壽就嚴正地謝絕了給他的10多萬元的分成。
他對村干部們說:“村里要用錢的地方還很多,我們不能拿,更不能貪。”蔣鳳壽將省下的錢全部用于村莊建設,先后完成了6萬多平方米的綠化、村綜合服務中心、村民健身活動廣場、生活污水處理池等設施,使村莊面貌煥然一新。2012年5月,在江蘇省村莊環境整治工作會議上,蔣堡村被表彰為“三星康居示范村”;2014年蔣鳳壽也獲得“泰州市最美基層干部”稱號。
(本欄編輯張廣銷)
·隨感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