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 敏
Hillery講故事
□ 陳敏
Hillery每天給我們講一個故事。不過,他的故事不會白講。他有嚴格要求,聽完故事的人必須向他提出兩個問題。僅這一點就難倒了很多聽者。
故事是這樣的。
從前,非洲某部落里發生了一場戰爭。有個村莊被敵人占領,駐扎在村里的所有將士全部被占領者投入監獄。
村子里有四位慈善家。他們明白自己的同胞將要在獄中經受磨難,于是,第一個慈善家來到監獄,向獄吏們請求:“我知道我的兄弟們在獄中沒有干凈的水喝,為避免他們生病,我想拿出我全部的財富來凈化水質,讓他們喝上干凈的水。”獄吏們同意了,并批準他來做這件事。慈善家離開了,他因能為兄弟們展示自己的善行而高興。
第二個慈善家來到監獄,走到獄吏跟前,說:“我知道我的兄弟們正睡在石頭上。我想拿出我的全部財富為他們置辦床鋪,好讓他們在獄中睡得舒服些。”獄吏們同意了。慈善家離開,為自己能幫助兄弟們擺脫困境實現自己的愿望而高興。
第三個慈善家也去了監獄,對獄吏們說:“我聽說我的兄弟們沒有像樣的食物,只有面包和水。我有一個大農場,我想把我收獲的所有糧食供給他們,讓他們在獄中吃得好一點兒。”獄吏們也同意了。慈善家欣慰地離開,以為自己為獄中的兄弟們做了件好事。
第四個慈善家雖然被前三個慈善家的慷慨行為所打動,但卻為兄弟們所遭遇的不公平囚禁而憤憤不平。于是,他設法弄到了監獄的鑰匙,在一個深夜,悄悄溜了進去,釋放了關押在里面的所有兄弟們。
四個慈善家向我們展示了仁慈和正義的區別。
前三個慈善家履行的是仁慈的行為。他們的慷慨解囊肯定能緩解將士們的困境,讓他們在獄中過得更舒服些,但并沒有改變兄弟們不公平的處境;而第四個慈善家不僅改變了他們的環境,更改變了他們不公平的處境。他的行為不僅僅是善舉,更是正義。
聽了這個故事,你能給Hillery提出兩個問題嗎?
什么叫思考?Hillery這個問題剛出口,人群中發出一聲輕松的嘆息,這么簡單的問題還用得著動腦筋?Hillery又問:有多少人會思考?會思考的人在人群中的比率該是多少?Hillery的話音剛落,臺下一片喧嘩。答案五花八門。有說占100%,有說占80%、90%。而Hillery卻說,善于思考的人其實只占人類總數的2%;另外,還有3%的人思考別人思考的東西,而95%的人根本不會思考;勉強說來,如果說他們會思考,那也只是淺層次的思考,算不上真正的思考。
“那好吧,既然這樣,我現在給你們講個故事,以此來檢測你們的思考技能。”Hillery于是講了這樣的故事。
從前有個人,欠了一大筆債務,壓力巨大,夜不能寐。一天夜里,他做了一個夢。他夢見一位去世的慈善家。慈善家依然像他生前一樣慷慨仁慈。慈善家在夢中給他承諾,愿意每天給他1440美元的資助,但有個條件,這筆錢不能給別人用,只能供他自己一個人花銷。他可以用這筆錢做他想做的一切,可以吃飯、購物、旅游,甚至可以去賭博。做什么都行,但是必須要在24小時內將這筆錢花完。如果他能做到,慈善家將持續每天給他1440美元直至他生命終結。
欠債者夢醒了,渾身軟弱無力,可腦子卻無比清醒。他知道下一步該怎么做了。這個欠債者為什么會做這樣的夢?那個慈善家為何只給他1440元而不是1430元?Hillery又使出他的撒手锏,給大家提問題了。
下面一陣長時間沉默。
Hillery說,這個問題與一個人是否珍惜時間有關。因為一個人一天只有24小時,每小時只有60分鐘。他每天都在想這個問題,意味著他每天都在消耗著他寶貴的光陰,償還這個債務。24乘以60等于1440,不是嗎?
這就是慈善家要給他1440美元的原因。
大家都沉默了,是一陣長時間的沉默。
這一次,Hillery沒有讓大家給他提問題,而是反過來給大家提出兩個問題:這位慈善家是誰?欠債人今后該怎么辦?
(摘自《商洛文化》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