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改寧
(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
近三十年哈薩克族研究綜述
劉改寧
(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摘要]哈薩克族有著特色鮮明的文化傳統,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學者對哈薩克族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從哈薩克族族源、經濟、宗教、教育、社會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對近三十年來我國學術界有關哈薩克族的研究作了梳理。
[關鍵詞]哈薩克族;族源;宗教;文化生活
哈薩克族是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的成員之一,多少年來,用自己辛勤的勞動,與各兄弟民族一起,為祖國開疆拓土,發展經濟,共同締造了我們偉大的祖國,創造了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哈薩克作為古老的民族,歷史悠久,究其族源,①是由古代諸多部落、部族逐步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有烏孫、塞種、匈奴、阿蘭(奄蔡)、康居(康里)、克烈、欽察、乃蠻、突騎施(撒里烏孫)、咄陸(杜拉特)、弘吉剌惕、葛邏祿、阿爾根、札剌亦兒、阿里欽等。②
錢伯泉在《哈薩克族的族源和族名含義研究》(《新疆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中明確指出:“哈薩克族的主要族源為兩漢的奄蔡、南北朝的曷薩、隋唐的突厥可薩;次要族源是蒙古汗國和元朝西遷至欽察草原的蒙古人。”陳華、郭平梁、王志來等在《新疆簡史》中寫道:“哈薩克人是許多突厥、蒙古部落的融合體。”美國學者澤夫·卡茨在其主編的《蘇聯主要民族手冊》(費孝通譯)中也支持這種看法。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的同志在《哈薩克族簡史簡志合編》中寫道:“哈薩克族是歷史上許多部落和部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的是古代的烏孫人,興起于6世紀后半期的突厥人,12世紀初西遷的契丹人和13世紀初強大起來的蒙古人以及蒙古人統治下的康里人和奇卜恰克草原上的欽察人,經過長期融合與同化的結果。”可見,他們認為哈薩克族是烏孫、蒙古、突厥、契丹、欽察、康里的融合體。陳禮文在《河西建設聲中的哈薩克治理問題》中認為:“哈薩克族是蒙古人和俄羅斯人的融合體。”③松筠在《新疆識略》一書中寫道:“哈薩克為漢康居國,向以為大宛,非也。”④顯然,松筠認為哈薩克族是漢代康居人的后裔。朱允烺在《哈薩克族與康居歷史之研究》(文載《哈薩克族資料八種》一書)一文中也持這種看法,認為烏孫、鐵勒、丁零、欽察、突厥等,在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共同的語言與共同的心理狀態等因素下,形成了今天的哈薩克族。同意此種看法的有張西曼等人。⑤托克和加在《哈薩克部落分布》一文中說:“據阿衣巴說:‘哈族是從蒙古中分出來的一個民族。'我認為是對的。”⑥巴爾托里德在《中亞簡史》中寫道:“哈薩克人就是15世紀從其民族主體分出來的一部分烏孜別克人。”⑦
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中國民族史教研室編的《哈薩克族簡史》,賈合甫·米爾扎汗的《關于哈薩克族族源及民族形成問題》,蘇北海的《哈薩克族的起源》,王希隆的《乾嘉時期清政府對哈薩克族之關系與政策》,賈合甫·朱尼斯《烏孫國與烏孫》等論著,也談了一些有關哈薩克族族源的觀點。
前蘇聯出版的《蘇聯哈薩克加盟共和國通史》、《蘇聯哈薩克加盟共和國百科全書》、《金帳汗國興衰史》和《哈薩克可汗史料集》等有關哈薩克歷史研究的文獻,記載了哈薩克汗國時期的歷史和經濟發展狀況。楊建新主編的《中國西北少數民族通史》也有一些史料及文獻記載了哈薩克族的經濟情況。在《清高宗實卷》與《平定準噶爾方略》中,記載了清政府與哈薩克族的第一次貿易。《哈薩克族簡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從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商貿等方面記載了哈薩克汗國時期的經濟狀況,論述翔實,資料可貴。賈合甫·米爾扎汗的《新疆哈薩克族傳統社會經濟和社會生產》(《新疆社會經濟》1999年第2期)一文,從農業、商業、畜牧業、狩獵業等五個方面論述了哈薩克族的傳統社會經濟。周亞成的《哈薩克族游牧生產習俗的變遷與經濟發展》(《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一文從經濟效益、家庭收入、經濟資源的利用等方面指出了游牧生產習俗的變遷對哈薩克族經濟發展的影響。戴婧妮在《哈薩克族經濟史研究》中,從諸多部落時期的早期封建制游牧經濟、民族融合時期萌芽的城市經濟、近代半殖民化的哈薩克經濟、建國后半游牧半定居的哈薩克族經濟等方面,分析了哈薩克族內部的經濟矛盾,論述了哈薩克族的社會變遷規律。不過,總的來說,有關哈薩克族經濟史的著述相對較少。
關于哈薩克族宗教問題的研究綜述,陳剛在《三十年來哈薩克族宗教問題研究綜述》(《新疆大學學報》2014年第42卷第4期)一文中,對三十年來國內學者關于哈薩克族宗教問題的研究成果作了較為詳細的梳理及評述,這有助于人們對哈薩克族宗教領域問題的探討和研究。
關于哈薩克族教育的詳細研究動態可以參見朱遠來的碩士學位論文《新疆哈薩克族現代教育發展研究》,該文用大量的篇幅對哈薩克族教育的研究現狀進行了詳盡的梳理,為學術界進一步研究哈薩克族的教育和文化事業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同時也指引著哈薩克族教育事業的發展邁向新的臺階。
(一)禁忌
雖說禁忌起源于宗教信仰,但是它卻與一個民族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密不可分。長期以來,禁忌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中總是扮演雙重角色。古麗加瑪麗·托力干在《論哈薩克族民間禁忌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一文中,簡單介紹了禁忌這一民間文化現象;同時依照內容將哈薩克族的民間禁忌分為六個方面,并舉例探討了其具體內容,有助于人們進一步了解哈薩克族傳統的民間文化。汪璽、阿利·阿布塔里普等人在《哈薩克族的草原游牧文化——哈薩克族的文化藝術、人文禮儀及禁忌習俗》(《草原與草坪》2012年第6期)一文中,從對鬼神的敬尊、對祖先的敬尊、對火神的敬尊、對水神的敬尊、對動植物的敬尊、對圖騰的敬尊等方面論述了哈薩克族禁忌的根源,并且闡述了哈薩克族的禁忌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種表現形式,從而加深了人們對哈薩克族禁忌習俗的了解,有利于各兄弟民族間的平等、團結和友好相處。聶愛文的《哈薩克族禁忌的人類學解讀》(《西域研究》2002年第3期)一文,除闡述哈薩克族禁忌的表現之外,與其他相關文章不同的是,作者還探究了新疆哈薩克族禁忌文化產生的獨特原因。巴哈爾古力·夏米勒在《哈薩克族禁忌文化透視》(《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一文中,論述了哈薩克族禁忌有對人的某種保護和對社會制約的積極作用和宣揚違背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的消極影響。
(二)婚姻
蘇北海的《哈薩克族文化史》,論述了婚姻的習俗和婚禮的儀式。何星亮在《新疆民族傳統社會與文化》一書談到了哈薩克族的婚姻制度。楊魁孚主編的《中國少數民族人口》一書中涉及到了哈薩克族的婚姻問題,并且列舉了有關哈薩克族婚姻狀況的數據,簡要分析了其婚姻狀況變化的原因。古力扎提在其碩士論文《建國以來新疆哈薩克族婚姻家庭的變遷》中,從家庭結構形態、家庭婚姻、家庭習俗三個方面入手,對建國以來新疆哈薩克族婚姻家庭的變遷作了詳盡的論述。文中注重空間和時間上的對比,突出建國以來直到現今新疆哈薩克族婚姻家庭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并分析了產生變化的內在和外在因素,對于其中存在的一些落后的舊有習俗和不良現象提出了適當的解決措施。艾尼瓦爾·聶機木在《新疆少數民族人口婚姻狀況調查》中選取了新疆幾個主要少數民族作為調查對象,并且綜合分析了這幾個少數民族人口的婚姻狀況,結果表明:自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的婚姻觀念(包括初婚年齡、父母包辦婚姻、選擇結婚對象條件、辦理結婚登記等)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有關哈薩克族婚姻、婚俗的文章還有阿麗瑪的《哈薩克族婚姻家庭的演變》、李小霞的《新疆少數民族人口的婚姻狀況淺析》和周亞成的《高高的薩吾克烈——從一次集體婚禮看哈薩克族傳統婚俗的變革》等。顯然,學術界對哈薩克族婚姻這一專題研究的著述相對來說比較少。
(三)服飾
瑪麗婭在其碩士學位論文《哈薩克族服飾藝術研究》中,從類型學的角度,分析了哈薩克族服飾自身的特點,找出哈薩克族服飾藝術的共同特征;并且結合田野調查法來研究哈薩克族服飾藝術。使人們對哈薩克族服飾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瑪麗婭還在文章中梳理了有關新疆哈薩克族服飾研究的現狀。
關于哈薩克其他方面的研究著述有張榮的《哈薩克問題與清朝乾隆時期西北邊防體系的構建》和《清朝乾隆時期哈薩克政策研究》、鄭峰、張榮的《清朝卡外界內哈薩克身份問題再探討——以“征收馬匹”為中心》、阿熱愛依·努爾塔依的《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以及張毅、何秉宇的《哈薩克族人力資源開發問題芻議》等。
[注釋]
①本文有關哈薩克族族源方面的綜述內容多來自洪濤的《也談哈薩克族族源》,《新疆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
②續西發:《哈薩克族的族稱、族源和系譜》,《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③⑥《哈薩克族資料八種》,中央民族學院圖書館藏。
④松筠:《新疆識略》卷12《哈薩克》。
⑦〔俄〕維·維·巴爾托里德、〔法〕伯希和等著,耿世民譯:《中亞簡史》,中華書局2005年版。
[中圖分類號]K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6)12-0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