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旭東 雷恩海
(蘭州大學萃英學院,甘肅蘭州730020)
?
皇甫謐《高士傳》的敘事特色
胡旭東 雷恩海
(蘭州大學萃英學院,甘肅蘭州730020)
[摘要]《高士傳》是皇甫謐最為著名的代表作,表達了對高士品行的仰慕與崇敬,是皇甫謐對于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匡救。該書通過語言描寫、典型細節、對比烘托的方法塑造了九十多位各具特色的隱士形象。《高士傳》的論贊傳承自史傳,而又以其抒情性區別于史傳。其志人記言、兼采史傳的敘事特色自成一家。
[關鍵詞]皇甫謐;《高士傳》;敘事特色
《高士傳》是皇甫謐的代表作,是其儒道兼綜思想的重要體現。全書塑造了一批形象生動、各具特色的隱士形象。通過塑造這些隱士,既表達了作者對古代高士的敬仰,亦是自身政治理想的體現,同時又是對當時社會的批判與考量。而思想的表達離不開行文的敘述,情感的抒發離不開語言的組合。敘事特色對《高士傳》思想情感的表達有重要作用,本文將對其詳加探討。
作品的敘事特色往往離不開作家寫作作品的緣由,這決定著作家在作品中如何謀篇布局,向讀者表達其思想,抒發其感情。而一個作品的寫作緣由與作家所處的時代及其自身的經歷、思想等方面有密切聯系。因此要論述《高士傳》的敘事特色,必須先明晰皇甫謐寫作《高士傳》的緣由。
《高士傳》序說:“夫思其人,猶愛其樹,況稱其德而贊其事哉。”①可以看到,皇甫謐推崇高士,仰慕其德行。而在《釋勸論》中,他把這種感情說得更為明白:“故上有勞謙之愛,下有不名之臣;朝有聘賢之禮,野有遁竄之人。是以支伯以幽疾距唐,李老寄跡于西鄰,顏氏安陋以成名,原思娛道于至貧,榮期以三樂感尼父,黔婁定謚于布衾,干木偃息以存魏,荊、萊志邁于江岑,君平因蓍以道著,四皓潛德于洛濱,鄭真躬耕以致譽,幼安發令乎今人。皆持難奪之節,執不回之意,遭拔俗之主,全彼人之志。”②
首先,皇甫謐生于魏晉之際的亂世之中,一生兩度經歷改朝換代。朝堂政治險象環生,士人死于非命者不計其數。司馬氏詭詐難測,包藏禍心,伺機而發。高平陵之變,司馬氏兇相畢露,以曹爽為核心的曹氏集團慘遭屠戮,何宴、鄧飏、丁謐等人被殺,天下“名士減半”。掌權后的司馬氏集團為剪除異己,繼續大開殺戒。“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在政治上與司馬氏不和,且與曹魏有姻親關系,被司馬氏心腹鐘會構陷,死于鍘刀之下。魏晉時期,政局飄忽不定,戰亂此起彼伏。諸如潘安、陸機、陸云、張華,甚至皇甫謐之子皇甫方回,皇甫謐門人摯虞等,或因政治斗爭,或因戰亂而不得善終。魏晉士人與統治者之間的關系極為緊張,不與之合作,便慘遭屠戮,身家性命不保,更不要說與統治者持不同政見之人。而皇甫謐則希望士人與統治者之間的關系是寬松的。士人的或隱或仕是其自身的選擇,不由統治者強迫。對于有才能的隱士,統治者應當禮賢下士,對其應保有一份尊敬。《高士傳》的《段干木》一文中,段干木不愿出仕,魏文侯前往拜見時,他卻翻墻而走。魏文侯拜見段干木時,自己站在車子上,以手扶著橫木表示尊敬。魏文侯與段干木談話時也畢恭畢敬地站立一旁,疲倦而不歇息。這正是皇甫謐希望士人與統治者之間應有的關系。相比于嚴酷的現實政治環境,《高士傳》寄托著皇甫謐的政治理想。
其次,戰亂頻繁、諸侯紛爭的社會背景使得社會風氣滑坡。漢末,曹操為籠絡人心,招募親信,重法術,任人唯才是舉。這一舉措對魏晉社會風氣有著深刻影響。重才輕德使得許多士人將道德操守拋之腦后,依附權貴,不擇手段地追名逐利。故而社會上朝秦暮楚、沽名釣譽之徒隨處可見。《晉書·王衍傳》中提到王衍喜歡談玄論道,當自己講錯時就隨意更改,被時人稱為“口中雌黃”。王衍歷任司空、司徒等要職,不思為國為民謀利,卻扶植自己的同族親戚,其弟王澄、王敦皆為州郡刺史,遭人鄙視。唐朝魏元忠也曾提道:“臣嘗讀魏、晉史,每鄙何晏、王衍終日談空。”③只可惜魏晉朝堂,像王衍這樣夸夸其談、信口雌黃之輩大行其道,致使世道烏煙瘴氣。政治紛亂不斷,社會風氣頹廢。上者無品,謀權篡位,重殺伐;士人無德,利欲熏心,輕操守。高士乃是有道德操守的人,不會因利害義。皇甫謐通過描寫《高士傳》中高士們蔑視權貴、不貪求利益的品行,針砭社會不良風氣,希望重新樹立道德標桿,用高士的德行為士人的奔競熱風降溫。
除了社會原因,皇甫謐自身與《高士傳》更是密不可分。皇甫謐一生躬耕隴畝,遠離仕宦,所作所為與其筆下高士并無二致。通過對隱居山林、有道德操守和學識淵博的高士的描寫,皇甫謐亦在表達自己的隱逸之懷。清代王謨曾評價《高士傳》說:“謐書雖亦以自況,然猶不欲以身徇名。”④故而我們在《高士傳》中能窺見皇甫謐自身的影子。具體來說,皇甫謐與《高士傳》中的高士在讀書養性、師生關系等兩方面都有相通之處。
第一,皇甫謐與高士具是飽學之士。皇甫謐早年雖曾游蕩無度,不好學,被人當成癡呆。但經過叔母勸說,幡然醒悟,開始廢寢忘食,手不釋卷,讀書甚至到了走火入魔地步,又被人稱作“書淫”。后雖患有風痹癥,依然發奮讀書。朝廷屢次征召,他雖不應召,但也曾上書晉武帝司馬炎,請求借書。晚年回歸安定朝那,依舊浸淫于典籍之中。讀書就是修身養性、明辨哲理的過程。書籍是皇甫謐認識和了解高士的途徑。皇甫謐從高士的不慕名利、修道修身的思想行為里看到了士人應當擁有的道德操守。皇甫謐一生不仕、躬耕隴畝的行為不得不說受到了歷代高士的影響。此外,通過研讀書籍,皇甫謐對歷史和現實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現實政治的黑暗和社會道德的淪喪,使得皇甫謐更加明白高士思想不僅對自身修養有著重要作用,更對于整個社會有積極的作用。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高士傳》中的高士多是滿腹經綸的飽學之士。比如摯恂明《禮》、《易》,治五經;申屠蟠治京房《周易》;嚴彭祖《春秋》和《小戴禮記》,精通三門學業;鄭玄“習《孝經》、《論語》,兼通京氏、公羊《春秋》、三正歷、《九章算術》、《周官》、《禮記》、《左氏春秋》”;法真“學無常家,博通內外圖典,關西號為大儒”;安丘望之研治《道德經》,著有《老子章句》。與皇甫謐一樣,高士們能夠靜心養性、守道自持,與他們手中的書卷有著密切關系。讀書明理,修養品性。能有所堅守,才能有所不為。
第二,皇甫謐在《高士傳》中大量描述高士們之間的師承關系和教育問題,這與皇甫謐自身的經歷更是密不可分。在《高士傳》中,常常可以發現高士之間的師承關系。《被衣》中:“被衣者,堯時人也。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齒缺,齒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曰被衣。”⑤雖然許由、齒缺、王倪三人在《高士傳》中亦有其傳,但是通過這一句則傳達了他們之間的師生關系。另外,《高士傳》中多處還寫到高士們跟從老師學習或教授學生的事跡。如孔子至周遇老子,向老子學習。列御寇師事壺丘子林,安期生師從河上丈人,蓋公師從樂臣公,任棠隱居不仕,以《春秋》教授門生。可以說,高士們具有高尚品性的原因除了讀書養性,師承關系也占有很大的比重。高士們的師承關系不僅是對道義的傳承,也是對文化的傳承。
對于皇甫謐來說,他雖未出仕,但也開門授徒。其門徒亦青史留名。在《晉書·皇甫謐傳》中提到其“門人摯虞、張軌、牛綜、席純,皆為晉名臣”。⑥從這些人的相關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到皇甫謐對他們的影響。
摯虞,字仲治,京兆長安人。當時與“二陸、潘左齊名”,以《文章流別論》名于世。泰始年間舉賢良,拜為中郎,后又任太子舍人、秘書監、衛尉卿等職,最后官至太常卿。摯虞雖身居高位,但一生清廉,兩袖清風,以至于“八王之亂”時,摯虞于京洛荒亂中餓死。由此可見,摯虞并非沉溺于名利之人。
張軌,字士彥,安定烏氏人,是皇甫謐的同鄉。其家族世代舉孝廉,以專攻儒學著名。與摯虞不同,張軌因南征北戰而受人關注。他曾任涼州牧,當時河西地區“鮮卑反叛,寇盜從橫”,⑦張軌遂派兵征討,大破匪寇,斬首萬余級。太安三年,河間王司馬颙、成都王司馬穎叛亂,張軌派兵三千,東奔京師保衛天子。晉末數次叛亂,皆張軌所平。不但如此,晉末諸侯割據,多不聽令于朝廷。唯有張軌向朝廷納貢不絕。其臨終時更有“素棺薄葬,無藏金玉”⑧的遺言。
從摯虞和張軌身上可以明顯看到皇甫謐在精神上對他們的影響。皇甫謐一生隱居不仕,摯虞清貧餓死,不耽于名利。而張軌一生為晉朝東征西討,忠君護國,此亦守道有節操之本義。其臨終薄葬遺言正與皇甫謐《篤終論》的薄葬觀念一致。他們所傳承的,正是皇甫謐《高士傳》中的高士精神。
皇甫謐的許多思想行為和《高士傳》中的高士別無二致。在后人的著作中,皇甫謐也成為了高士中的一員。元代郝經著《續后漢書》,明清之際的李卓吾著《藏書》,高兆著《續高士傳》,均將皇甫謐納入中國古代著名高士之列,并為其立傳,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而皇甫謐在《高士傳》中通過對高士品行的贊頌,不僅表明自終隱南山、躬耕田畝的心志,更可見皇甫謐不滿現實社會政治與道德風氣之心。
《高士傳》是皇甫謐“采古今八代之士”而作,其中塑造了九十余位高士的形象。高士的品行和皇甫謐想要通過高士來傳達的內容都是通過一個個高士的傳記來表現。所以,皇甫謐是以何種方法表現高士精神、刻畫高士形象顯得尤為重要。正因如此,《高士傳》塑造人物的方法非常值得我們去關注。
(一)記言為主,記事為輔
《高士傳》中高士的品格特征,往往從高士的語言體現。在此基礎上又簡要記事,二者融合成篇。故而《高士傳》中的故事常常短小精悍,三言兩語就能勾勒出隱士的形象。如《高士傳》中《石戶之農》:“石戶之農,不知何許人也。與舜為友,舜以天下讓石戶之農,石戶之農曰:‘卷卷乎后之為人,葆力之士也。'于是夫負妻載,攜子以入于海,終身不反也。”⑨短短幾十字,石戶之農不慕功名利祿的形象已躍然紙上。對于舜的禪讓,石戶之農以國君之為勞心累神的話語,既是對舜的婉拒,同時又暗含了些許的不屑。《石戶之農》篇幅雖短,但不慕名利、堅守道義的思想已然表達。
同樣,在寫到商山四皓時,皇甫謐以四皓所作的歌來表達其高潔的品質:“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曄曄紫芝,可以療饑。唐虞世遠,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之畏人,不如貧賤之肆志。”⑩寥寥數字,描摹出了商山四皓安貧樂道的生活狀態。秦朝政治暴虐,民不聊生。四皓在高山深谷中居住生活,以紫芝充饑。生活雖然貧困,但四皓并不羨慕勞心費神的富貴生活。
《高士傳》偏重語言描寫的原因在于,高士往往在言語之間體現出人物鮮明的性格特點。此外,立言立德乃是高士自身品行的要求。言為心聲,高士之言即高士之心。高士們的語言常常質樸清新,卻又內涵豐富。高士的語言是高士品行的自然流露,其中折射出的是高士異于世俗的道德操守。因此,描寫高士的語言,也展現了高士自身所蘊含的品德。
同時,皇甫謐在描寫這些人物時,并不完整記敘人物的整個生平,而是擷取其生活的二三片段。運用這種寫法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正式的史傳中鮮有這些人事跡,高士們大多是“史、班之載,多所闕略”的人物。正因為這些人本身就鮮有事跡流傳,故而皇甫謐無法對這些人物生平詳細描寫,一些細節甚至是虛構的。第二,皇甫謐寫作《高士傳》的目的與正史不同,史書常常需要大量事跡來表現王侯將相的豐功偉績。但皇甫謐寫作《高士傳》,除了仰慕高士之品行,也是為了勉勵世人向高潔而抑貪腐,且《高士傳》所載的故事大多是高士的日常生活,這些日常瑣事正好能從細處體現了高士的品行,以小見大,使得高士的品行更具有說服力。綜合這兩點,在看待皇甫謐《高士傳》時,不能以史傳眼光對待。這種記言略事的特點使《高士傳》具有志人小說的特點,許多高士的事跡有著很強的故事性。例如《莊周》一文中,莊子第一次受楚王百金之聘,而莊子以神龜為喻,告知來人自己“寧掉尾涂中”,后又受千金之聘,而他又以犧牛為喻,表達富貴的華而不實。《許由》一文中,堯數次讓天下于許由,許由分別以日月之光和鼴鼠飲水為喻以回絕。不但拒絕,還為此逃遁,甚至到了聽到相關的消息而去河邊洗耳朵。同時,在描寫堯和許由時,又輔以缺齒和巢父與許由的對話,進一步豐滿許由的形象。這些篇章均記言記事兩相結合,其中記言又占據篇幅過半。記言和記事緊密結合,成功塑造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表達了高士不耽于名利的精神。
(二)典型事例,細節描寫
皇甫謐在《高士傳》中經常運用典型事例和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性格。我們可以在《高士傳》中找到一些屬于高士的典型事例,如辭讓、逃隱等一系列故事。高士們面對來自統治者方面的聘請和封賞都不約而同地推辭。比如,陸通、莊周等人辭楚王聘任,弦高辭穆公之封賞,甚至堯讓天下于許由、子州支父,舜讓天下于善卷、石戶之農、蒲衣子,均遭拒絕。商山四皓遠避漢高祖,嚴光、王霸不仕光武之朝。《高士傳》中這樣的例子不計其數。高士有別于常人,更非終南捷徑之徒。不慕名利是高士的專屬特征,辭讓、逃隱正是這種特征的具體體現。典型事例的運用凸顯了高士們的共性,使高士獨樹一幟,與名利之徒有明顯的區別。
《高士傳》雖有大量辭讓、逃隱的例子,但《高士傳》的故事并非千篇一律。皇甫謐還通過細節描寫,刻畫了豐富的人物形象,使得每個高士又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嚴遵賣卜于成都,所掙的錢足夠其用,甚至有余錢置于床下,被灰塵覆蓋。面對做官的聘請,嚴遵不為所動,面對來幫他準備的羅沖,他毫不客氣指出羅沖為利不得不勞心費神,而自己并不愿為此損害自己的精神。除了嚴遵,其他的隱士亦是如此。榮啟期雖身穿粗布,卻能鼓琴而歌,以自己身為人,身為男人,長壽為樂,對貧困和死亡毫不在意。顏回身居陋巷而不仕,以宮商之音自娛,以孔子之教自樂。通過細節可以看到,高士們的性格和所做所為都不盡相同,但他們豁達樂觀,修身養性,不為外物所動的特點都完整地體現在了讀者眼前。
典型事例和細節描寫還對高士思想精神傳達有重要作用。除了上文所述的不慕名利,高士并非忘懷世事、無情無義,而是心系天下國家之人。面對他人的問道求助,高士們都給予幫助,甚至為國家做出了很大貢獻。在《弦高》中,鄭國人弦高隱居不仕,經營商業。秦穆公派軍偷襲鄭國,途經周時恰好被來此經商的弦高發現,為拖住秦軍,防止鄭國遭襲,弦高一面假托國君之命,以十二頭牛犒勞秦軍,一面派人趕回鄭國報信,準備防御。秦軍的偷襲計劃化為泡影,只有班師回朝。鄭國因弦高得以保全,但弦高卻拒絕了鄭穆公的賞賜,認為自己雖為國家利益欺詐敵軍,但不講信義會敗壞風俗,遂離開鄭國遷往東方。弦高以自己的智慧瓦解了敵軍,是愛國者,而拒絕賞賜,更是道德楷模。通過典型事例和細節描寫,不慕名利,心憂天下,這些皇甫謐所要展現的高士精神也得以向讀者傳達。
(三)對比烘托,突出性格
除了通過典型事例和細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以外,對比襯托也是《高士傳》中常用的塑造人物的方法。以次要人物的言行襯托主要人物的思想行為,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品質,也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活。
比如《老萊子》和《陸通》中,都是通過對兩人的妻子言行進行描寫,以此表達老萊子和陸通的思想感情。楚王想請老萊子為國政出謀劃策,而老萊子的妻子卻說:“妾聞之,可食以酒肉者,可隨而鞭棰,可擬以官祿者,可隨而鐵鉞。妾不能為人所制者。”?表示不愿為名利受制于人。同樣在《陸通》中,陸通受到楚王的聘請時,陸通的妻子說道:“先生少而為義,豈老違之哉!門外車跡何深也。妾聞義士非禮不動。妾事先生,躬耕以自食,親織以為衣,食飽衣暖,其樂自足矣,不如去之。”?文中都借其妻之口表達了這些高士淡薄名利的品質,從側面襯托高士的精神品質。同時通過其妻的語言,我們又可以看到高士周圍的生活環境對其所產生的影響。
此外,在《江上丈人》中,江上丈人雖救助了伍子胥但不接受他的寶劍,后伍子胥尋找江上丈人而不得。皇甫謐通過對伍子胥的行為來刻畫這個仿佛來無影去無蹤的高士。在《小臣稷》中,小臣稷并未直接出現,魏文侯三次拜訪均未見面。對小臣稷的刻畫主要通過魏文侯對他的感嘆:“吾聞布衣之士不輕爵祿,則無以助萬乘之主,萬乘之主不好仁義,則無以下布衣之士。”?這些都運用了側面襯托的方法。
而在另一些故事里,高士與其他的角色之間在品行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突出了高士的精神品質。在《壤父》中,當觀者贊美堯帝之德時,壤父卻說:“帝何德于我哉。”?觀者對名利的羨慕和壤父的不屑一顧躍然紙上,突出了壤父平交王侯、不慕名利的品質。在《顏斶》中,齊宣王請顏斶上前,但顏斶卻讓齊宣王上前。齊宣王很不高興,大臣也對顏斶說:“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顏斶卻說自己上前是羨慕權貴,齊宣王上前是禮賢下士。齊宣王問顏斶君王高貴還是士人高貴的問題。顏斶又以秦伐齊,生王之頭不如死士柳下季之墳的事情回答。整個故事中,處處都在對比。既突出的是顏斶對名利的不屑,更突出顏斶不畏強權、不卑不亢的精神。這也是皇甫謐所想傳達的高士精神。
《高士傳》中的各人物傳記都由正文和論贊兩部分構成。正文以客觀的視角記述高士的生平故事,論贊則是從主觀角度對高士的評價。皇甫謐在《高士傳》的正文部分運用各種表現手法塑造高士形象,而論贊則都以32字韻文總結評價。論贊部分的特點值得我們去關注。
《高士傳》的論贊與史傳文學的傳統有著密切關系。關于論贊的作用,前人之述已備。劉勰《文心雕龍·頌贊》云:“贊者,明也,助也。”?劉知幾《史通》云:“論者,所以辨疑惑,釋凝滯。”?即論贊是一些輔助性話語,用以補充說明,總結前文。除此之外,論贊還有“寓褒貶、別善惡”的作用。古人編纂史書,往往是為了“以古見今”,達到“咨鑒”的目的。基于上述原因,史傳的論贊成為一種傳統,受人重視。二十四史中除《元史》外,其余各史均有論贊。蕭統編纂《文選》,將論贊以單獨文體列出。歷代文論家對論贊皆有論述。而論贊對文學作品也有很深的影響,除了皇甫謐《高士傳》的論贊,諸如《聊齋志異》的“異史氏曰”等,都可以看到史傳論贊的痕跡。
《高士傳》的論贊一般有兩個特點。第一,總結高士事跡,概括高士品行。在《高士傳》的正文部分,皇甫謐通過細節描寫,詳細敘述高士事跡,刻畫高士形象。而在論贊部分則更多用概括性的話語,勾勒高士的核心事跡,點明高士的品行,對正文部分加以總結。如《黃石公》的論贊:“何者老翁,讬名黃石。蚤鑒留侯,脫履令拾。玉弢金版,授之不惜。定謀帝王,轂城留跡。”?短短數十字將正文中黃石公脫履三試張良的故事予以概括,對黃石公的事跡簡單梳理。說明了黃石公慧眼識金、循循善誘的品質。
第二,肯定高士精神,點明創作意圖。《高士傳》的論贊無一例外地對高士品行大加贊揚。比如《顏斶》中,皇甫謐以“終身不辱,野箓有光”?褒揚顏斶不懼權貴的精神。在《嚴遵》中以“真人淡泊,亶哉非虛”?贊美嚴遵安貧樂道的品行。類似的例子在《高士傳》中還有很多。究其原因,一方面,這是由于皇甫謐自身“思其人,愛其樹”,欽慕高士的表現。而另一方面,對高士的褒揚即是對高士精神的肯定,說明高士精神的可取之處。弘揚高士精神,乃是皇甫謐作《高士傳》的初衷之一,通過每篇的論贊,皇甫謐不斷點明自己創作《高士傳》的意圖。
《高士傳》在論贊上受到了史傳文學的影響,但與其之前時代的史傳作品相比,《高士傳》的論贊依然有其自身的特點。首先,《高士傳》的論贊形式整齊,字句押韻。《高士傳》每一篇都以32韻文作為論贊。不僅形式整齊,且富有音律美。這種特點與時代背景有密切關系,魏晉乃是駢儷之始,至南北朝而盛。這一時期,文人追求作品在語言文字的華美繁復,講求字句聲律,注重作品的形式美。皇甫謐之后,范曄《后漢書》也以四字韻文為論贊,可以看到《高士傳》的論贊受到了當時文風的影響。其次,正史以咨鑒為目的,所以常常是從客觀角度對人物或褒或貶,對人物的優點缺點有詳細的描述。比如《史記》中司馬遷對項羽的功績表示肯定,稱其“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但同時又對項羽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理由推脫自己的失敗表示批評。《高士傳》的論贊則無一例外地對高士大加贊揚,注入了大量主觀感情,與嚴謹的史傳有所區別。這種區別也體現在史傳作品和《高士傳》的論贊語言上,史傳往往是議論性的,而《高士傳》則更多的是抒情性的。可以說,《高士傳》的論贊傳承自史家,而又脫胎于史家,有自身的創新之處。
總之,《高士傳》的創作離不開魏晉混亂的時代背景,也與皇甫謐自身經歷息息相關。《高士傳》是皇甫謐針砭時弊之作,也是他的“自況”之作。在《高士傳》中,皇甫謐通過語言描寫、典型細節和對比烘托等方法塑造了一批不慕名利、守道自持的高士形象。在論贊中,皇甫謐飽含感情,對高士的品行加以頌揚。《高士傳》志人記言、兼采史傳的敘事特色使得皇甫謐表達出了對高士精神的肯定與向往,也為其時代樹立了道德榜樣。
[注釋]
①⑤⑨⑩????????晉·皇甫謐:《皇甫謐集》,新世界出版社2016年版,第181頁、第182頁、第188頁、第212頁、第194頁、第198頁、第190頁、第188頁、第208頁、第213頁、第208頁、第218頁。
②⑥唐·房玄齡等撰:《晉書·皇甫謐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414頁、第1418頁。
③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魏元忠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945頁。
④《四部備要·高士傳》,中華書局1989年版。
⑦⑧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張軌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221頁、第2226頁。
?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88頁。
?唐·劉知幾著,姚松、朱恒夫譯注:《史通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8頁。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39頁。
[參考文獻]
[1]雷恩海.皇甫謐〈高士傳〉注釋全譯[M].臺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
[2]雷恩海,路堯.皇甫謐[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4.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6)12-003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