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明玲
面對入園分離,家長怎么做?
?寇明玲

江蘇南通一讀者來信咨詢:9月份,孩子就要上幼兒園了,聽說很多孩子在初入園時都哭得撕心裂肺,有的孩子要很久才能適應。我該怎么引導孩子,讓他快點適應幼兒園呢?
答:對于兩三歲的孩子來說,離開家長,面對陌生的環境,內心會有恐懼,會有分離焦慮,所以他會以聲嘶力竭的哭來表達意愿、釋放情緒。家長要接納孩子的這些情緒,給孩子時間,讓孩子心理慢慢適應。當然,在入園前,家長還可以跟孩子一起做一些功課。
1.入園前帶孩子去幼兒園看看,熟悉環境,當看到小朋友們開心地玩耍,孩子會有上幼兒園有很多小伙伴一起玩的美好向往;看看游戲設施,讓孩子感覺有滑滑梯、有很多玩具可以玩,會有新奇感,會建立安全感和期待入園的愿望。
2.可以發揮想象,給孩子編一個故事,類似小動物長大了離開爸爸媽媽,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雖然和在家里的感覺不一樣,但小動物都能夠適應下來。通過童話故事講述,幫助孩子理解適應新環境,用隱喻的方式傳達勇敢和膽量,讓孩子有信心去嘗試在幼兒園的生活。
3.角色互換,孩子在家里扮演“老師”或“家長”,爸媽扮演不想上幼兒園的“孩子”,角色中“老師”鼓勵“小朋友”上幼兒園,讓孩子在角色中找到力量感,增加認識和體會。
4.帶孩子去自己上班的地方,讓孩子看看,他在幼兒園的時候,爸爸媽媽在這里忙碌工作,掙了錢買玩具、畫筆、好吃的等。讓孩子眼見為實,每個人都有任務,成年人上班,小朋友上幼兒園都是在完成自己的任務。
5.孩子剛入園,他如果不哭或哭幾聲就停止了,家里人都要夸獎鼓勵孩子,哪怕做到一點點,也要看到孩子的進步,正向引導會讓孩子更有信心迎接挑戰。
江蘇淮安一讀者來信咨詢:兒子遇到事情習慣由老人代辦,一年級時,老師反映他不會處理自己情緒,我們以為他還小,就沒有太在意。到了二年級,情況更厲害了,他遇到問題經常哭泣或大吼大叫、大發脾氣。老師說影響同學們上課,所以時常請我們到校管教孩子。怎樣幫助孩子控制情緒呢?
答:孩子在家遇到困難都是爺爺奶奶出面幫他解決,時間久了,他就會形成依賴心理。老人的做法能夠理解,可是會影響孩子能力的發展,無形中剝奪了孩子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長期如此,在孩子的意識中產生“別人就得幫助我”的不合理想法,在學校里遇到一點事情,也會期待老師或者同學像家人那樣幫助自己,當希望落空時,就情緒煩躁甚至哭鬧。
這種狀況的形成不是一天工夫,家長要有耐心,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地影響孩子,幫助孩子提高自理能力。
1.家長要學習理解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在父母全力的傾聽下,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那些負性情緒會煙消云散,孩子的心情自然也會好起來。
這時候如果再讓孩子想辦法解決問題,孩子就有能力和力量面對困難。家長還可以以提問的方式,一起來個腦力風暴看能有多少種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孩子在這樣的訓練中建立積極思維的模式,遇到挫折能夠積極應對。
2.選擇一個愉快的氛圍,與家里老人聊聊孩子教育。理解老人對孫子的疼愛,也要勸老人給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這樣,才不至于離開家人幫助時孩子陷入困境。孩子得到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越多,越能發展出獨立的能力;在自己解除困境的過程中,孩子自信心也會增強,同時也練就勇敢和冒險精神。
3.在孩子能夠逐步處理簡單的問題時,家長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讓孩子體驗到成就感和價值感,讓這種美好的體驗幫助孩子看到自己是能干的。每個孩子都有這種能力,家長要開發挖掘出孩子本身潛在的能力,并且相信孩子能夠做到。在這樣的引導下,孩子發展出健康的人格,樂觀面對生活的挑戰,由此形成積極心理。
(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編輯劉建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