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曉娟
我國煉化工程承包企業“走出去”現狀與對策
◎焦曉娟
本文簡要介紹了國際煉化工程承包市場發展現狀,分析了“一帶一路”戰略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結合目前存在的問題,針對性的提出建議和策略。
2015年8月,美國《工程新聞實錄》(ENR, Engineering News-Record)“國際工程承包商250強”(The Top 250 International Contractors)榜單揭曉。2014年,250家承包商在海外市場實現收入5215.5億美元,比上一年度5439.7億美元下降了4.1%。與這一情況截然不同的是,2015年共有65家中國企業上榜,比上一年增加3家,海外市場收入總計突破900億美元,增幅達到兩位數,這表明了中國工程承包企業“走出去”成果顯著。以煉化工程企業為例,從2012~2015年排名(表1))可以看出,三家企業國際收入穩中有升,其中中國石油工程建設公司業績突出,排名上升較快。
近幾年,國際油價大幅下挫,能源需求萎縮,產能持續過剩,市場低迷,全球煉油化工行業進入不景氣周期。據美國《油氣雜志》統計,2014年全球煉油總產能稍低于44億噸/年,2015年預計新增煉油能力7875萬噸/年,新增能力主要來自中東、中國和拉美,但全球煉油廠的開工率將降至約80%。這些均導致很多大型煉油項目投資放緩、推遲或暫時擱置,本行業整個市場前景充滿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如:在沙特阿拉伯,沙比克原油轉化工項目投資計劃暫時被無限期推遲,阿美Ras Tanura芳烴項目的取消;阿曼Duqm煉油廠股東投資規劃存在變數;巴西國家石油公司新建煉油廠的取消等。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其在對外合作中的角色從單一的貿易大國向投資大國轉變。與以往相比,中國已擁有一定的外匯儲備和境外投資能力。盡管全球煉油行業低迷,但中國政府近期推動的“一帶一路”戰略給中方企業帶來了全新的海外市場機會。亞洲基礎設計投資銀行、絲路基金、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組建運營,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煉油化工項目的上馬提供了資金支持的機會,同時,口行、國開行、商業銀行也積極響應該戰略,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策略。如:中國與白俄羅斯簽署70美元的貸款協議;國開行與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簽署60億人民幣的信用額度協議;斯里蘭卡屬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該國煉油廠升級改造項目得到中國政府資金融資的可能性很大;中東海灣地區需融資的阿曼Duqm煉油廠項目也將受益于“一帶一路”戰略,等等。

盡管“一帶一路”戰略蘊含巨大的發展機遇,但其推動落地和執行仍將面臨各方面挑戰。“一帶一路”戰略跨越區域廣闊,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均,宗教文化差異顯著,法律體系差別大。我們清楚的看到,部分國家安全局勢令人擔憂,區域風險較高,不宜迅速進入該地區開展項目。比如:巴基斯坦一些省份安全形勢不斷惡化;也門政局及公共安全持續動蕩;東非恐怖活動猖獗,等等。在推進和實施項目過程中,如何做好風險評估和控制,有效規避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風險,是企業“走出去”面臨的重大考驗。
我國煉化工程承包企業在踏入國際市場后,通過對沙特、阿聯酋、敘利亞、哈薩克斯坦、美國、委內瑞拉等國工程項目的執行,積累了一定的海外項目經驗,在國際承包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但與發達國家承包商相比仍存在明顯的不足:
國際業務能力不足,導致項目承攬難度大。一是國際工程項目設計執行能力有待提高。由于長期以來國有企業體制下的設計管理方式,使得設計團隊已經形成熟悉中國規范、習慣于自己說了算、質量終身負責制、注重設計專業本身而忽略了專業間協調一致的重要性、淡化了設計對EPC項目費用控制的責任等。一旦走到國際市場,改變了規則,需要重新學習標準規范,設計要經過業主、PMC或者第三方審核,EPC費用固定而要求設計真正做到限額設計,做到整體EPC項目費用最優化,我們的設計團隊還不能夠適應,給項目執行帶來諸多風險。
二是國際工程項目采購議價能力不足。我們走出國門,要使用國際標準和國際慣例并滿足不同國度要求的采購、催交、檢驗、清關、物流等工作,沒有建立起國際合作的戰略供應商和采購網絡,使我們對于國際采購的設備和材料缺乏議價能力,直接導致我們的國際競爭和項目執行能力較弱。

三是國際化人才稀缺。高薪聘請國際化的人才,往往是我們承擔不起高薪;就算承擔得起高薪,因為管理體系和團隊建設的問題,往往也不能很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我們自己培養復合型、創新型、外向型的國際化管理人才,由于各種原因,一方面我們很難培養出國際業務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另一方面,在國外干過項目的人才分散在相關子公司,往往因為薪酬體制、個人發展等原因,不能在國際項目上進行統一、有效的管理和使用,使得我們的國際項目執行能力無法快速提高。
國際項目執行壓力大,影響國際市場開拓。面對競爭異常激烈的國際工程市場,我們好不容易獲得的項目,往往在執行過程中,由于外部和內部的原因,使得EPC總承包項目執行不順,業主對我們不夠滿意,將直接影響本地區新市場的開拓。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對國際工程項目執行的難度和重要性認識不夠充分,適應國際項目執行的體系和程序還沒有建立,按照國內的管理思路和內控流程來管理國際項目的執行,造成采購、施工分包的費用無法實現項目的控制目標。
二是國際項目設計力量投入不足,做國際項目的設計人員往往還兼國內項目的設計工作,無法集中精力熟悉項目的標準規范、設計內容、設計深度、版次設計及設計審批的要求,造成超設計、設計質量不高、設計進度拖延,影響了采購和施工工作,增加了供應商和分包商索賠的風險,最終導致整個項目進度滯后、費用超支。
三是國際項目激勵機制不完善,國際項目執行風險大、困難多,需要充分發揮項目團隊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項目實現控制目標后,沒有相應的激勵措施。
全面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圍繞“國際化發展”的核心戰略,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市場拓展,整合營銷、咨詢、融資等各方面資源;著力于從國際化營銷布局、國際化項目設計能力、執行能力等方面不斷提升;同時在精細化管理、快速響應客戶的服務、企業文化建設和財務管理等方面,也積極加大國際化能力建設的投入。
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平臺。完善市場開發體系,建立項目信息篩選與立項評估程序;以智能辦公自動化平臺為基礎,建立投標報價管理體系,降低項目的成本與風險,提高項目的競爭能力;拓寬信息渠道,加強與商務部、中國國際承包商會、機電商會等的溝通與交流,及時獲得國家相關政策、行業信息,增加進入國際市場的機會。在市場開發、項目實施、融資等方面獲得更多的支持。
堅持技術創新和戰略合作。目前,以技術帶動市場開拓已經成為支撐企業發展的重要商業模式。企業要不斷加大技術開發投資,建立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結合市場需求,在化工新技術和石化、煉化、煤化工及LNG等領域擁有一系列專利、專有技術,拓寬市場份額,做好產業鏈延伸。同時,促進公司與國內外領先科研機構的戰略合作,打造核心技術拳頭產品,使新技術成為EPC業務的有力支持。
建立科學有效的人才管理機制。一是建立國際人才成才的通道。以現有的國外分子公司等機構或工程項目為依托,培訓與培養相結合,建立強有力的國際化人才梯隊,從技術管理、設計管理、項目管理等不同維度提升管理水平;二是建立良好的用人、留人機制,實施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為提高企業競爭力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
加強融資能力的建設。目前,帶資承包項目對中國企業來說是一個優勢,企業可以借助國家融資政策為業主籌措資金,消除資金“瓶頸”。結合國內一些工程公司以及韓國工程公司的經驗,公司在海外市場開發方面應更加注重融資項目的培育,同時,應加強培養融資方面的人才,把現階段融資只是進行一些客戶與信保、銀行的牽線搭橋,上升到積極主動的為業主做專業的融資策劃與安排,從只接觸國內金融機構的融資到參與國際銀行間的融資規劃。
國際煉化工程承包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市場需求也不斷變化,對于承包商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企業面臨著重大的機遇與挑戰,只有不斷提高其自身實力,制定適合自身的國際承包市場的發展戰略,才能謀求更大的發展。
(作者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