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精粹
口罩歷史悠久,它是我國的重要發明之一。早在1275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其《東方見聞錄》中就有中國人使用口罩的記載:“那些伺候皇帝飲食的人,口與鼻子一律蒙上蠶絲與黃金線織成的薄巾,使他們所發出的氣息不至于傳到皇帝的食物上。”這種“蠶絲與黃金線織成的薄巾”,便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口罩。

口罩在國外的出現,是在1897年,要比我國晚600多年。不過,這在口罩的使用價值上是一個轉折,口罩開始應用在醫學領域。
19世紀中葉,雖然已發明了用石炭酸消毒醫療器械的做法,也知道穿手術衣、戴手術帽和橡膠手套及消毒洗手的重要性,但根本沒想到要戴口罩。
1897年,德國醫生萊德奇經過周密觀察,發現有些手術失敗,并非醫療技術問題,而是醫生在進行手術時通過講話和呼吸,把口腔、鼻腔里的細菌傳染給了患者,以致出現不良后果。于是,他在做手術時用紗布把自己的口、鼻蒙起來,患者傷口感染率果然大大降低。從此,醫用口罩在歐洲醫學界逐漸推廣。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人們又發現,口罩層數越多,阻擋細菌的效果也越好。臨床實踐證明,3層紗布做成的口罩,只能阻擋70%-80%的細菌;6層的口罩,可以阻擋90%的細菌;8層的口罩,幾乎能完全阻擋細菌。 (文/鄔時民)
喪之鳥”。其實,烏鴉并非不祥之鳥,“報喪”之謎也早已揭開。原來烏鴉愛吃動物的尸體、內臟等腐敗之物,其嗅覺又特別靈敏,能在很遠的距離嗅到尸體分解出來的氣味。在舊社會,因戰難、匪患、災荒、瘟疫頻發,哀鴻遍野、餓殍載道的慘狀時有發生。窮苦百姓死了,有時無人掩埋,拋尸荒郊野外,成群的烏鴉聞風趕來啄食。人們在這種不幸的時候,見到烏鴉出現,就會在腦子里產生“烏鴉叫,不吉利”的聯想。這大概就是人們所說的碰見烏鴉有不祥之兆的緣故吧。 (文/蔡詩安)
在眾多的鳥類中,烏鴉的名聲最差,被視為不祥之物。因此有“烏鴉叫,禍來到”的諺語。大家在交談中,當有人說的話帶有不祥之意時,別人就會批評他是“烏鴉嘴”。不過,歷史上烏鴉曾被封為“吉祥鳥”,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據史料記載,當年滿族某氏祖范察遇險,為逃避追捕,藏于一片大樹之下。追兵至,遠望樹叢中烏鴉群聚,以為樹下定無人驚擾,就尋別路而去,范察幸免于難。清朝愛新覺羅氏定都盛京(今遼寧沈陽市)后,念烏鴉的救祖之恩,封它為“吉祥鳥”,在后宮設有烏鴉糧,以供其食。遷都北京后,“盛京舊制”也帶到了北京,烏鴉照享“吉祥鳥”的待遇。
在民間,烏鴉被認為是“報
2016年是農歷丙申年,在十二生肖中,申屬猴,所以2016年就被稱為猴年。
猴善攀援,又活潑愛動,給人以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印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自然會占有一席之地。“猿啼”與“虎嘯”在古詩文中同等重要。猿猴已成為文人墨客吟詠的對象。尤其是在古典小說《西游記》中塑造了齊天大圣美猴王孫悟空之后,猴的文化意蘊更加深厚。又因為猴與侯二音相諧,猴便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吉祥之物。
侯是中國古代的爵位之一,《禮·王制》云:“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從此以后,王爵雖有變化,如漢代只有王、侯二等。明代只有公、侯、伯三等,但歷代都有侯爵。人們希望加官封侯,就以猴喻侯,將猴繪成各種形象的圖案,遍布于古代官府的屏、壁之上,畫稿、文具、器物、擺件之中。如封侯掛印:猴向楓樹上掛印的圖案;馬上封侯:猴子騎馬的圖案;輩輩封侯:母猴背(“背”“輩”二音相諧)子猴的圖案。
如此一來猴在古代成為吉祥物就不言而喻了。(文/蔡詩安)
毛病,多指器物發生的損傷或故障,也比喻工作上的失誤。其實,最初“毛病”是指牲畜(尤其是馬)的毛色有缺陷。古人看馬好不好,要看毛如何。馬身上的毛旋兒有好有壞,位置生得不好就是毛病。古時,馬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人們對馬的要求特別嚴格。相馬首先就是看馬的毛色如何,有沒有不足的地方。明代的徐咸在《相馬經》中說:“馬旋毛者,善旋王,惡旋十四,所謂毛病,為害者也。”意思是說,卷曲的馬毛,有好有壞,位置生得不好,就是毛病。如果主人騎的話,就會有害處。
后來,隨著馬在社會生活中作用的下降,“毛病”一詞用得少了。再后來,有人把這個詞用到了人和物的身上。“毛病”開始引申為指人或物的缺點,大概起于宋代,因為北宋詩人黃庭堅《山谷老人刀筆》一書中已有“乃是荊南人毛病”這樣的句子。到了近代,“毛病”一詞最初的意思逐漸被人們淡忘不用。 (文/曹 靜)

春秋時,鄭莊公得到魯國和齊國的支持,打算討伐許國(國都在今河南許昌市)。此事記載于《左傳·隱公十一年》:那年初夏,鄭莊公在宮前檢閱軍隊,發派兵車,做伐許前的準備。老將軍潁考叔和貴族出身的青年將軍公孫子都,為爭奪兵車吵鬧了起來。潁考叔是一員勇將,一向不服老,拉起兵車轉身就跑。公孫子都不肯相讓,拔起長戟,飛奔追去,等他追上大路,潁考叔早已不見蹤影了,公孫子都于是懷恨在心。
到了秋天,鄭莊公正式下令進攻許國。鄭軍逼近許國都城,攻城時,潁考叔奮勇當先,當他高舉大旗沖上城頭時,公孫子都眼看他就要立大功了,忌妒和憤恨涌上心頭,于是抽出箭來,對準潁考叔一箭射去,這員勇猛的老將,頓時從城頭上一個跟頭摔了下來。另一員勇將瑕叔盈還以為潁考叔是被許軍殺死的,連忙拾起大旗,指揮士兵繼續登城,并揮舞大旗高呼:“我軍已登城了!”許國都城終于被攻破了,而本應為破城立大功的潁考叔卻死在破城前的關鍵時刻。后來,人們在清理戰場時,發現潁考叔是中了背后射來的暗箭,知道這一定是自己人射的。此后,鄭國人都唾罵、詛咒用暗箭射死潁考叔的人,而公孫子都也整日活在惶惶不安之中。

后來,人們就把像公孫子都那樣趁人不備、暗放冷箭的行為,稱之為“暗箭傷人”,以此來比喻用陰險的手段,暗中攻擊或陷害別人的現象。
(文/徐愛清)
(郵箱:chenjianxin1123@126.com)
(責任編輯: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