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立
玉和醬園:醋瓶子里的大買賣
袁 立
古城長沙醬園業的興起始于清初,主要制醬工藝源自蘇州。初有蘇州席販攜帶醬菜旅途自食,湘人品嘗盛贊其味。蘇州人嗅出商機,乃制醬試銷,深受歡迎。于是便有大量蘇州人來湘開設醬園,并設立同鄉會組織,稱為蘇幫。其后,長沙醬園業幾度發展,先后出現蘇(江蘇)、南(南京)、本(長沙)、浙(浙江)四大幫派,其中以蘇幫最早最有實力,玉和醬園又為蘇幫之首。
玉和醬園,由蘇州釀造大師董玉和創始于清朝順治六年(1649),原址位于古城長沙小西門,迄今已有300余年歷史,以佳制玉醋馳名于省內外。玉和在董家手上存續了228年,至清光緒二年(1876),轉由蔡春霖經營,改牌蔡玉和,后又由蘇州商人沈允正接辦,改為沈玉和。
沈允正原以經營綢布為業,曾派自己的徒弟徐銘笙在上海駐莊,負責蠶絲收購和綢布批發業務。徐銘笙是一個頭腦靈光又野心十足的人物,利用在上海的機會結交了一批富商權貴,幫東家把生意做得風生水起,自己也積累了不少人脈。老板倚重于他,讓他慢慢從一個伙計做成了股東,積攢了一定的家底。

民國時的玉和醬園
民國初年,沈家家道衰落,負債累累,將布莊收束,準備把醬園也拿來抵債。這時徐銘笙感到機會來了,就找沈允正說,自己跟了老板這么多年,不想看到醬園落到他人手上,不如由他來接手繼續辦下去。沈覺得徐來接手,有點徒弟打師傅的味道,面子上掛不住,加之自己急需還債,徐一時又拿不出那么多錢,故沒有同意。
徐銘笙于是找到江蘇同鄉葉雨成游說,拉其入伙。葉雨成,又名葉雨村,祖籍蘇州吳縣,清道光末年隨父親葉世業避兵亂遷居長沙,與玉和醬園創始人董玉和是同鄉,此人在坡子街開布莊染坊,家底殷實。
葉雨成一般人可能不知道,但其子葉德輝(1864-1927)卻名氣大得很,他是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前清御史,民國長沙有名的富二代,著名藏書家、出版家,魯迅早年勾稽古籍時多次提到過此人。但葉德輝是一個風流才子兼花花公子,后來葉雨成沒把玉和醬園的股份傳給他,也是知子莫若父,深謀遠慮。
徐銘笙邀葉雨成合頂玉和,主要是考慮兩人都是綢布業出身,又有同鄉情誼 ,加之葉比徐的實力強、威望高,請他出山,便于站穩腳跟打開局面。
不過徐也不是等閑之輩,他其實早就夢想著當老板,暗中蓄力多年。他在上海待的時間長,見識較廣,接觸了一些新文化的思想,他對葉說:帝制已衰,新制博興,綢布生意雖好,怕是不能長久。再說綢布是富人穿的,對象始終有限,醬食卻是普通人都要吃的,業務更穩當。如果把玉和盤下來,不管社會如何變化,往小說混口飯吃,往大想可作為子孫基業。
按現如今的說法,從綢布行業到“開門七件事”,是玩跨界來了,想把高端低端生意通吃。葉雨成一聽也有道理,于是一拍即合,去找沈允正談。當時玉和市值10000余銀元,徐把它壓價到7000多,多少有點乘人之危的味道,不過這也正是徐的厲害所在,當年他就是這樣幫沈家把生意做起來的。

1922年商賈云集的長沙坡子街
此時的沈允正正需要錢解燃眉之急,也只好拋下面子觀念,同意出頂了。事實證明,這倆人確實挺有眼光的,如今醬園開得好好的,綢布莊卻早已不知所蹤。
為了把玉和進一步做大,且利于監督經營,葉雨成和徐銘笙一合計,又把蘇州會館的雷祖會也拖進來。蘇州會館是蘇州人奉祀祖師爺的地方,乃玉和的創始人董玉和與九芝堂的創始人勞澄共同創建。雷祖會是蘇州會館的一個派系,相當于現在的商會分會,當時會館內設有雷祖殿,醬園業、面業都供奉祭拜雷祖。
徐葉二人將沈玉和醬園頂接過來,加上雷祖會共3股,每股光洋3000元,共9000元,繼續經營,店名改牌為老玉和。老玉和聘請老掌柜蘇州同鄉吳思熙當經理,將小西門正街做鋪房和醋作,董家灣作坊基地繼續做酒醬(民國二十年董家灣改名為玉和園,即現長沙坡子街附近玉和園巷,華遠海信廣場的位置,前些年已經被拆遷)。
徐銘笙將玉和醬園接手后,在經營管理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用人管理上,一是恢復傳統,店內的核心人員,如技師、掌柜等只用同鄉人,不用外幫,以鄉土觀念維系店鋪。
二是保持技術人員穩定性,既經錄用,只要不犯店規,便不輕易更換。因此那一朝很多在玉和工作的,大都是幾十年,甚至一輩子,比如經理葉培生、店員肖蘭生、掌作技師周福初等;更有甚者是幾代人都沒有離開玉和,比如掌作技師鄭良山,就是祖孫三代從事玉醋釀造,其爺爺為了得到玉醋的真傳,花費了20擔谷拜師學藝。徐對這些人采取了很多優待政策,使玉醋的風味保持傳承經久不變。
三是人員精簡,效率很高,一個人做幾個人的事,玉和6個作坊,店員、工人總共才35人,其中店員15人(包括經理、管賬管錢、上街)按專職各負其責,除搞好本職工作外,都要上柜營業。作坊20人,各作技師生產上向店面負責,如壞作虧產可隨時撤換。
徐銘笙在生產管理方面,也獨有一套,廠規店規抓得緊,近乎嚴苛,有著資本家的特質:職工工資不高,且工時長,星期天休息,有病自己治,重病遣送回鄉。但有一點是例外,以往的東家都是年底退人,他卻是每年開年再決定員工去留,讓人家安心過年。店員每年只能請兩三次假,不扣工資。工人有事請假要請替工,工資自理。

清代長沙坡子街店鋪
店員有小貨收入,就是店里除自己生產的醬油、醋、料酒、蘇酒、腐乳、醬菜等大路品種外,其他花色小品種,如熱季的泡菜,冬季的辣椒蘿卜,以及外購的商品如榨菜、鳳尾菜、麻油等等,都作為小貨經營,由店里墊本,立一個公泰記賬戶,三節或一年結算,其盈利歸店員公分,作為福利,每年最多的可分得光洋100余元。
生產工人無小貨收入,但有例規錢(外水),如燒煤的試火錢,腌腐乳坯有抹籠錢,煮色有倒籮錢,醋作有藥子錢等等。
一年三節,店員有夾薪;年終分紅,按十三份分派,股東十份,經理一份,職工分兩份。在職工兩份中,店員占80%,工人占20%。
由于采取了以上一套辦法來鼓勵,使經理、店員、工人等都能貼心為老板工作。
玉和醬園在徐銘笙的經營下,于民國中期進入鼎盛時期,除了在釀醋上以玉醋馳名四方,還囊括了醬園業幾乎所有的業務,同時還兼蘇酒(黃酒)、碓坊(大米加工廠)、糧棧(米號)等,按現在的話說,是一個集團公司。
玉和的產品銷售方式是前店后廠,自產自銷,批零兼營,以批發大宗業務為主。以前長沙的交通是以水路為主,大西門小西門一帶行號密集,為商賈繁華之地。玉和地處濱江,大量產品銷往省內濱湖各地,以及周邊的湖北、江西,甚至遠到東北等地,聲名遠播。外地批發商可以做賒銷,半年一結或季度一結。這樣一來,生意越做越活,信譽越來越好,路子越走越寬,也因此奠定了玉和醬園的江湖地位。
抗戰中,長沙經歷“一火四戰”(“文夕大火”和四次長沙會戰)后,百業凋敝,玉和醬園亦損失慘重,蘇作、酒作、碓坊、糧棧都被毀得只剩斷壁殘垣,被迫停產。所幸醬園醋坊只是燒毀了屋面,于是大火過后在小西門正街46號重建了釀醋作坊,恢復了玉醋生產,把玉醋的工藝傳承了下來。
從清代至民國,長沙玉醋是與山西陳醋、鎮江香醋齊名的全國三大名醋之一,備受百姓推崇。各地飲食店都用壓印有“玉”字封壇口之泥坨置于柜臺上作標記,以此招徠顧客,因而當年流傳有“陳年老醋出壇香,玉字封泥走四方”的說法,見證了玉醋當年的風靡和盛極一時。
民國時,尋常人家買醋和打醬油差不多,提個瓶子或者陶壺來,打散裝醋,以勺子定量收錢。窮人家買不起好酒,每到逢年過節就提兩瓶玉醋去見老丈人,都算是有面子的事。
如今,大批老字號銷聲匿跡,玉和卻在幾經起伏中,仍得到生存和發展,被列為中華老字號和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實屬不易。從民生的角度看,能得到人們數百年的認可和擁躉,能為百姓蒼生服務,玉和的堅守也可算是一種功德。
(郵箱:2003xyw@163.com)
(責任編輯:亞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