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華,秦潔,任孟忠,張鳳俠,景玉磊,李惠成,瞿衛平,王永全,田春花
(1.張家港市水產技術指導站,江蘇 張家港 215600;2.江蘇華寅水產科技有限公司,江蘇 張家港 215600)
七星鱸魚大規格苗種培育與池塘健康養殖技術試驗
方俊華1,秦潔1,任孟忠1,張鳳俠1,景玉磊1,李惠成2,瞿衛平2,王永全2,田春花2
(1.張家港市水產技術指導站,江蘇張家港215600;2.江蘇華寅水產科技有限公司,江蘇張家港215600)

七星鱸魚又稱鱸魚、花鱸、海鱸等,屬鱸形目,脂科,花鱸屬,其經濟價值很高,它肉質緊實、營養豐富,且無肌間刺,是較為名貴的水產品,深受內地和香港、澳門等地消費者的歡迎。
七星鱸魚為溫水性近海中下層魚類,適鹽性廣、喜棲于河口咸淡水區域,也能在淡水中生活,有洄游習性。其為肉食性魚類,性情兇猛貪食,主食浮游動物、小魚蝦類和甲殼類等,幼魚大都集群覓食,成魚往往分散覓食,也可投喂配合飼料進行養殖。鱸魚生長速度較快,人工養殖的鱸魚280 d可達500 g以上。七星鱸魚養殖始于20世紀70年代,開始只在少數地區進行池塘港灣養殖。進入80年代,我國南方海水養殖發展迅速,七星鱸魚作為網箱和池塘養殖品種而受到青睞。福建省水產研究所等南方地區先后進行了七星鱸魚人工育苗研究,江蘇地區目前還未見養殖報道。筆者聯合張家港市江蘇華寅水產科技有限公司在2014年和2015年連續兩年進行了七星鱸魚的大規格苗種培育與池塘健康養殖試驗。現將近兩年的養殖試驗總結如下。
1.1池塘條件
2014年和2015年七星鱸池塘養殖面積分別是45×667 m2和58×667 m2,池塘平均水深1.8 m,水源相對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符合漁業養殖用水標準。池底淤泥深5 cm,池埂坡度適中,堅實不滲水。
1.2池塘清整
春節前后曬塘2個月,池塘在苗種放養前半個月用生石灰0.15 kg/m2化漿后全池潑灑消毒,徹底清除有害生物及病原體。
1.3增氧設施
每0.2 hm2配1.5 kW增氧機1臺,保證溶氧充足。
苗種放養前5~7 d施有機發酵肥0.15 kg/m2,隨后將池水加深至60~80 cm,放養前1天加1次水。進水時用80目尼龍網過濾,防止野雜魚進入池塘。
2014年5月12日從福建引進5~7 cm/尾規格的七星鱸放入6×667 m2的一口塘中進行大規格苗種培育,然后再分養至各個成魚養殖塘口養殖。2015年2月20日引進七星鱸受精卵20萬粒,孵化培育成3~5 cm的七星鱸苗種12.5萬尾,3月21日放入13×667 m2的外塘進一步馴化,培育成平均體長為13 cm大規格七星鱸魚種,5月23日再分塘至各個成魚養殖塘口養殖。苗種放養前用甲苯咪唑嚴格按說明進行殺蟲消毒處理。具體放養情況見表1、表2。
2018年CSLP的主題為“圖書館搖滾”,為早教項目、兒童項目、青少年項目和成人項目四個子項目。在總體策劃上具有統一的項目設計,注重多樣性和包容性,關注弱勢群體。利用網站主頁、社交媒體等途徑進行整體推廣。此外,各個圖書館也做了推廣,如新澤西州夏季閱讀委員會的CSLP+Pinterest,紐約州立圖書館的CSLP+數字圖書館myON,奧馬哈和道格拉斯縣圖書館的CSLP+現場音樂節+Flickr,喬普林公共圖書館的CSLP+有聲讀物。
4.1飼料投喂
在七星鱸魚苗孵化3~4 d后投喂七星鱸苗種0號專用膨化浮性顆粒料,規格達3 cm左右后投喂苗種2號專用膨化料,規格達5~8 cm可進行分塘培育,可用成魚1號和成魚2號專用料進行投喂,后期加大飼料粒徑,直至13 cm左右的大規格魚種出塘。大規格魚種分塘至成魚養殖階段,采用成魚3、4、5、6號七星鱸專用膨化浮性顆粒料投喂,直至成魚出塘。
所有七星鱸專用顆粒餌料投喂按8:00投喂1次,13:00投喂1次,一般以投喂至不再搶食為止。七星鱸魚飼料的蛋白質含量在40%~44%之間。池塘內搭建一食臺實行定點投放,食臺用毛竹搭成方形,上用30 cm高網片固定在毛竹上,防止飼料漂走浪費。在投喂前噴灑EM原露。每半個月在飼料中添加免疫抗應激成分和微量元素,提高七星鱸魚免疫力和促進生長。
4.2水質調控
4.2.1添換水在5月中旬水位控制在0.8 m;5月中旬以后到7月上旬,水位由0.8 m加深至1.2 m;7月中旬以后至9月底,水位提高到1.5 m;10月以后水位穩定在1.5 m。在養殖前期每10 d添水1次,每次5~10 cm,養殖中期視水質情況酌情添換水,添水時注意注入水的水溫與池水水溫要基本一致,春季選擇晴天中午前后吸取上層水(1 m以內)添加,夏季尤其是高溫季節在晴天9:00以前吸取表層水(50 cm以內)進行換水,使添入的新鮮水含氧量高。

表1 大規格苗種塘口放養情況

表2 成魚塘口放養情況
4.2.2調水質從5月底開始定期用生物肥和微生態制劑來調節水質,微生態制劑以多種混合菌為好,如EM菌和復合芽孢桿菌,依據細菌的性狀合理使用,使水質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優良的藻相,水質處于“爽、嫩、活”狀態。
4.3溶解氧調控
4.4病害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原則上每月進行一次用藥預防,選擇晴好天氣用甲苯咪唑防治寄生蟲,隔1~2 d后,用溴氯海因或碘制劑消毒,并用腸炎1號(主要成分大黃粉)按每100 kg飼料配60 g的比例混合投喂,連續投喂5~7 d。在梅雨季節結束后高溫季節來臨之前要特別注意,要進行一次全面水體消毒和內服藥餌,連續服藥5~7 d。高溫期間,定期在飼料中噴灑EM原露或拌喂免疫多糖及復合維生素。9月中旬,重點殺一次寄生蟲,并進行水體消毒。每次用藥前后都必須開動增氧機。
4.5日常管理
一是巡塘,早晚各1次,通過結合投喂餌料及時了解七星鱸魚的攝食、活動情況以及水色變化,一旦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二是檢測水質,經常測量水溫和溶氧量;三是做好日常養殖記錄。
七星鱸在當年10月至來年5月前用拉網或干塘捕撈上市。養殖結果和效益核算見表3。
6.1魚種培育
2014年魚種塘培育池面積6×667 m2,池深1.6 m,平時池塘整體溶解氧偏低,亞硝酸鹽含量較高,2014年共出塘大規格七星鱸魚苗種6.1萬尾,成活率達61%;2015年選擇一口12×667 m2、池深1.8 m的池塘,培育大規格魚種7.3萬尾,成活率58.4%。分析2015年成活率偏低的原因主要是放入的苗種規格偏小。總之,苗種培育應選擇面積5×667 m2~10×667 m2、水深2 m的池塘為宜。
6.2成魚塘的放養密度與放養模式
鱸魚放養一般在4月中下旬進行,放養密度每667 m2放養規格為11~13 cm/尾的魚種2 000~3 000尾,并搭配少量花白鰱,以減輕水質的污染并能增加養殖效益。每667 m2放規格為每尾50 g的白鰱50尾,鳙魚30尾,放養前用3%的食鹽水或20 mg/L的高錳酸鉀浸洗消毒。由于高密度養殖投餌多,鱸魚又很少覓食塘底的剩餌,故可以投放少量小規格鯽魚及其他雜食性魚類。
6.3馴化
投飼時要遵循“慢-快-慢、少-多-少”的原則,每次投喂先少投引魚上浮搶食,再加大投喂量,待魚下沉不搶食時中止投喂,投喂要做到定點、定時、定量,一般日投喂2次,分別在6:00—7:00和18:00—19:00,每次正常投喂至魚八成飽即可。投飼量視季節而異,鱸魚快速生長的適溫季節,投餌量為魚體質量的10%~15%,低溫的早春、晚秋,占魚體質量的1%~10%。適當控制投餌量,有利于降低成本、減少腸胃病的發生和水質的污染。如遇高溫、天氣變化應適當減少投喂量,每次投喂要注意觀察魚群的進食和健康狀況,以便及時采取應變措施。飼料選用的是漳州某飼料公司特種魚類配合飼料海水魚膨化系列。

表3 養殖捕撈結果及效益核算
6.4養殖生產管理
池塘水深最好保持在2 m以上,每3×667 m2水面配備1臺1.5 kW的葉輪增氧機,每口池塘配置1臺以上的3 kW抽水機,以保證隨時可更換新水,沒有進、排水閘的池塘更有必要,此外要配置柴油發電機以防停電池塘缺氧。每半個月檢測池塘水質1次,主要指標包括溫度、pH值、亞硝酸鹽、非離子氨等,對超標的池塘及時進行水質改良和處理。
6.5產量和效益
2014年七星鱸養殖計5個池塘面積共45×667 m2,產七星鱸成魚22 153 kg,每667 m2產量達492.3 kg,總產值達101.9萬元,每667 m2產值2.26萬元。其中 4號塘每 667 m2產量達 633 kg,產值達27 867元,效益7 520元,比常規魚養殖效益高1~2倍,餌料系數為2.27,每千克魚餌料成本9.79元。2015年擴大養殖面積至58×667 m2,截至2015年11月,測得每667 m2產七星鱸魚成魚495 kg,總產量達28 710 kg。以單價50元/kg計算,七星鱸魚的總產值可達143.55萬元。除去成本107.65萬元,其中塘租費8.7萬元,苗種費20.1萬元,飼料費59.35萬元,漁藥費2.5萬元,水電費5萬元,人工費12萬元,總利潤可達35.9萬元,利潤6 190元/667 m2。
6.6問題及對策
由于夏秋季水溫變化大,加上水體容積相對較小,溶氧不足,在過冬時如果池塘較淺或相對寒冷的冬天易造成較大傷亡。因此,對今后的養殖有兩點建議:一是改造池塘,加大深度達2 m以上;二是試驗搭設保溫大棚,提高冬季的池塘水溫,減少熱量散失,使七星鱸魚順利過冬。

10.3969/j.issn.1004-2091.2016.11.004
江蘇省水產三新工程項目(Y2014-7)
(2016-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