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樹清
走近杜月笙藏書樓
文/郭樹清
杜月笙(1888—1951),出生于上海浦東高橋,幼年家境貧寒,后來成為舊上海最有勢力的流氓大亨之一。1930年,杜月笙在家鄉陸家堰買下以杜祠為中心的50畝土地重建杜氏祠堂,并委托當年上海灘上有名的創新建筑商謝秉衡承建杜家祠堂和杜氏藏書樓。
杜家祠堂是一座五開間三進深的仿明清廟宇式建筑,大門兩側雄踞威武的石獅子一對。第一進為前廳,設有轎馬廳、接待室和賬房間等。第二進為正廳,供奉著“福、祿、壽”三仙。第三進設“饗堂”,神龕中供奉著杜氏先祖的牌位。所有器物都雕龍刻鳳,包括墻磚都有彩繪的戲文。在二、三進的天井上空,都建有新式的玻璃天棚,四周有回廊,宛如歐式皇宮。
杜氏藏書樓為祠堂的附屬建筑,位于浦東高橋鎮南的杜家宅。杜氏藏書樓面積896平方米,藏書達10萬余卷,均為杜氏門人所贈。主體建筑為兩層平頂磚混結構,坐北朝南,莊重而典雅,“杜氏藏書樓”五字題匾為篆書,顯得穩重和大氣。外墻門檐、窗框上都有上海老石庫門樣式的裝飾帶,紋樣多以太陽、禾苗和竹升等為主題,寓意“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藏書樓前廳門上的刻花玻璃及地面馬賽克瓷磚均為法國進口,現今排水管道、電閘開關、金屬門閂把手等均是當年的原物。屋頂上的石膏與木線拼接吊頂,工藝考究,至今仍看不出對接的縫隙。紋樣多以幾何或鮮花香草為主,寓意“書香門第”、“澤被后世”。內部裝潢,包括壁爐、窗簾盒、護墻板均選用名貴木料,地板則是紅木細條,至今光亮如新。樓梯護欄為金屬框架,裝飾有大氣的花卉圖樣,木質扶手線條流暢,觸感光滑,民國時期曾有不少名流過往于此。
二樓正廳是杜月笙會客的客廳,正廳前方有門可以通往陽臺。中廳頂部的石膏吊頂大氣精致,六層花紋無一重復,與一樓的也絕不類同。木質護墻板上有精致的雕花,木質折疊式百葉窗開閉自如,平時不用時,可以折疊進窗戶一側的暗格內,可謂用心良苦。藏書樓內所有房間均為連通結構,能夠隨時游走到任何一處。一樓通往后院花園處還有一條逃生通道,入口設在一小房間內。出口發現有兩處,一是在樓后方左側,一是在稍遠處。據說,幾年前因通道積水,曾用抽水機抽水,結果三天三夜都沒有抽完,可見通道之幽深。

有人議論,杜月笙為一介粗人,怎么會與藏書聯在一起?其實杜氏雖出身低卑,但他看重文化,尊重有文化的人,其門廳高懸的對聯“友天下士,讀古人書”,就是他的向往。他重金聘請說書藝人長期為他開講《三國》、《水滸》等傳統書目,學習歷史知識和古人處世方式。他勤練書法,寫得一手好字,還非常注重儀表,不論天氣有多熱,他長衫最上面的一顆紐扣始終扣緊,以示禮貌。杜月笙還廣結名流,許多文化界大名鼎鼎的人物,如章太炎、章士釗、楊度等人,都是他的座上客,連教育家黃炎培也是他的好友。上海淪陷后,他還買了《西行漫記》、《魯迅全集》等進步書籍,送給法租界的各大圖書館,為廣大市民提供抗日救亡的精神食糧。
上海解放后,藏書樓由軍隊接管,并作過部隊的辦公樓。2002年,上海浦東新區確定該建筑為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當年杜月笙親手栽下的一株羅漢松依然矗立在這個院落的正門前,見證著這段歷史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