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思?
摘 要:2015年8月,BBC紀錄片《中國老師在英國》一經播出之后,立即引起了中英兩國輿論的強烈反響。這部具有真人秀性質的紀錄片,其實質是一個精心制造的“媒介奇觀”。通過將各種具有中西文化代表意味的拍攝元素的陌生化處理,呈現出強烈的文化沖突表征,從而加強了奇觀效果;同時在剪輯和敘事上的戲劇化表現,進一步參與構建了這個媒介奇觀;紙媒和網絡媒體的加入,擴大整個奇觀的規模并加速了奇觀的構成。
關鍵詞:媒體奇觀;陌生化;BBC紀錄片《中國老師在英國》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10-0101-02
一、 引 論
2015年8月4日英國廣播公司(BBC)二臺晚間播出紀錄片《中國老師在英國》(
該片取材來自于英國BBC和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共同合作的一個研究項目,在英國博航特中學設置“中國實驗班”,抽取50名九年紀學生,由中國老師任教,并在一個月以后和該校同年級的孩子一起參加一場測試。英國博航特中學是一所被Ofsted評級為優秀的公立中學。參與節目錄制的5位中國老師,3名中國老師來自英國當地,另外2位來自國內的中學名校,分別是一名杭州外國語學校的中學數學老師,和一名南京外國語學校初中英語教研組組長的特級英語教師。
二、媒體奇觀視角下《中國老師在英國》紀錄片分析
法國哲學家德波認為:“在那些現代生產條件無所不在的社會中,生活的一切均呈現為景象(景觀、奇觀)的無窮積累。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轉向了表征。”“奇觀社會”的出現啟發了凱爾納,于是“奇觀”(spectacle)概念也應運而生。2004年《媒體奇觀:當代美國社會文化透視》的作者凱爾納認為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媒體說了什么,因而媒體奇觀應運而生。在書中,凱爾納認為“媒體奇觀”是指“能體現當代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引導個人適應現代生活方式,并將當代社會中的沖突和其解決方式戲劇化的媒體文化現象”。
《中國老師在英國》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發生的“實驗性”媒介場景:一個多達50人由英國學生組成的班級,卻在徹底中式的教學環境中和教學方式下學習一個月。很顯然,它雖然稱為紀錄片,但并不是真正的鏡子式地反映現實生活,而是制造了一個世界,構建了一個現實,即媒介景觀。無論是片中顯而易見的碰撞和巨大反差,還是這背后劇烈的價值觀和文化沖突,兩國輿論的熱烈探討,這場媒介景觀無疑具有它獨有的深刻意義和代表性。那么,這種奇觀效應是如果實現的?
(一)“陌生化”強化奇觀效果
“陌生化”理論源于藝術創作。最早由俄國文藝理論家維克多.鮑里索維奇.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認為所謂“陌生化”,實質在于擺脫習慣的制約,創造性的使人們面對熟視無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發現。他在《作為手法的藝術》等著作中認為,藝術的真正目的并非僅僅知曉事物,而是要人感受事物。“藝術的技巧就是使對象陌生化,使形勢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的長度,因為感覺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設法延長。藝術是去體驗對象藝術構成的一種方式,而對象其本身并不重要。”“陌生化”作為俄國形式主義的核心概念之一,著重強調內容與形式上超越人們習以為常的常情、常理、常事、常境。原本這一理論是針對文學作品中以內容和形式上超越一般情景,使事物變得“陌生”,使讀者感受到事物的藝術性以及新奇感的寫作手法。
《中國老師在英國》紀錄片在國內引起熱議的關鍵要素就在于,通過真人秀紀錄片的一次實驗,把國內受眾都習以為常的教學場景和教學方式,放到完全的異質文化背景的受眾身上。異質文化受眾對此產生的強烈反應,令國內受眾感到“新奇”和“陌生”,讓人們對常情、常理、常事、常境,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和關注乃至反思。
整齊劃一的早操,寂靜無聲的課堂和老師不容置疑的授課語氣,是每一個受過教育的國內觀眾再熟悉不過的回憶。在節目中,畫外音將中式教學的要點總結為三點——紀律性,殘酷競爭和尊重權威。在還原這個中式教育的過程中,英國學生的強烈反差引人注目。例如,英國博航特中學原本的小班教學被換成50人一起上的大課,教室的墻壁上也像國內任何一座普通中學一樣掛上了名人名言“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片中一位英國學生反問“謙虛是什么意思”;課堂上講話被老師揪出來坐到課堂第一排的女生接受采訪時覺得“這很刺激。越過界限陷入麻煩令人腎上腺素飆升。也許老師想通過這種方式令我難堪,但是我只覺得更加好玩了”;英式的西裝和短裙一律被要求更換為中式運動校服,學生們覺得對此的反應是這寬松得就像降落傘;本來用于放松和娛樂的體育課變成需要測試通過的體能測驗,甚至有學生因為自己不能通過這種殘酷測驗而崩潰大哭;國內老師用于維持課堂紀律的口頭禪“安靜下來”“聽我講”完全不奏效,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下,學生們感到乏味無趣于是我行我素的玩鬧起來,一名老師甚至在課后感到沮喪落淚等等。陌生化給影視藝術帶來了“ 化腐朽為神奇”的美學意義。令國內觀眾熟悉的每一個教學場景和情節因此都變得“陌生化”,扎根在觀眾心中理所當然的一切開始產生一種疏離感,于是引起網絡上的熱播效應,強化了該片的媒介奇觀效應,進一步引發了輿論的廣泛討論和反思。
(二)敘事和剪輯強化戲劇效果,構建奇觀效應
《中國老師在英國》節目,敘事語言和內容的選擇,決定了節目的成敗。那些具有戲劇沖突和懸念的故事才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呈現出比較好的敘事效果。節目一開始就設置了一個巨大的懸念——經過中式教育一個月以后的50名學生,是否在測試中比該中學同年級的其它學生取得更好的分數成績。整個過程跌宕起伏,英國校長從一開始的信心滿滿到后來的沒有把握,中國老師在遭遇各種挫折經歷了沮喪以后對最后的測試結果不抱希望結果卻大為驚喜,這種懸念和節奏的把握令整部片子充滿娛樂化。相比較而言,以往的中國教育紀錄片,總是強調原生態的紀錄,于是對情節的展開采用時間順序和事件發展的邏輯順序, 這樣讓觀眾的體驗大打折扣,因為節奏緩慢而沉重,市場的認可也很難獲得。而正是這種娛樂化運作,卻能夠使電視媒介很快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提高節目的收視率,最終實現利潤獲得的最大化。于是電視節目處在一種娛樂化和商業化的敘事語境里面,得以呈現出敘事奇觀。
同時,節目本身的剪輯也增加了故事的戲劇性,構建出奇觀效應。例如,預告片中讓很多網友熱議的一個鏡頭就是,老師在課堂上用英文說:“現在不要講話,不要問問題,聽我講。”說出這句話的,正是李愛云老師。“目前網上流傳的,并不是教學的全貌,我現在也不知道紀錄片最終會被剪輯成什么樣子。”李愛云在一個新聞采訪中告訴記者,預告片里現在看到是最初的一些情況。“第一集學生不適應老師不適應,大家現在看到的不僅是最亂的,而且是從最亂的里面挑了最亂的播出來。”此外,還有新聞報道中有同樣在英國教學的中國老師對此部片子的評價是“紀錄片有點假。”被訪者是上海實驗學校國際部的一名也曾赴英參與教學的數學老師卻反映他們去的小學的學生都非常守紀律,和該片中的內容并不相符。因此,片中的強烈戲劇效果更多的是制作者在后期剪輯中精挑細選的結果,并不是真實情況的反應,這也正是奇觀效應被構建的又一力證。
(三)紙媒與網絡媒體加入,加快奇觀構建
節目一經播出之后,中英兩國的媒體就給予了大篇幅的關注。同時,紙質媒體、電視媒體與網絡媒體的多元多角度交叉互動,相比傳統方式更加立體化的傳播方式,加速了《中國老師在英國》作為一個“媒介奇觀”的構建。僅在視頻平臺愛奇藝上該片就有1267萬次的點擊播放。關于中英教育方式和理念孰優孰劣,英國學生散漫的學習態度與社會福利的關系等問題在媒體和網絡論壇上引起一輪輪熱議。不僅有國內的新華網、人民網、《環球時報》等主流媒體的跟進,香港《南華早報》,英國《每日電訊報》《衛報》《每日郵報》等也發表多篇相關評論文章。都市報也積極跟進,《南方都市報》和《現代快報》等都主動聯系到片中英國學生或者執教老師再次獲得一手反饋。因此,主流媒體的報刊也成為了節目組披露信息和說明情況的重要窗口之一,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受眾和網絡媒體的一大關鍵信息來源。
傳播話題和輿論的擴散由網絡媒體的信息傳播的一步步促成。各種話題爭端在經過各類網站轉載之后,迅速地使得話題形成了一個強大的磁場。各大傳媒網站、門戶網站或社區、行業網站,都迅速跟進和轉載了相關的報紙或網站的文章。在百度搜索中,有關該片的播放鏈接和相關新聞報道多達40多萬條結果。網友們在這些網絡媒體上瀏覽閱讀了相關信息后,可能跟帖轉帖,或評論轉發,甚至組織起來相關的討論,又成為紙媒和網絡媒體編輯新聞稿件的素材之一,形成相關新聞生產的消費生產的循環,因此又進一步加快了該片媒介奇觀的構建。
三、總 結
正如張一兵所言:“景觀原意為一種被展現出來的可視的客觀景色、景象,也意指一種主體性的、有意識的表演和作秀。”道格拉斯認為,當代媒體由于自身的不斷膨脹的需要,從而對“媒介景觀”進行的炒作和夸張,最終產生了較大范圍的社會影響。BBC一手打造的《中國老師在英國》這部真人秀性質的紀錄片,其實質是一個精心制造的“媒介景觀”。通過將取材和場景等拍攝元素的陌生化處理營造了強烈的文化沖突表征從而加強了奇觀效果,同時在剪輯和敘事上增添戲劇化參與構建了這個媒介奇觀,紙媒和網絡媒體的加入,擴大整個奇觀的規模構成。《中國老師在英國》播出之后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初步窺見這個奇觀效應產生的原因。無可否認,《中國老師在英國》這部真人秀性質的紀錄片,引起輿論廣泛討論和反思的同時,已經在兩國的社會文化中掀起一場波瀾甚至打下烙印,成為各種表現中西文化沖突和媒介奇觀構建的經典樣本。
參考文獻:
[1] (美)道格拉斯.凱爾納.史安斌譯.媒體奇觀一當代美國社會文化透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 (俄)什克洛夫斯基.方珊譯.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
[3] 中國老師赴英教學被氣瘋?南外老師還原真相[EB/OL].南京日報網,http://www.njdaily.cn/2015/0805/1184216.shtml.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