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榮昊
2016年5月,被被譽為“文物界奧斯卡”的“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北京公布,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水下考古調查項目成功入選。“丹東一號”是清北洋水師致遠艦,當這段深埋海下120余年的悲壯民族記憶再次呈現在世人面前時,撥動了整個中華大地的神經。就像海軍司令員說的那樣:我們撈的不是致遠艦,是民族魂。
軍艦是在戰爭中誕生的,接受了戰爭的洗禮。軍艦作為戰爭的產物,曾經在海戰舞臺上進行過有聲有色的表演,演出了無數幕威武雄壯的戲劇。
早期水戰——槳帆戰船時代
在人類早期水戰史上,戰船作為陸地延伸的一部分,當距離遠時,雙方的弓箭手互射箭矢;距離較近時,標槍手投擲標槍;當船只非常接近時,就會進入白刃肉搏戰,由重裝步兵的刀劍一決勝負。船只在這個時期盡管早就得到了發展和利用,但由于太簡陋,風帆還只能作為輔助航行的工具。當要進行作戰時就需先行收起,轉為用劃槳控制。可以說,船只最古老的推進器就是肌肉和風。
三層槳座戰船——古希臘大勝波斯
公元前491年,不可一世的波斯王朝派出使節要求各城邦獻上“一杯水與一捧土”以示臣服。雖然大部分城邦服軟稱臣,但強硬的雅典人和斯巴達人卻不予理會并將使節處死。為了拔除“眼中釘”,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在公元前490年大舉進攻希臘,無果。10年后他的兒子薛西斯一世經過周密準備后,氣勢洶洶地卷土重來。遭遇多次力量懸殊苦戰的古希臘人發現,好多士兵并不是死于拼殺,而是掉到水里淹死的,那豈不是只要把敵方的船只弄沉就可以讓其喪失戰斗力了么?
于是,就在生死存亡之際,古希臘人發明了“三層槳座戰船”并廣泛使用,改寫了水戰的歷史。三層槳座戰船在船頭破浪處安裝了撞角,被撞擊的船會很快漏水而失去戰斗力。據近代學者估算,由于槳手分別固定在上中下三層甲板上,“三層槳座戰船”的速度遠超以往任何一款戰艦,較快的船速加上幾十噸的船重,產生的動能足以對那個年代的木制船殼造成毀滅性的破壞。
除去撞擊之外,“三層槳座戰船”還有一種戰術:在非常近距離的情況下從對方艦只的側舷掠過,鋒利的船首會像剃刀一樣將對方舷外的槳全剃掉。沒有了槳,敵方艦只自然也就失去了戰斗力。在薩拉米海戰中,古希臘聯合艦隊發揮“三層槳座戰船”出色的機動性,采取有利陣形,先斜向沖擊,將敵人的長槳劃斷,使其喪失用槳控制船的能力,隨之調轉船頭,用鑲有銅套的船頭狠狠沖撞波斯戰艦的腹部,令體積大、機動性差的波斯老式掛帆戰船叫苦不迭。一番激戰后,波斯前鋒艦隊無奈后撤,又同后面迎風增援的戰艦撞成一團。希臘艦隊立即四面出擊,波斯艦隊進退兩難,被撞得七零八落,毫無還手之力。這場海戰,波斯艦隊200多艘戰船被擊沉,50余艘戰船被俘獲。薛西斯見大勢已去,率部倉皇逃回小亞細亞,波斯王朝也就此走向衰落。
烏鴉吊橋——迦太基遭古羅馬逆襲
一種戰術的發明會被新一種戰術克制,同樣擁有速度較快的槳劃戰船,迦太基人卻沒有像古希臘人一樣笑到最后。因為他們的對手古羅馬人揚長避短,通過“烏鴉吊橋”把戰船之間的海戰變成了步兵之間的陸戰。當雙方在海上相遇時,迦太基艦隊迅速接近古羅馬艦隊,準備實施沖撞戰術,可是在對手的戰船上,卻出現了一個迦太基人從來沒見過的武器——一個10多米長,1米多寬的木制吊橋。它與船舶的桅桿連接在一起,可以利用船首的滑輪隨意升降。在吊橋的前端,有一個烏鴉嘴形狀的重型鐵鉤,接近敵船之后,古羅馬人放下吊橋,讓其牢牢地抓住迦太基艦只,使得迦太基人無法利用較快的船速實施撞擊,從而讓羅馬重裝步兵直接沖到敵艦甲板上充分發揮自己肉搏的優勢。以往的海戰,由于主要用撞擊戰術,被撞毀的戰船大多沉沒了,而有了這種新式武器,古羅馬人不但可以打敗對方,還可俘獲敵人的戰船。借用“烏鴉嘴”,古羅馬人在后來的米萊海戰中成功戰勝迦太基人,最終稱霸西地中海。
大航海時代——火炮的怒吼
看過《加勒比海盜》這部電影的人,大概都對一個景象印象深刻:高高的桅桿、多頁風帆、舷側成排的火炮,在蔚藍大海中劈波斬浪地航行。
此時的歐洲國家,已經把商業眼光投向了遠隔重洋的地方。巨大的風浪和廣闊的洋面,要求船只容量大、速度快、續航長、抗風強,還要盡可能減少船上水手的數量,以裝載足夠多的貨物賺取利潤,這些顯然是劃槳戰船難以勝任的。就這樣,帆船漸漸走入人類的視野。在洋面上,風帆提供了比船槳更可靠的動力,使得遠洋航行成為可能。到了1519年麥哲倫進行人類首次環球航行時,他所使用的船只也都是帆船。海戰隨之從地中海擴展到了大西洋。說到這里不得不提一下海戰史上一只大名鼎鼎的艦隊——為護送往返于新大陸的財寶船隊,打擊搶劫西班牙商船的英國海盜,由西班牙王室下令組建的 “無敵艦隊”。 而“無敵艦隊”更是將接舷戰這一古老戰術發展到了頂峰,在130多艘戰艦上,有多達1.9萬名步兵,水兵則只有8000名。每艘戰艦都會配備2位艦長、1位負責航海的海軍艦長,1位負責指揮步兵的作戰艦長,后者往往具有最高指揮權。為適應接舷作戰,這些戰艦依舊保留了高大的艏艉樓,為船上的步兵提供堡壘般的掩護,以便在近戰中獲得優勢。盡管當時的火炮技術已經慢慢成熟,射程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無敵艦隊”裝備的火炮大多數為加農炮,這些射程短、威力大的火炮并非用于遠距離炮戰,而是作為肉搏戰的輔助手段殺傷敵方人員。憑借強大的步兵和兇猛的近戰炮火,“無敵艦隊”一度令海盜們不敢接近,從而使新大陸掠奪來的財寶可以源源不斷運回西班牙。
但在與海盜頭子德雷克為首的英國艦隊交手時,英國戰艦總是與西班牙戰艦保持一定距離,用舷側炮遠程炮擊,根本不給西班牙步兵登艦的機會,這種“風箏戰術”讓“無敵艦隊”無所適從。最終,“無敵艦隊”覆滅,打破了西班牙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使得英國成為新興的海上霸主。盛行了幾千年的接舷作戰走向盡頭,火炮的使用替代了接舷作戰,人類自此開啟了海上作戰的新模式。
內燃機時代——鋼鐵怪獸
筆者認為從19世紀初誕生的第一艘蒸汽輪船,到現在航行于整個大洋的軍艦,甚至航空母艦,都是屬于內燃機的時代,此時的航行終于擺脫了人力和天氣的桎梏,即使逆著狂風駭浪依然可以快速前進。
鋼鐵——冰冷卻強力的支撐
把鋼鐵應用到軍艦上是軍艦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大革命。古代戰船,無論是中國的或外國的,均是用木材作為造船材料的,是一種木結構船。木質戰船制造方便,但是不堅固,在戰斗中易撞壞,在風浪中航行易折斷。把鋼鐵用到軍艦上是造艦材料的一個革命,曾經遇到過許多的阻礙。有人說“鐵船重,跑不快”,而事實卻是鋼鐵造的軍艦比同樣大小的木船來得輕。那是因為鋼鐵堅固,船殼板可以做得薄,所以鐵殼船反而比木殼船輕巧。也有人說:“鐵殼船要是被炮彈命中了,鐵殼破裂會傷人。”事實上,軍艦的要害部分裝上了鋼鐵裝甲,能防止炮彈轟擊。要是在艦體內部裝上雙層底,船倉里用水密隔壁分開,即使軍艦被炮彈擊中也不會沉沒。事實勝于雄辯,鋼鐵建造的軍艦不僅跑得快,走得遠,而且堅固耐用,能經受住炮火和海洋上大風大浪的考驗。這樣,鋼鐵成了主要造艦材料。昔日的木結構戰船最終讓位于鐵殼船。
推進器決斗——明輪VS.螺旋槳
軍艦發展史上的第二個突破是動力裝置。古代戰船用人力和風力作動力,搖櫓、劃槳和木帆是主要推進工具。然而當內燃機成為推進軍艦的前進動力時,就需要新的推進工具。動力的革命必然會帶來推進工具的變革。于是在劃槳、搖櫓的基礎上,就出現了明輪推進器。在明輪的轉輪外周裝有葉片,裝在船舷或船尾,由機器來帶動。有了明輪,機器的動力就能轉換成為船舶前進的動力。早期的蒸汽機船上,差不多都裝著明輪推進器。明輪并不是一種完善的推進工具,它在風浪中航行,效率低,而且露在水面的部分在海戰中容易損壞。因為這樣的原因,人們研究了新的推進工具。19世紀中葉,螺旋推進器使用到船舶上,它重量輕、效率高、結構簡單,又安置于水下,能得到良好的保護,適合于各種機動船舶。但是,螺旋槳的這些優點,開始并沒有被人們普遍認識,所以當時還未能取代明輪推進器。1845年,英國海軍組織了一場有趣的比賽。兩艘動力相當的船舶:一艘是用螺旋槳推進的輕型巡洋艦“響尾蛇”號,另一艘是用明輪推進的蒸汽輪船“愛里克托”號。兩艘船的尾部系上鋼索,船頭朝相反方向,兩艘船都往前開,看誰拉動誰,以決定哪種推進器效率高,產生的推力大。比賽結束,巡洋艦“響尾蛇”號獲得了勝利,它把裝有明輪推進器的蒸汽輪船倒拉了過來。這場精彩的比賽,證明了螺旋槳推進器效率高,發出的推力大。盡管這樣,保守的英國海軍還是不肯在所有的軍艦上裝上螺旋槳。后來,英俄兩國在克里米亞發生了海戰,帝俄的大炮輕易地擊毀了英國軍艦上的明輪推進器,使得這些軍艦幾乎癱瘓。血的教訓,才使英國海軍清醒過來。從此,英國才在軍艦上采用螺旋槳。其他各國的海軍,也吸取了英國海軍的教訓,紛紛采用螺旋槳作為軍艦的主要推進工具。
1894年,在遙遠的東方,一場鐵與血的碰撞爆發在黃海海面上,致遠艦在日艦圍攻下多處受創,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鄧世昌(艦長)下令沖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于盡,不幸被敵擊中魚雷發射管引發管內魚雷爆炸沉沒,全艦官兵246人為國殉難,用生命捍衛了海軍軍威。此時的軍艦因為焊接技術還未成熟,軍艦都采用鉚接,當遭受炮火轟擊時,鉚接處就容易崩裂。動力采用燃煤鍋爐驅動蒸汽機再帶動螺旋槳,這也是為什么照片中這個時期的軍艦航行時都有高大的煙囪冒出滾滾的黑煙。但武器系統已經開始多樣化了,除了大口徑主炮外,還有速射炮、機關炮,并已經開始裝配魚雷了,但當時的魚雷性能還太差。
用鋼鐵建造軍艦,采用機器動力,用螺旋槳推進,這三大變革,使軍艦變了模樣。軍艦愈造愈大,武器的種類越來越多,軍艦也隨著戰爭的需求變種產生了潛艇、航空母艦、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掃雷艦、獵潛艇、魚雷艇、導彈艇等。其實只通過命名我們也就大體知道每種軍艦的作用了。至于未來的軍艦是什么樣子的,我想一定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不可思議,讓我們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