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油畫作為一門古老的西方藝術,自明朝起傳入我國,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逐漸與東方的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國藝術家通過對中國畫元素進行大膽借鑒,使油畫具有濃郁的東方神韻,并且帶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形成了一個具有獨立特色的藝術體系,即中國油畫。
關鍵詞:中國油畫;中國畫元素;借鑒過程;實際應用價值
油畫作為一門古老的外來藝術,經過與傳統文化漫長的碰撞以及幾代藝術家的融合、借鑒,使得具有民族特征的中國油畫成為中國藝術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中國油畫在對中國畫元素的借鑒過程中經歷了由被動轉為主動的過程,本文就中國油畫對中國畫元素借鑒過程的演變以及中國畫元素在中國油畫中的實際應用進行簡單分析。
一、中國畫元素的內涵
中國畫作為一項民族藝術,是中國文化所獨有的精神產物,擁有著許多獨特的元素。中國畫以筆墨紙硯作為創造材料,用其獨特的寫意手法來描繪出自然事物,通過繪畫表現出中國藝術家的世界觀以及人生觀。中國畫元素在創作的過程中,強調畫面意境,既注重對傳統優秀作品的借鑒學習,又主張師法自然。因此,我們可以講中國話元素主要分為語言表現手法、傳統圖式符號以及文化精神觀念三個方面。
(一)語言表現手法
中國畫講究形神兼備,強調神韻。因此在創作造型時并非是完全對景物進行描摹,在表現手法上更傾向于抽象的表現手法。在表現形式上,中國畫主要是運用線條表現立體,并且取代陰影渲染能力,展現生命的律動[1]。在選取工具上,中國畫崇尚水墨,講究韻味與留白,通過墨的濃淡、黑白來體現整體畫面的空間層次變化,注重對意境的體現。
(二)傳統圖式符號
中國畫的圖示符號包括寫意畫和工筆畫兩大類型。寫意畫采用夸張的表現手法,以精煉、豪放的筆墨描繪方式來表達出主觀情境,寫意畫的表現形式是集詩書畫印于一體,畫面通常借助于墨法的變化來表現其精神內涵[2]。例如,朱耷的《孤禽圖》、蘇軾的《枯木怪石圖》等,通過畫面的孤寂冷清以及豪放的氣勢來表達畫家的情感。而工筆畫則畫工細膩,畫風寫實,在賦色時進行層層渲染,通過作品可以看到那個年代的情景。例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以及張萱的《搗練圖》等。
(三)文化精神觀念
中國畫的核心價值觀是天人合一,注重創作者本人精神情感的抒發或者寄托,在繪畫作品中表現出來就是情景交融的狀態,中國畫通過筆墨和線條,采取以點破面的繪畫技巧,表達作者對于人生的感悟。因此,中國畫往往是輕情景再現、重視情感表現的。
二、中國油畫對中國畫元素的借鑒過程
油畫最早是在明清時期由傳教士帶入中國,為了滿足統治者的個體審美趣味以及中國民間的審美觀念,從而達到傳教的最終目的,他們對西方油畫進行了改革,借鑒了當時中國畫的筆墨紙張等材料,吸收了中國畫的傳統符號,由此奠定了中國油畫的基礎。其中法國的王致誠、意大利的利瑪竇等是當時中式油畫的代表人物。例如,利瑪竇的《野墅平林》就是從材料、題材、技法等方面借鑒中國畫進行創作的一個典型:在表達技巧方面,利瑪竇一改西方善于用焦點透視法進行油畫創作的方式,而是采用中國畫當中的散點透視法;在創作形式上,也是采用了當時中國畫慣用的絹布進行創作。
民國時期,由于“新文化運動”的熱潮,我國掀起一股向西方學習的風暴,許多有志青年趕赴國外學習先進的科學藝術,其中就有對西方油畫的探索與學習,出現了一大批對中國畫壇影響深遠的畫家,如吳冠中、劉海粟、徐悲鴻等。與明清時期被動借鑒不同的是,在學習西方油畫的過程中,徐悲鴻他們對中國畫元素的借鑒是主動的,不僅僅是從表達形式上進行簡單的借鑒,而是試圖將民族特征以及情感等借鑒到油畫的創作中,這一時期油畫對于中國畫元素的借鑒是相對成熟的,已經開始具有一定的中國油畫特征[3]。例如徐悲鴻的油畫《田橫五百士》不僅突出了主要人物的高大形象,還通過對人物心理的捕捉以及對于場景的處理,表達出了人們愛國愛民的高尚情操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藝術家對西方油畫的研究更加深刻,對中國畫元素的借鑒更加成熟,以自由融合的姿態繁榮發展,出現了一大批已經可以將中國畫元素與油畫進行自然結合的畫家,如朱乃正、白羽平、戴士和等。這些人對于中國畫元素進行了很好地融合吸收,又熟練地掌握了油畫的特點,使得中國油畫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
三、中國畫對中國油畫借鑒的實際應用
(一)對中國畫色彩的借鑒
中國畫與油畫在色彩的選擇和表達上有著明顯區別,中國畫是以水墨和青綠兩種色彩為主,根據創作者的需求,選擇主要色彩。中國畫在畫面表達上注重情感表達,以追求意境作為目的,對于色彩的運用就顯得隨心所欲,而西方油畫在構圖填色時嚴格遵循色彩的使用規則,因此油畫在中國畫色彩的借鑒上相對來說是非常自由的,關鍵在于掌握好平衡點和切入點。例如,吳冠中的名作《江南人家》,該畫作主要由黑、白、灰三色構成,在構圖過程中,通過黑白灰三色的運用以及點線面的糅合搭配,便顯出了中國畫寫意的感覺;并且在畫面處理的過程中,巧妙地將點、線、面結合,使得畫面呈現出一種構成關系,取得了一種緊湊而又富含節奏的效果[4]。
(二)對中國畫構圖的借鑒
構圖對于中國畫來說十分重要,構圖指的是創作者在創作之前對于畫面中將要出現的各種形象位置進行布局安排。從古到今,許多繪畫家對于構圖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現如今,構圖已經成為一個獨立而又完整的理論系統。例如“布局立稿,落筆時一得大勢”“故立定主意,先觀布局”等,不同的構圖理論帶給油畫創作者的啟示是不同的[5]。例如,董希文的名作《開國大典》,充分地運用了中國畫的表現手法以及民族語言,巧妙地對中國畫的散點透視進行借鑒,運用虛實、遠近的對比關系,完整地表現出開國大典這一宏偉的場面,凸顯出慶典的氛圍。
(三)對中國畫意境的借鑒
前文我們提到過,中國畫和西方油畫在核心價值觀上是完全不同的,西方油畫在創作過程中以理性思維進行主導創作,在創作造型時著重對自然事物的描摹,在表現手法上更傾向于務實的表現手法。而中國畫的核心價值觀是天人合一,在創作過程中更加注重于對意境的表達,通過畫面來表達作者對于人生的感悟。自油畫進入中國,許多繪畫家為了追求作品的意境美感,不斷地對中國畫意景創作進行借鑒,在運用絢麗多姿的色彩以及酣暢淋漓的手法表現出畫面內容的同時,又賦予了它新的內涵,例如周春芽的《假山》《山水》等。
四、結語
西方油畫自從傳入我國,一度與傳統的中國畫藝術進行碰撞,通過對中國畫元素的吸收融合,逐漸演變形成了中國油畫。中國油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必然結果,中國油畫已逐漸形成一個獨特的體系,但是依然處于一個摸索探尋的階段。我們的藝術家們在進行藝術創作時應該互相融合,在變化中進行創作,在中國油畫的創作中運用更多的中國畫元素,將民族意識深入到油畫之中,加快促進中國油畫藝術向世界舞臺進發的腳步。
參考文獻:
[1]杭斌.中國油畫對國畫元素的借鑒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
[2]王瑞,陳曉華.中國畫元素在當代油畫中的融合與借用[J].藝術研究,2015,(04):1-3.
[3]康海生.中國油畫借鑒國畫元素的嬗變過程[J].大舞臺,2014,(12):21-22.
[4][5]李川川.中國油畫對傳統書畫藝術吸收與借鑒的現實意義[D].延安大學,2013.
作者簡介:
周銳,鄭州職業技術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