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爭利
摘 要:宋代小品花鳥畫注重“形似”與“格法”,通過盈尺的畫面傳達出一種“樸素淡雅”的美學特征,在中國工筆花鳥畫史上具有極高的藝術典范。其作為這一時期皇家繪畫機構——翰林圖畫院藝術成就的最集中體現,畫院的制度及審美取向對宋代小品花鳥畫創作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關鍵詞:宋代小品花鳥畫;宋代畫院;審美取向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寧夏師范學院校級科學研究項目“宋代小品花鳥畫美學探淵”。]
宋代,在建國之初便設立了繪畫機構——翰林圖畫院,建制和功能比五代時期更加完善,規模也不斷擴大。五代時期遺留下來并分散于西蜀、南唐等地的畫家,先后被召入宋代畫院,成為畫院的中堅力量。隨后,又通過嚴格的考核制度吸收了社會上的畫家和一些民間畫工進入畫院,使畫院盛極一時,人才濟濟,名家輩出,甚至皇帝本人也參與到畫院的創作中來,對于畫院的畫風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宋代統治者推行文治,并重視文人士大夫階層在社會中的作用。一大批文化修養和藝術造詣極高的文人士大夫參與到藝術創作中來,使宋代藝術在形式上大膽創新,在格調上也更加高雅。統治者的積極引導及文人士大夫畫家的審美旨趣共同決定了宋代畫院的審美取向,并影響到繪畫藝術。宋代小品花鳥畫這一中國工筆花鳥畫的最高藝術典范就產生于畫院,體現了畫院的繪畫藝術成就。這一繪畫形式與宋代畫院的審美取向有著直接的關系。
一、畫院畫家修養的全面提升,
使宋代小品花鳥畫的文學性、抒情性更加突出
宋代畫院是由統治者支持成立的皇家繪畫機構,畫院畫家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不同于一般的工匠。他們“許服緋紫官服”,到徽宗宣政年間并許佩魚。南宋時,受到皇帝獎勵的畫院畫家還被賜以金帶。畫院畫家所享有的較高的身份地位,吸引文人士大夫、優秀的民間畫工愿意躋身到畫院中來,而成為官方認可的正統畫家。皇帝還為畫院制定了各種選拔、考試、晉升、管理制度,決定畫院的用人標準及審美取向。這種情況在宋徽宗在位期間尤為明顯。趙佶本人就是一位藝術修養極高的畫家,他雖然在政治上昏庸無能,卻在文學藝術方面顯示出過人的修養和才華,且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畫院的建設和畫院畫家的培養上。因此,他在位期間的翰林圖畫院是宋代歷史上是最為繁盛的,其本人也參與到畫院畫家的篩選及考試過程中。畫院會設置“畫題”對應征的畫家進行考核。如“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嫩綠枝頭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蝴蝶夢中家萬里”“竹鎖橋頭賣酒家”等,不僅考核畫家對于詩詞意境的理解與表現能力,體現畫院對于畫家文學修養的重視,同時也說明宋代畫院畫家對于繪畫作品的“文學性”追求。為了培養宮廷繪畫人才,畫院還設立了畫學。通過考核進入畫院的畫家還要參加畫學設立的各種科目的學習。這些學習內容不僅包括對于宮廷收藏的歷代名畫的臨摹與觀賞,還包括對于《說文》《爾雅》《方言》《釋名》等古文字學書籍的學習。學習期間要進行考試,成績優異者還可以得到畫院職位的升遷。
從畫院的各種選拔、考核及學習制度來看,不僅重視畫家對于繪畫技法的掌握能力,還要求畫家具有古文字、詩詞等方面的修養。因此,宋代畫院的畫家已不同于一般的畫工,他們雖然延續了歷代宮廷畫家、畫師、民間畫工的繪畫傳統,但不可避免地受到士夫畫的影響,使畫面融入了濃厚的“文人”氣息。宋代畫院畫家的作品以重情趣、重詩意、重境界而著稱,畫面的文學性、抒情性非常突出。這一特征在宋代小品花鳥畫中充分地體現了出來。
宋代小品花鳥畫以詩意的境界、精致小巧的構圖、寫實的表現手法體現了宋代畫院畫家重“內美”的審美追求。通過一花一葉寄托畫家的人格精神和品節修養。畫家不是以作品的尺幅取勝而達到氣勢磅礴的藝術效果,而是通過簡約空靈的構圖、深入細致的刻畫,使畫面產生出內斂含蓄之美,而達到陶冶性情的目的,體現了受士大夫畫家影響的畫院畫家的審美追求。畫面常以團扇形式出現,取花卉折枝進行局部深入的刻畫,畫面常留有大片空白,讓人產生無限遐想。在空白處與花葉呼應的地方偶爾點綴一兩只小鳥、昆蟲,使畫面意境深遠、趣味橫生。高宗朝的畫院待詔林椿,被賜予金帶,藝術造詣極高。他的傳世名作《果熟來禽圖》,取對角線構圖描繪林檎果一枝,枝上果實累累,一只自外飛來的小雀乍停枝頭小憩,尾羽翹起,收頸伸翼,似乎是剛剛停下又欲騰飛,有欲將起動之感。小鳥姿態生動,神情憨厚可愛,畫面上生氣盎然的意趣清新欲出。畫面構圖細密有致,設色清淡秀雅,精工逼真,筆法生動,動靜結合,把人的想象帶入更美的境界中去了。另外,同為高宗朝畫院待詔馬興祖的《疏荷沙鳥圖》,畫面描繪了秋日荷塘的景象,右下角畫殘荷一葉,荷葉上方一枝蓮蓬橫向出枝,被一只棲于枝上的鹡鸰壓彎,使畫面巧妙地形成對角線式的構圖。鹡鸰目視左上方的一只小蟲,產生動態上的呼應。小鳥瞬間凝神注視的神態惟妙惟肖。此圖格調典雅,用筆精致,畫風細膩,荷葉枯黃的斑點和細小的筋脈均描繪得一絲不茍。無景物處大片的留白,形成飄渺的空間,突出“實中有虛”,“無畫處皆為妙境”,顯得充實而空靈,余味無窮。
宋代畫院畫家修養的全面提升,使作品中的筆墨表現與色彩運用,變為傳達他們對于宇宙體驗和人生感悟的媒介。宋代小品花鳥畫中的一花一葉,一鳥一蟲都被擬人化,被安排在尺幅不大的畫面中,且畫面中留有大量的空白,有筆墨處描繪細膩精致,刻畫生動,無筆墨處讓人回味無窮。
二、“形似”與“格法”的審美追求,
使畫面精細逼真而又不失自然
由于理學思想的啟發,宋代畫家對事物真實性的要求超過前代。宋徽宗時期對畫院的畫家提出“形似”與“格法”的繪畫標準,使畫院產生了一大批出色的畫家。徽宗在描繪事物真實性這一方面,對畫家要求是非常嚴格的。有一次,畫院學生在描繪孔雀升墩屏障時,徽宗對所畫作品都不滿意,原因是:孔雀升墩先舉左腳,而畫家所繪都是以右腳為先。又一次,徽宗在觀賞建筑物上的裝飾壁畫時,唯獨注意到一新進畫家在某柱廊拱眼中畫的斜枝月季,原因是這株月季表現出了春季中午時分的姿態。由此可見,宋代畫院在宋徽宗的影響下,將描繪事物的真實性作為評判作品優劣的標準,不僅要注意觀察事物的外在形態,還要了解事物的生長規律和生活習性。
由于對表現物象真實性的重視,宋代畫家開始對物寫生。如趙昌、易元吉、曾云巢、傅文等都是善寫生的畫院畫家。趙昌每日清晨對花寫生,自稱“寫生趙昌”;易元吉深入山林觀察野生猿猴的形態及生活習性;曾云巢畢生為畫好草蟲不懈努力,自謂“自少時,取草蟲籠而觀之,窮晝夜不厭,又恐其神不完也,夏就草地之間觀之,于是始得其天”;傅文用“每見禽鳥飛立,必凝神祥觀,都忘他好,遂精于畫,其畫鶉鵲能分四時毛羽”。甚至有的畫家會將令人賞心悅目的花卉采摘一枝回家,把玩觀賞,并繪于團扇之上,形成宋代小品花鳥畫中常見的“折枝”構圖形式。
畫院對于畫家的寫實功底如此重視,在選拔畫家的時候自然會有明確的要求,其標準是“筆意簡全,不模仿古人而盡物之情態,形色俱若自然,意高韻古為上;模仿前人而能出古意,形色象其物宜,而設色細,運思巧為中;傳模圖繪,不失其真為下”。可見畫院對于畫家的要求是極高的,既要能通過寫實的手法自然地表現對象的形色,還要傳達出作品的意蘊;既要能模仿前人,還要有創造性。
宋代小品花鳥畫中的很多作品就典型地體現了宋代畫院的“形似”與“格法”這一審美追求。南宋畫院畫家吳炳的《出水芙蓉圖》,堪稱宋代小品花鳥畫中的寫實佳作。畫面以團扇形式構圖,用沒骨法畫了一朵盛開的紅荷。用筆纖細,線色相溶,不露墨跡,賦色柔美。墨綠色的荷葉與嬌艷的紅荷形成色彩上的對比,互為襯托,凸顯荷花的妖嬈。布局、設色端莊大氣,將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君子氣質表現的十分動人。整朵紅荷占據大部分畫面,主體非常突出,且刻畫精致細膩。紅荷的花瓣在層層渲染之后用紅色的線條精心勾勒,荷葉的脈紋雙勾填色,隱約略見紋理,將花與葉的質感描繪出來。畫家以一花而窺一池,在造型上夸大了荷花的豐姿,在視覺上讓人產生豐盈而飽滿的張力。花與葉交錯相映,渾然天成,盡顯“情韻連綿,風趣巧撥”的柔美。從這幅作品中我們可一睹宋代畫家的寫實功力,畫面的構圖、色彩及細節的深入刻畫都表現得十分完美,實在令人驚嘆!
宋代文化經濟的繁榮,及統治者積極推行文治,禮遇文人的政策,使一大批文化修養和藝術造詣極高的文人士大夫參與到藝術創作中來。畫院畫家修養的全面提升,不僅使繪畫藝術形式得到創新,作品的格調也更為高雅,在“院畫”中融入了“文人”氣息。宋代小品花鳥畫雖然形制較小,但品味卻不因此淺薄。畫面虛實相生,“無畫處皆為妙境”,為畫家心靈的自由抒發辟出更深遠的空間。一花一葉、一鳥一蟲描繪得生動逼真,似乎可窺見整個宇宙之生命。它體現了宋代畫院的畫家已不同于以往的宮廷畫家,從單純為政教服務而轉為對藝術的追求。超越了功力的欲望和塵世的躁動,以安靜、理性、平和的心態在畫面中彰顯事物內部的氣韻,將畫面中的一花一鳥作為自己情志的歸宿。
宋代小品花鳥畫如果僅僅體現畫家細致的觀察能力和精湛的寫實技巧,并不足以使我們為之動容,將其視作工筆花鳥畫的經典。更為重要的是,宋代畫院畫家修養的全面提升,使其有著更高的人生境界及對于理想美的追求。宋代小品花鳥畫其精湛的寫實技巧下承載的是宋代畫院畫家的審美理想,是心靈與自然的完美結合,是宋人情志的審美歸宿,因此,成為中國工筆花鳥畫藝術史上的典范。
參考文獻:
[1]令狐彪.宋代畫院畫家考略[J].美術研究,1982(04).
[2]張曦敏.王超.宋代小品花鳥畫的美學成因探究[J].名作欣賞,2011(08).
[3]王伯敏.中國美術通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
[4]王伯敏.中國美術通史(第四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
[5]任道斌.王伯敏.畫學集成(六朝—元)[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
[6]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作者單位:
寧夏師范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