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學術界對遼寧省博物館藏宋摹本《虢國夫人游春圖》的人物辨析觀點不一。擬從筆法角度及形式技法中辨析出畫卷的人物角色,認為畫卷首位出場人物為虢國夫人之子裴徽,而虢國夫人則是懷抱女童的慈母形象。該畫卷表現虢國夫人一家出游的情景,畫家有意拋開政治因素、環境因素,單純塑造一個世俗意趣的生活情景,反映了享樂主義背景下的盛唐貴族的社會風尚。
關鍵詞:虢國夫人游春圖;張萱;唐代繪畫;筆法;
[本文是廣東省教育廳2015年度廣東省高校教育技術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一課一畫”高職美育通識教育微課課堂應用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5071]
一、《虢國夫人游春圖》的藏品信息
盛唐人物的造像與繪畫是中國藝術史發展的一個高峰,在繪畫史中,《虢國夫人游春圖》向來為諸名家稱道??上г髟缫堰z失,目前所存最早摹本,為遼寧省博物館所藏的設色絹本,該畫畫心縱51.8厘米,橫148厘米,畫卷流傳有序,南宋時便為史彌遠、賈似道收藏,隔水處有金章宗所題“天水摹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字,意為“宋徽宗趙佶所繪畫摹寫之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畫卷描繪一行九人踏春出游的畫面,該卷構圖得當,格調高古,節奏鮮明,為北宋宣和畫院所繪作品。
畫卷表現了虢國夫人攜子出游的情景,虢國夫人為唐朝楊玉環的三姐,因唐玄宗極為寵愛楊玉環,她也因此承蒙圣恩,被唐玄宗封為虢國夫人,以“姨”稱呼,得以進得京師并享受榮華。史料記載虢國夫人生活極為豪奢,如朝圣皇上時,講究排場,出門“飾以金翠,間以珠玉,一車之費,不下數十萬貫?。”在該畫卷中,就描繪了虢國夫人率眾侍從及孩子騎馬出行之事,雖不及史料中的氣象及排場,但也姿態翩翩。虢國夫人在爾后的“安史之亂”中,潛逃至陳倉,后在竹林內親手殺死自己的女兒,然后自己自刎,未死,最后在公元756年死于獄中。虢國夫人一生經歷了大起大落,畫卷所描繪的,正是虢國夫人如日中天時所享受的宮廷般的高級待遇,描繪了愜意舒適的貴族生活。
二、《虢國夫人游春圖》中的人物辨析
《虢國夫人游春圖》一共出現了9位人物形象,描繪了天寶年間虢國夫人率眾仆騎馬踏青的情景。畫面節奏安排緊湊,僅表現人物與馬匹,無任何多余的背景點綴,繪畫主題鮮明。在中國封建禮教社會,對繪畫人物進行解析,在無特定指明的情況下,需從裝扮服飾與隨行車馬來解讀人物的社會地位。在該畫中,人物大多神情自若,一派悠閑之景。該畫于中古時期繪畫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主體人物體型并無刻意夸大,這類繪畫手法暗合了唐代生活的現實主義精神,但其主次關系,我們依然可以從其坐騎的配飾及畫面經營中得知,縱觀該畫卷,其核心人物應為畫卷第一位出場人物。該男子著圓領袍青衣,戴唐代幞頭,系腰帶,騎著一匹體型最大之馬。此馬系紅纓,馬鬃修剪為“三花馬”的形式,“三花馬”是將馬的頸部鬃毛修剪成三瓣花瓣式樣,在等級森嚴的唐朝社會,只有皇家的馬飾做三花,如昭陵六駿的馬匹均為“三花馬”。凡是騎著“三花馬”之人,身份必定不一般,且該馬體型碩大,為該畫卷馬匹中體型最大者,馬鞍裝飾華麗,緋色相映,地位高貴,有學者則認為該人物便是虢國夫人。認為唐代有“女著男裝”之風尚。如《舊唐書·輿服志》就記載:“開元初,從駕宮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絕不行用。俄又露髻馳騁,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①。”其實文獻指出的,是指唐人男女均愛效仿胡人的服飾穿戴,可以推測,唐代女著男裝的現象是存在的,是婦女社會地位提升的表現。但是,筆者認為此結論亦有推敲之處。第一,此畫為宋摹本,宋代繪畫在表現男性形象時,時常繪畫得比較文氣,畫風比較陰柔,這是當時政治制度崇文抑武的背景下形成的;因此,大量的男性人物畫被表現得比較“娘”,《虢國夫人游春圖》并非原作,作為宋代摹本肯定包含有典型的宋代筆法及畫風,因此,“女著男裝”可能為誤讀。第二,此畫作為紀實性繪畫的代表,畫家為何要將虢國夫人畫成女扮男裝?因為此做法會大大降低當時或者后代人對于虢國夫人的認知度及辨識度。因此,筆者認為,畫卷第一位出場人物,應不是虢國夫人,而是虢國夫人的兒子裴徽。古代母以子貴,虢國夫人入京受寵,兒子裴徽自然地位顯赫,爾后裴徽還娶唐肅宗李亨之女郜國公主為妻??梢?,裴徽在天寶年間受到優待。此圖描繪裴徽正處青年,未蓄須。在中國古代人物造像中,未成一家之主,一般沒有蓄須。如乾隆皇帝在個人造像中,在其當皇子的圖像中,就無蓄須,在其即位后,就開始蓄須。因此,筆者認為該人物圖描繪的正是正當青年的裴徽,臉龐白凈,雄姿英發,騎行在最前面,暗示其地位之尊貴。
而該畫卷中,另外一位懷中懷抱女童,騎三花馬的女子,便是虢國夫人。北宋郭若虛曾記載:“張萱畫虢國夫人出行圖中有三花馬”。在該畫卷中,凡騎三花馬者必定地位顯赫,若等級不夠,騎三花馬必定越級。該畫卷僅兩匹馬鬃毛是三花式樣,若前者為裴徽,且虢國夫人丈夫也英年早逝,因此推測,后者騎三花馬者必為虢國夫人。而虢國夫人懷中抱的,便是她的小女兒。圖像中虢國夫人頭發梳得高,別帶玉簪,著青衣長裙,與前者裴徽呼應,懷中懷抱女童,展現其慈母之心。隨行的其他角色,應為隨行好友或侍從。為凸顯出虢國夫人之地位,隨行中一位穿白衣的男子,與一位著紅裙的女子,均持側首狀將眼神目光朝向了虢國夫人。此法凸顯了虢國夫人的重要地位。用群眾的目光導向,渲染凸顯中心人物的重要性,這是歷代畫家在處理政治圖像時的慣用做法。虢國夫人前面騎行有兩位并排的婦女,兩人發型一致,發髻呈拋髻狀,這是長安婦女的慣用髻式。兩者馬匹胸口系紅纓,由此可以推測,這兩位婦女應為虢國夫人好友或地位較高的宮女,二人隨行在虢國夫人左右,一同出游。卷中出現的其他隨行四位人物(分別為兩男兩女),馬匹均無紅纓裝飾,男戴幞頭,著白衣,策馬前進;女的則系雙環垂髻(雙環垂髻為唐代侍婢發髻式樣),一人持鞭,一人策馬前傾??梢钥闯?,這四人地位相對低下,應該是隨行的護衛及侍婢。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此圖描繪的是虢國夫人一家結伴出游的情景,畫面中虢國夫人攜其子其女及好友侍從一起出游,該畫畫風趨于寫實,可見虢國夫人出游并無古代文獻所描述的浮華夸張、車馬恢弘,而是描繪了一組生機勃勃的踏春畫面。
三、《虢國夫人游春圖》中的唐宋筆法
《虢國夫人游春圖》作為宋摹本,其用筆及設色結合了兩代之長,在美術史上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原作作者張萱,京兆人氏,為盛唐時期宮廷畫家。擅畫宮女、兒童及風俗畫,其畫風帶有典型的盛唐氣息,雍容大氣,雖其原作已經遺失,但我們仍能夠從宋代摹本中,感受到畫家經營畫面時表達出來的盛唐節奏與生活氣息。
從人物的服飾與設色上,該畫很好地保留了唐代繪畫的特點,如服飾艷麗、尚青尚紅,尤其是畫中女子羅裙至胸,體態優雅恬靜,豐肥濃麗,顯示了貴族們的富足。此外,在馬匹的繪制中,也基本上保留了唐代馬匹的基本造型,很好地反映出當時“馬尚輕肥”之審美觀。造型豐碩、設色艷麗,可以說,摹本在物象的整體造型及設色上,很好地臨摹了原作所具有的唐代特點,展示出了一個富足、樂觀、富有生活趣味的唐代社會。但是,北宋畫家在表現中,也加入了當時北宋畫院富有文氣的纖弱畫風,尤其表現在線條的勾勒中。線條雖工整精到,卻缺乏了盛唐時期所擁有的氣度。我們可拿該畫與永泰公主墓的壁畫做比較,前者線條拘謹,一絲不茍,極具匠味;而后者線條富于變化,張弛有度,人物形象也擅于表現夸張。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張萱原作《虢國夫人游春圖》在用筆上,其力道應更勝摹本一籌。此外,摹本中馬匹雖畫工精致,連鬃毛刻畫都細致入微,但整體有形無神,雍容卻缺乏豪放。這與盛唐風格也截然相反。我們可對比起張萱同時代出土的唐三彩馬,唐馬大多身形矯健、肌肉發達,矯健好戰,尤其是馬的頭部棱角分明,充滿力量。而《虢國夫人游春圖》中,馬匹濃郁大眼,神情老實,線條優美柔弱,體態悠閑自在,安逸自得。由此可見,宋代畫家在對原作進行臨摹時,并非一味照搬臨摹,也注入了北宋當時的審美風尚。因此,我們可以說,《虢國夫人游春圖》摹本集唐宋筆意之所長,帶有明顯的創作元素。
四、《虢國夫人游春圖》中的世俗題材
一般來說,繪畫史中一旦世俗題材增多,往往象征著國家的富余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虢國夫人游春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應算作政治題材繪畫,因為畫家也沒有用夸大的手法刻意去強調某個政治人物的重要性,也無教化功能。僅從出行踏春的表達內容上看,它更多地算是一幅反映生活題材的世俗畫。
張萱是與虢國夫人同時代的人,因此,此畫可能為虢國夫人的定制畫。虢國夫人作為當時炙手可熱的新寵,或許張萱在繪畫此畫時,便意識到日后虢國夫人將會有政治上的問題,因此,張萱在繪畫技巧上盡量抖包袱,去除一些不必要的配搭,減去阿諛奉承的點綴,不描繪龐大的隨行大隊伍、不繪畫山水花卉,僅表現八馬九人,讓整幅畫的題材內容無關政治,只留風月。在極為簡約的畫面背后,為了使畫面看起來不至于單調,畫家在構圖上采用先松后緊的方法,將虢國夫人放在最后壓軸表現,這樣就從心理上暗示了虢國夫人的重要性。
作為盛唐時期的重要畫家,張萱在《虢國夫人游春圖》中,用其獨特的視角與技法,折射出了當時“鮮衣良馬”“拾翠踏青”的社會風尚。在《虢國夫人游春圖》中,傳遞出來的恬靜輕松自由的理想,或許正是盛世時享樂主義抬頭的一種表現。有趣而且諷刺的是,虢國夫人在“安史之亂”后,其家族便遭遇了滅頂之災。傳世大多數有關虢國夫人的史料全是荒淫奢靡的記錄,唯獨流傳下來的《虢國夫人游春圖》,讓我們了解到虢國夫人也是位有著慈母之心的普通婦人,她懷抱女童,緩緩騎行,享受家庭之樂,這種世俗意趣是多么地貼近生活。哪曾料想往后卻要承擔千年的罵名,背負一個國家的興衰。這是如此令人遐想,如此天壤之別的際遇。
注釋:
①鄭處誨.明皇雜錄(二卷)[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985.
②舊唐書·輿服志·四十五卷[z].北京:中華書局,1975.
參考文獻:
[1]張安治.虢國夫人游春圖[J].文物,1961,(10).
[2]陳育丞.關于虢國夫人游春圖中主體人物的商榷[J].文物.1963,(04).
[3]李若晴.淺議《虢國夫人游春圖》的主體人物[J].新美術.2005,(12).
[4]薛曄.《虢國夫人游春圖》與大唐天寶時期的幾種社會風尚[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 2004,(09).
[5]鄭紅雨.宋摹本《虢國夫人游春圖》主體人物再辨析[J].美術大觀. 2015,(04).
作者簡介:
陳沛捷,碩士,揭陽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美學美育理論、工藝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