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春潔
(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廣東 廣州 510545)
校企協同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以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為例
尹春潔
(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廣東 廣州 510545)
校企協同育人面臨機制體制不靈活、師資隊伍跟不上、校企合作不緊密等問題,在實踐中通過形成協同創新機制、建設協同創新平臺、通過試點推進協同創新能力培養、創建學徒制下“三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等,探索了校企協同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其關鍵是要落實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方法,落實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建設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平臺,從而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校企合作;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通知》(教職成司函〔2015〕2號)的文件精神,高職院校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上進行了積極探索,構建校企聯合招生、協同培養、共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機制,完善學徒培養的教學管理制度及相關標準,加大了專兼職結合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形成了政府引導、行業參與、社會支持,企業和學校雙主體協同育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近年來,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學院)積極探索和實踐“政校行企”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初步形成了以辦學、育人、就業、發展為內容的政校行企協同辦學體制,搭建了協同創新的平臺,通過啟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逐步實現“政校行企齊聯動,創新強校育英才”的宏大藍圖。
(1)在學校層面,專業設置不以市場和就業為導向,與社會需求脫節;專職教師不多,面對繁重的教學任務,很難全身心的投入企業學習調研;學校實驗條件不完備,難以滿足企業的需求。
(2)在行業層面,校企合作的行業規章較模糊,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得不到保障;職業資格鑒定不規范,校企合作的基礎不牢固;教育評估體系不完善,不利于調動校企合作的積極性。
(3)在企業層面,對高職教育的認識不足,對自身承擔的責任不明,部分企業不愿意接收學生實習,以免學生損壞大型機械設備或者發生事故,因此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念、新基點、新平臺,能有效促進高職院校辦學特色的形成?!保?]以下將從四個方面來探索校企協同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2.1 形成協同創新機制
學院為推進形成協同創新機制,校企雙方代表共同構成了“校企合作管理委員會”,學校調整了教學委員會、相應專業指導委員會的結構,以協同創新精神為指導出臺了《學院校企合作管理委員會章程》,修訂了《學院教學委員會章程》和《學院專業指導委員會章程》,加大了來自政府、行業、企業專家在各委員會中的比例,同時加大了政府、行業、企業在學院發展規劃制定、專業建設、招生計劃擬定和重大教學改革等方面的參與度和話事權,為各方協同育人提供有效合力、通暢渠道和機制保障。
2.2 建設協同創新平臺
學院在校企協同合作方面搭建了許多平臺。比如藝術設計協同育人平臺獲廣東省首批育人平臺立項;學院與四會市玉鼎記玉器珠寶有限公司一起創辦了四會玉雕學院;職業核心能力發展中心、項目教學中心等協同創新平臺也相繼成立。經過將近一年多時間的探索,這些了政校行企協同育人平臺、生成了集團化合作辦學模式,參與到學院中的企業數量顯著增加,與學院合作的企業參與度逐步提高,同時,學院也將企業中的真實工作內容作為校企合作項目引入到教學過程中,從而有效提升了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崗位能力。
2.3 通過試點推進協同創新能力培養
學院在開展玉器設計與制作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中,“采取五引入的協同機制,即引入企業實體、項目、資格證考點、生產設備、管理模式等”,[2]與企業開展豐富多樣的合作,初有成效地形成了人才共育、互惠互利、責任分擔的校企合作辦學體制。在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的指導下,引企入校,建立“校中廠、廠中?!?。2010年校企合作完成省科技廳項目“傳統工藝傳承基地建設研究”和省教育廳項目“大學生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在以上的合作基礎上校企雙方探討更有效的合作模式,進一步探索解決科研成果轉化難、合作基礎不牢固、經費投入不足等一系列問題。校企決定通過政校行企協同辦學來強調人才培養的過程和方法的重要性。2013年10月,掛牌成立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四會玉雕學院,為現代學徒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4 創建學徒制下“三元制”人才培養模式
依托四會市玉鼎記玉器珠寶有限公司,以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為培養目標,按照在校生→現代學徒→準員工→員工四個階段式人才培養思路,通過企業與學校、車間與課堂、創新與創業三維度協同,構建“三元合一”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
依據人才培養方案,學生會在學校第一、二學期完成

圖1

圖2
高職院校的協同創新為校企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理職業素質和專業基礎課程的課堂學習,掌握職業核心能力所需內容,課程內容體現專業特色,有計劃在每門課程中滲透專題項目、虛擬項目和優秀案例,使學生了解和認識未來所從事的職業,初步完成職業角色認知。
在第三、四學期,學生學習專業核心技能課程,進入“三創空間”真題真做環節,在學中做、做中學,有效提升實踐操作技能;一開始是單個環節的技能訓練,再是進行真實項目的核心與系統技能的提升訓練,循序漸進,使學生完成工作崗位對接體驗,由入門新手成長為具有創新精神的設計能手。
在第五、六學期,進入“大師工作室”,學習綜合實踐教學、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等課程,完成專業課程學習與崗位技能甚至職業活動的合理對接,實現從學生到員工的角色轉變。職業核心能力和專業核心技能培養貫徹整個教學過程,實現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
通過實施“三元制”人才培養模式,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提升,計劃建設期內完成每年畢業生總體就業率達95%以上,社會滿意率達90%以上。
明確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落實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以及建設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平臺是校企協同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
3.1 明確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我國在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促進校企合作制度化的要求,指出把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作為2012年工作要點之一。2012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決定》中提到改革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中明確提出,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完善支持政策,推進校企一體化育人。同年,《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教職成〔2014〕9號)就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提出具體意見?,F代學徒制不僅從體制機制上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改革,而且將人文素養、職業素養養成貫穿于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過程。[3]明確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是校企協同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的關鍵之一。
3.2 落實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
高職院校實施現代學徒制、校企雙主體育人,是培養高技能人才最有效的途徑。實施現代學徒制、校企雙主體育人,“高職院校要充分營造開放式的辦學環境,積極吸納企業參與,促進高技能人才的協同培養”。[4]根據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質量要求,學校可以調整培養方案和教學實施,使每一個具體的教學環節都能體現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企業要參加到教學活動過程中,表明自己的用人意圖,實現人才培養與用人需求的無縫銜接;學生作為被培養者,要明確自身的定位,在學校要努力學習理論知識,接受教師的課堂輔導,在企業要接受師傅的現場指導,最大限度地接觸實際,了解未來崗位,理解企業文化。大學生缺乏經驗,其實習或實踐難免陷于跟風和盲從,因而,必須加強對大學生實踐的引導與監督,提高實踐的專業性、學術性和探索性。[5]因此,學院和企業都要承擔相應的培養責任。
3.3 建設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平臺
(1)建立嶺南傳統工藝傳承中心。嶺南傳統工藝美術歷史悠久,藝術精湛,品種繁多,共有30多種門類。其佼佼者首推馳名海內外的“三雕一彩一繡”,即牙雕(包括骨雕)、玉雕、木雕和廣彩、廣繡,2007年被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名錄。為了傳承嶺南傳統工藝,與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合作,將傳統工藝引入學校,建立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使之成為傳承嶺南傳統工藝美術的基地及人才培養基地。計劃成立的大師工作室包括:玉雕大師工作室、木雕大師工作室、剪紙大師工作室、廣彩大師工作室、粵繡大師工作室。
(2)開設“三創空間”。①開設“創意沙龍空間”。營造創意氛圍,激發教師與學生創新意識,完成創意活動。每個專業根據學生興趣組團,進駐“創意沙龍空間”,作為“頭腦風暴”式交流平臺,在行業專家與學院教師指導下,成為學生創意思維訓練的重要交流平臺。建設期內在這個沙龍平臺上催生不少于40個國際、國內各類專業比賽獎項。②開設“創業教育空間”。進行創業教育、優秀畢業生創業經歷、成果分享,培養學生創業意識,做好就業創業準備。③開設“項目開發與創新空間”。完成來自與企業的真實項目的創意設計,達到企業的需求,實現創意成果商品化或產業化;自我開發設計項目,最終創出自我品牌,提升學校的影響力,建設期內完成項目200項。開設“孵化參賽作品空間”,為國家級(國際)、省級設計大賽預選優秀作品,為提升學生的創意能力搭建更高的平臺。
在廣大高?!皠撔聫娦!惫こ虒嵤┑年P鍵時期,通過開展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明確了學校、企業的角色定位,落實了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具體環節,推動了現行辦學體制機制的改革?!巴ㄟ^構建利益分配機制,探索建立校企合作長效運行機制,有利于激發雙方合作創新的積極性,從而深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6]提高人才培養實效。通過搭建“藝術設計協同育人平臺”,創建協同育人環境,實現政校行企聯合培養有特色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高職教育的公益性、跨界性和主體多元性,要求高職教育必須走政府、學校、企業聯動協作的發展之路。[7]學院通過探索協同創新教學團隊的培育和管理模式,可以找出制約學院內涵發展的實際問題,凝聚政府、學校、行業和企業各方的力量,重點突破阻礙四方合作的難點,逐漸提升學院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的創新能力。
[1]盧俊松.論高職院校協同創新下校企深度融合[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3,(9):55-59.
[2]尹春潔.藝術設計協同育人平臺的建設與實踐[J].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5,(2):23-26.
[3]王振洪,成軍.現代學徒制:高技能人才培養新范式[J].中國高教研究,2012,(8):93-96.
[4]金根中.高職院校校企雙主體育人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8):99-101.
[5]楊路.校企協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實踐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1):62-65.
[6]汪建云,王其紅.高職教育政校企協同合作的困境與突破[J].中國高教研究,2014,(1):97.
F293.33
A
1006-6012(2016)10-0198-03
尹春潔(1969-),女,河南鄢陵人,美術教授,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科研處處長,碩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職業教育。
廣東省教育體制綜合改革專項資金項目“藝術設計協同創新平臺建設和體制機制探索”、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專項重點課題“高校管理現代化背景下的學徒制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研究”(2015ZX08)、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藝術設計協同創新科研團隊”資助基金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