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煒
“我們應該相信這些民間企業與企業家的能力。他們肯定有能力解決
很多問題,或者克服很多困難,推動整個國家的創新。”
波蘭副總理兼科學與高等教育部部長雅羅斯瓦夫·戈文在中國為期5天的訪問目的十分清晰:他會見了中國主管科技的副總理劉延東,與科技部部長和教育部部長座談,會晤了中國多所大學校長,在走訪成都的時候,還不忘與四川大學校長談辦學合作。他努力促成的中波兩國科技與教育領域的合作,其實正是他在波蘭國內大力推進的一項改革的向外延伸。
波蘭在經歷了巨大的社會變革之后,經濟曾一度下滑。從1992年起,波蘭經濟止跌回升,并逐步成為中東歐地區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加入歐盟后,經濟更是突飛猛進。
世界銀行和國際金融公司聯合發布的《2013年營商環境年度報告》曾指出,波蘭是自2005年以來致力于營商環境改善速度最快的歐盟經濟體。然而,戈文卻表示,目前,波蘭正面臨著進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機。為了避免這一局面的發生,波蘭需要增強自身尤其是私人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為了給創新提供土壤,在戈文的主導下,波蘭正進行著一場頗有雄心的科研與高等教育體制改革。
這無疑對中國在這些領域的改革具有啟發意義。近日,《中國新聞周刊》就波蘭科教改革及中波合作等問題專訪了這位副總理。
“私人企業也就是民辦企業的創新能力,要比國有企業好一些”
中國新聞周刊:作為人均GDP遠高于中國的國家,波蘭為什么對于科技創新仍然有這么強烈的興趣,同時又對傳統經濟模式表現出很強烈的危機感?
雅羅斯瓦夫·戈文:波蘭的發展戰略跟中國幾乎是一樣的。我們追求的是一種依靠技術創新的可持續發展。最近10年,波蘭是全歐洲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我們的經濟增長率雖然沒有中國高,但每年平均增速達到3%~4%的水平,這在歐洲已經是一個很好的成績,而第二名可能只有我們增長率的一半。
然而,我們仍意識到,眼下這種經濟發展模式已經無法保證我們將來的繼續發展。在傳統發展模式中,比較低的勞動成本——也就是說比較低的收入——是最重要的競爭力基礎。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種低勞動成本優勢正在消失,因而這種增長模式已經無法再持續。
我們現在希望,不僅能夠保持一個比較高的經濟發展速度,同時我們普通的老百姓也都能享受到波蘭經濟發展的成果。如果要達到這個目標,也就是說,要增加老百姓的財富,那唯一的辦法就是依靠創新來發展。
中國新聞周刊: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社會轉型,目前波蘭的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在經濟中所占的比例如何?這兩種不同形式的經濟對科技的發展都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
雅羅斯瓦夫·戈文:目前,波蘭的絕大多數企業都是私有企業,我們認為,這是有利于經濟發展的一種狀態。但是,同時我也認為,自由市場和計劃經濟之間并不存在矛盾。因為政府的主要任務就是給經濟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我們的政府也希望引導私人企業,去發展一些很有潛力的產業。
那么,我們想鼓勵企業投資一些比較有前途或者發展潛力的項目,鼓勵的方式主要依靠稅收政策,比如說免稅優惠,或者政府補貼。舉個例子,新能源汽車,這是中國政府非常重視的一個產業,我們也認為這是一個很有前途的產業。要發展這個產業,必須要靠科學研究。因此,我們新一屆政府組成的時候就決定,把科技與高等教育部部長提高到副總理的位置。所以,我作為政府副總理,主管的是科技發展與高等教育,而另一位副總理則專門負責經濟發展,我們之間保持著密切合作,以協調我們的政策。
中國新聞周刊:你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波蘭經濟是一種“模仿經濟”。我們想知道你為什么這樣說?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雅羅斯瓦夫·戈文:按照歐洲許多經濟學家的評價,歐洲的經濟已經進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它主要的表現有4種:第一就是該國的經濟增長率在2%左右,就是比較低;第二是這個國家所生產的產品不再有創新性;第三是工資收入滯漲;第四是就業低迷,就是沒有新的工作崗位。
按照這一觀點,雖然波蘭的經濟增長率比其他歐洲國家要高很多,但我們認為,波蘭將來也會進入這樣一個中等收入陷阱。波蘭現在缺乏有較強創新能力的企業,很多企業是依靠從國外進口的技術,而不是自主開發的技術。另外,我們現在發展比較好和比較快的產業是農業和家具制造。這兩種產業本身的技術創新含量不是很高,因此,它的利潤也很低。我們希望,波蘭的企業家將來不是模仿別的國家開發的產品,而是會自己開發新的產品。
我們認為,中國在這方面是一個值得參考的經濟體,因為中國過去長期也是依靠科技含量較低的工業和制造業來發展,但是最近,中國正在變成一個在科技創新方面非常強的國家。
中國新聞周刊:實際上,中國目前也有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危機感。對于中國該如何避免這一情況,你有什么樣的建議或者看法?
雅羅斯瓦夫·戈文: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擁有古老文明的國家,我隨意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可能并不合適。但是,如果我們要比較波蘭和中國,或者參考波蘭的一些經驗的話,那么,我們認為,私人企業也就是民辦企業的創新能力,要比國有企業好一些。如果我敢于向中國提出一些建議的話,那就是我們應該相信這些民間企業與企業家的能力。他們肯定有能力解決很多問題,或者克服很多困難,推動整個國家的創新。
中國新聞周刊:據報道,波蘭的科研經費投入占本國GDP的比例不到1%,未來政府是不是有加大投入的計劃?
雅羅斯瓦夫·戈文:我剛剛會見了中國科技部部長萬鋼先生,就這個問題進行過討論。當時我就恭喜他——中國的科技投入已經達到了你們GDP的2%。波蘭如果要達到我們的目標,即建立一個創新型的經濟體,那當然需要很快地提高我們在科技方面的投入。
但是,我所說的這個投入的提高,不僅僅涉及我們財政經費的安排或者分配。我提出一個創新法的法案,上個星期剛剛由波蘭國會通過。依靠這部新的法律,我們將鼓勵企業提高這方面的支出。萬鋼部長也告訴我,在中國,科技方面的投入大概有70%多也是來自企業,并不是政府的財政支出。在波蘭,這個比例目前達到了50%左右。
我們這個新的創新法,同樣是鼓勵企業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研發、科研的活動中去。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提高科技投入在GDP的比率,同時也要提高企業科技投入的比率,看看能否達到中國的70%多這一水平。當然,企業家如果出錢投資,就必須能收回;如果投資沒有收回,他的公司就要破產,雇員就會失業。因此,新的創新法通過制定一些政策與優惠措施,希望使企業的研發投資變得合算。
“一個很重要的改革理念,
就是加強科學技術領域與經濟領域
的結合與合作”
中國新聞周刊:目前,你正在波蘭大力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我們想知道這一改革的重點是什么?
雅羅斯瓦夫·戈文:我們改革的第一個理念是減少官僚主義,提高自由度。此外,說到高等學校,他們目前培養的大學生數量已經太多了。目前,在每年的高中畢業生之中,大概有50%的人能夠上大學。這在理論上看起來是一件好事,但問題在于,就在大量增加大學生數量的同時,大學的教育水平降低了。
中國新聞周刊:這類似于中國大學擴招以后出現的狀況。
雅羅斯瓦夫·戈文:因此,我們想在波蘭的傳統大學之外,成立一種新的大學,即所謂的研究型大學。這些研究型大學培養大學生的規模會相對較小,但它會更集中于科學研究。因為只有這樣,我們的科研才能達到世界一流水平;而沒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學研究,我們就無法建成一個創新型的經濟。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改革理念,就是加強科學技術領域與經濟領域的結合與合作。波蘭的一些基礎科學學科,如物理、化學、數學、天文的水平特別高,而應用科學的發展長期以來沒有基礎科學好,但應用科學跟經濟有直接關系,它能直接把研究成果轉化成產品或者服務。我們改革的措施之一,就是改變政府分配大學經費的方式。比如,一所大學如果搞應用型的研究,就將得到更多的資金。
同時,也會在科學領域開通一個新型的職業模式。通常而言,一名研究生畢業留校后,一般循著博士-副教授-教授這樣的職業上升軌道,這是一種傳統的模式。我們想開創一個新的模式,比如說,在企業里搞研發的人員如果研發出新的產品,他們可以用這種應用型的研究成果來申請博士或者教授資格。我們準備明年就立法,開通這樣一個新的模式,如果成功的話,波蘭將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這樣模式的國家。
中國新聞周刊:你剛才提到,波蘭要創辦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其實這件事情中國目前也在做。中國的主要辦法之一是大量引進海外人才。我想知道波蘭做這件事的辦法,是依賴本土人才還是依賴引進人才呢?
雅羅斯瓦夫·戈文:我們在這方面也會參考中國的經驗。我知道,中國有很多優秀學者都在海外的一些大學搞研究,但是目前,中國政府正積極地吸引這些海外人才回到中國。波蘭在2004年進入歐盟之后,也有許多優秀的年輕科學家到全歐盟各國的大學學習、工作。現在,我們希望他們回到波蘭。此外,我們認為,吸引外籍的優秀專家也非常重要。我也希望將來有中國的教授、專家到波蘭工作,同時能夠派遣波蘭的優秀學者到中國工作。我與劉延東副總理、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以及科技部部長萬鋼會談的時候,也提到了這個問題。波中雙方都比較贊成這種做法,即加強兩國教授與學者的交流、交換。
“2018年中國打算發射一顆衛星去
探索月球背面,屆時,這顆衛星上
會有波蘭科學家研發的一些設備”
中國新聞周刊:中波兩國在科技與教育領域有哪些重點合作領域?下一步有沒有一些具體的合作計劃?
雅羅斯瓦夫·戈文:波蘭和中國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和交流有一個傳統的方式,就是交換大學生。目前在波蘭的中國留學生約有1000多名,波蘭在華的留學生大概也是1000多人。首先,我們希望能夠提高兩國交換大學生的規模。但是我認為我們應該把這個合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就是開始進行教授、專家的交換工作。
波中過去是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今年6月習主席對波蘭進行國事訪問的時候,兩國元首把雙邊關系提高到了全面戰略合作伙伴的水平。這種合作水平就包括科技和高等教育。我這次訪華的目的之一,就是與中方商談一些具體的科技合作項目。
在我訪華期間,波蘭和中國簽署了一個關于太空研究的合作協議。我們知道,中國在空間技術領域是一個世界大國,而波蘭科學家在這個領域也有很好的工作。2018年中國打算發射一顆衛星去探索月球背面,屆時,這顆衛星上會有波蘭科學家研發的一些設備。
幾乎什么東西都是中國比波蘭多,但是當我乘飛機飛到中國領空的時候,發現有一樣東西中國可能比波蘭要少,那就是森林。波蘭是全歐洲森林最多的國家,而中國政府也非常重視森林保護,一直以來都在有計劃地在一些地方重新種植樹木。在這個領域,波蘭有很豐富的經驗,我們的科學家將會支持中方的這一工作。
此外,我跟萬鋼部長會談的時候,提出了極地研究領域的合作意向。類似這樣潛在的合作領域還有很多。
中國新聞周刊:中波兩國留學生的規模在現在1000多名的基礎上,未來預計會增長到什么規模?
雅羅斯瓦夫·戈文:中國的人口比波蘭要多40倍,所以如果波蘭在中國有1000名留學生,中國就應該派4萬名留學生去波蘭——當然,我這是在開玩笑。我們沒有什么具體的目標、數字,但將采取一些具體措施來促進兩國學生的交流。比如我們有一個獎學金,專門提供給在華的波蘭留學生,這個名額我們會增加。針對中國來波蘭的留學生,我們打算讓他們在波蘭學習的同時,有機會去波蘭的一些優秀企業實習。
此外,我們也會鼓勵中國學生來波蘭學習醫學。波蘭的臨床醫學教育水平很高,歐洲各地都有波蘭培養出來的醫生。目前,有幾千名外國留學生在波蘭學醫,大多是來自美國和西歐國家,但幾乎基本上沒有中國的。劉延東副總理告訴我,中國現在大概缺少100萬名醫生,我們培養不了100萬名醫生(笑),但我們可以幫助中國彌補這一缺口。
中國新聞周刊:你在這次訪問期間會見了中國7所大學的校長,在與大學的合作方面,中波兩國是不是有一些新的動作?
雅羅斯瓦夫·戈文:我這次與好幾位校長都進行了會談,不僅是北京的一些大學的校長,還有鄭州大學、河北師范大學、四川大學等。但是校際合作不能依靠部長的工作,最終需要依靠學校的師生來進行。今年,我們在華沙舉辦了一個波中大學校長論壇。我希望明年有機會再來中國,在中國舉辦下一屆波中大學校長論壇。估計到明年,你會看到我們在校際合作方面的具體行動。
此外,我們今年在高等教育合作領域有一個歷史性的突破。習主席訪問波蘭期間,我與中國教育部副部長郝平簽署了一項雙方互相認可學歷的協議。它將是我們進一步合作的基礎。
中國新聞周刊:你在波蘭國內正大力推行科教改革。那么,你這次來中國達成的許多協議,包括今后中波在科教領域即將展開的合作,是否也是你在波蘭國內所推動的改革的一部分?
雅羅斯瓦夫·戈文:當然是這樣。提高開放度、增進國際交流是改革的一部分。因為我認為,只有超越國境的科學體制才能發展,各國的科學家都有自己的角度和自己的特色。通過國際交流,我們才會互相豐富并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