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轉眼,連阿童木都“男人四十”了——70后最小的37,最老的46了
本刊學術召集人,趨勢觀察家,著有《少數派》《在大時代,過小日子》
奇怪,傳媒上沒有多少有關70后的報道,至少沒有諸如80后“未老先衰”、90后“非主流”、00后“熊孩子”那么多。事實上,70后是中國各世代中人數最多的,在2.4億左右,多出80后至少二三千萬。但的確,70后是難于貼標簽的一代人。
60后以降,70后只能作過渡一代,雖然75后接近80后,但總體上他們與60后在興趣偏好上大致相同,只是喜愛的歌手從崔健變成許巍或汪峰罷了。
70后出生在文革末年或開放萌芽期,思維源代碼無不帶上舊時代的烙印。70后老人周鴻祎要用“毛澤東思想”做互聯網。《毛澤東選集》第一卷開篇第一句話:“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周換一種說法,對于做互聯網產品的人來說,“誰是我們的用戶,誰是我們的競爭對手,這個問題是從事互聯網的首要問題。”
2001年李天時在中青報上發文《千萬不要和70后的交朋友》,說他們不斷地制造一些新名詞,比如“酷”,比如“炫”,就像他們中的前衛人物,往往有鼻環,有彩色頭發……拜托,你們屬于一撥的好嗎?每代上了點年紀的都看不慣小弟小妹們的反潮流。
70后又是尷尬的世代。雖然他們是最后一批唱著“我愛北京天安門”“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學習雷鋒好榜樣”等歌曲長大的人,也是最早一批欣賞鐵臂阿童木、米老鼠、唐老鴨的人。但轉眼,連阿童木都“男人四十”了——70后最小的37,最老的46了。
這是一種實實在在的中年危機:第一次嚴肅面對生命有限的事實,第一次感覺青春已逝,翻過四十歲這座山人生是另一番風景。聯合國對“青年”定義的臨界點是45歲。70后正在抓緊青春的尾巴。第一次在朋友圈里出現重癥患者,第一次感覺體力不支,第一次被人稱作大叔或大姐。第一次決定跳最后一次槽,想著開始自己的第二人生,用“生活始于40歲”來鼓勵或欺騙自己,就像《美國美人》里的獨白,“把每天當作全新的開始……”
70后正好處于中國各世代的中間值,承上啟下。承上啟下者通常沒了自己的特點,因為各方的要素都兼具一些。套用企業界的一句話,成功的企業大多是乏味的,默默耕耘的70后也到了中規中矩的時期,但他們中間還是涌現了陳天橋、丁磊、馬化騰、周鴻祎等這撥網絡大佬。
70后的時代命題是如何管理好85后90后,如何不被后浪拍死在沙灘上,對部分70后而言,如何趕緊生個二胎。
70后是當前社會的中堅。他們默默工作,支撐一方。在單位是部門領導,在家庭是主心骨。
70后不像50后、60后那樣,只是給孩子吃穿,對他思想不聞不問,70后要與孩子做朋友。
但職場上,70后的難題是90后下屬。他們管理80后時還將就,但遭遇90后時就難以溝通了。一位70后的華為主管跟我說,以前本公司加班是文化,到90后這個文化行不通了,“加班?你事先有跟我商量嗎?人家有安排的。”
當然,90后也有很拼的時候,前提是他們對這件事情極其有興趣。
社會學上,世代通常按西方所謂“社會事件劃分法”,童年經歷對一代人的個性形成最為重要,而青少年時代遇到的社會大事件會留下最終生難忘的印象。每代人成長期遭遇的社會事件,不僅塑造著一代人的性格,也造就共有價值觀和偶像,而這些共同特征就成為專家們劃分“世代”的依據和標準。
按事件劃分,中國社會其實只有三個世代:老三屆(新中國、文革、上山下鄉),八十年代新一輩(改革開放、高考),新生代或“我世代”,即80后、90后(全球化、互聯網)。
可如今所謂代溝,還沒我朋友圈里互撕的沖突大,一言不和就退群。移動互聯網正重新劃分著族群。未來不論你是幾幾后,問你是哪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