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珍 韓潔
摘 要:衡水是農業大市,擁有蔬菜、果樹、養殖等產業特色,衡水科技工程學校已成為衡水開展農業科技服務的重要力量。學校以建立科技下鄉服務三農長效機制,探索校、村(企)合作新模式,打造過硬的、農味十足的師資團隊作為主要目標。通過調研篩選,確定服務合作對象,簽訂協議,做好系部分工,建立穩定的科技下鄉服務隊伍,制訂計劃,產教結合,開展服務工作,定期做好檢查評估,形成完整的工作過程。最終實現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民素質提高,師資隊伍專業技術水平提升,專業建設更接地氣。本文對科技下鄉服務三農工作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服務三農 科技下鄉 師資隊伍建設
一、實施背景
1.農業在衡水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三農工作呼喚高效的科技服務
衡水是農業大市,擁有耕地870萬畝,農村人口占78.8%。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衡水的產業特色逐步形成。如深州蜜桃、蛋雞,武強奶牛,饒陽蔬菜,棗強毛皮動物,鄧莊產業園區打造的“可游、可居、可吃、可買、可參與”的田園景觀等。
生產對象的品種改良與更新,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等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建立,產業化經營模式的推廣以及新形勢下的農村管理與建設等,都需要全新的理念、寬闊的思路以及高科技含量的技術支持。目前由于衡水市青壯年農民紛紛涌入城市,老人、婦女成為了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勞動力,他們在體能、技術、知識等各方面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
2.衡水科技工程學校在開展農業科技服務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衡水科技工程學校是衡水唯一保留涉農專業的市級院校,涉農專業有60多年的發展歷史,多年來在三下鄉、加強基層建設年扶貧包村、陽光工程、村支書培訓等活動中表現積極活躍。各縣區農牧局、扶貧辦等部門也經常主動聯系學校協助他們開展工作。衡水的三農服務工作需要學校的支持。
3.涉農專業的發展壯大和示范校建設為下鄉服務提供了工作契機
2009年,筆者學校涉農專業招生人數激增,師資隊伍建設迫在眉睫。過去近10年的專業萎縮,造成很多涉農專業教師轉行,動手技能日漸生疏,“農味”漸無,所以必須要到農村生產一線重新練就過硬的實操本領。
2010年筆者學校申報國家示范校項目時,就開始醞釀提升涉農專業師資隊伍業務素質的工作思路。學生的實驗實習只靠校內條件也是遠遠不夠的,同樣需要農村、企業等能近距離接觸生產對象的廣闊空間。
2012年筆者學校獲批國家示范校項目建設學校,培養實踐技能過硬的師資隊伍、密切與企業行業的合作關系、尋找產教結合的新方式等都成了示范校重要的建設內容。有了明確的建設目標和切實的經費保障,筆者學校正式啟動了科技下鄉服務三農工作。
二、主要目標
1.讓科技服務三農真正在衡水落地生根
把知識、技能、理念送到農村田間地頭,送到種養生產一線,送到農民身邊;讓服務貫穿到全年,持續三年五年甚至更長時間,建立科技下鄉服務三農長效機制。
2.建立校、村(企)合作新模式
選農業發展特色鮮明的村鎮或農業企業進行合作,學校提供科技服務,對方作為學校的實訓基地,不僅為筆者學校學生提供實訓場所,更為教師提供新技術研發推廣、實驗條件。而且,雙方共同研發新產品或新經營模式,可以實現增收共贏。
3.打造過硬的、農味十足的師資團隊
要努力解決筆者學校涉農專業教師知識結構陳舊,操作技能退化這一共性問題,讓教師回歸到農村生產一線,專業技能更接地氣兒。
三、工作過程
1.廣泛調研,反復篩選
結合原有的實訓基地,以及三下鄉、扶貧包村、送教下鄉常去的地方,經過廣泛調研,反復論證,仔細篩選出8個有代表性、產業特色鮮明、急需服務、技術研發推廣空間充裕的村鎮(或企業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作為學校的服務合作對象(以下簡稱服務點)。
2.充分協商,簽訂協議
學校與確定的8家服務點負責人充分探討了我們的服務內容、時間、方式及人員保障。服務點對我們的技術研發推廣、專業實驗、學生實習實訓提供支持條件。雙方如何共同增收共贏等內容。達成一致意見后與各服務點分別簽訂了3~5年的長期服務合作協議。
3.結合特色,系部分工
根據服務點的不同產業特色,按照專業系部進行分工負責。棗強縣王均鄉、饒陽綠科蔬菜生產技術推廣服務公司、阜城縣井莊村、武強縣孫莊鄉四個服務點分工給了學校農學系。衡水任山肉牛場、景縣降河流鄉、深州市唐奉鎮、饒陽縣五公鎮四個服務點分工給了牧醫系。
4.組建隊伍,扎根農村
建立穩定的科技下鄉服務隊伍。選擇熱愛專業、業務突出、精力充沛、吃苦耐勞的32名教師組成了8個下鄉服務小組,每周至少1次到對應服務點工作(按照農時農事調整下鄉服務時間)。
5.貼合實際,制訂計劃
8個小組認真分析各自服務點的生產經營特色、需要幫助解決的實際問題和困難等具體需求,結合每個組員在教學課程、專業技能方面需要完善、更新、提升的內容,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科技下鄉服務三農詳細工作計劃。
6.產教結合,服務三農
按照計劃開展科技服務工作。
第一,對農業生產進行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特殊天氣管理、畜禽的幼仔護理、疫病診治預防等技術指導。2012年5月,阜城縣井莊村服務小組在李玉珍教師的帶領下,幫該村大棚西甜瓜種植戶有效控制了一次突發性的大面積病害蔓延,還解決了幾十個大棚瘋秧不結瓜的難題,僅此兩項服務就為農民減少損失210萬元。她們被村民親切稱為“信得過的技術員”。
第二,積極參與村莊建設與管理,改善村容村貌。在深州市西周堡村,曹九生等教師積極向上級申請資金,幫助村里綠化街道1000米,建起了運動休閑廣場、衛生室、圖書室。學校還捐獻課桌50張、凳子100個,建起了培訓教室。
第三,對農民進行生產技能和文化素質培訓,幫助農戶、企業等創新改進管理和經營模式。梁玉俊教師,是饒陽綠科蔬菜服務小組的組長,他帶領著另外3名教師,手把手指導企業職工進行蔬菜病蟲害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農業生態防治、在標準允許的范圍內如何選擇使用農藥和化肥等16項技能,幫助企業通過了黃瓜、番茄、辣椒等五項綠色蔬菜質量認證。
第四,下鄉服務小組在服務點開展新技術研發推廣,根據生產實踐需要編寫實用性校本教材。例如,白坤燕教師在武強農業示范區對傳統的食用菌制種方式進行改良,反復試驗后,她用筷子做菌種的方法長出了蘑菇,而且出菇早,出菇量大,進而在二十多個大棚進行了此項技術的推廣應用。靳建虎教師帶領服務小組,指導衡水任山肉牛場,通過精確計算,科學配比,多次調整,將其單一飼料改變為配合飼料,實現每天每頭育肥肉牛凈增利潤3元,年增利潤110萬元。在下鄉服務的過程中,教師們積累了很多寶貴的實踐經驗,結合生產實踐和課堂教學,編寫了《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畜禽繁殖與改良》等實用性校本教材。
第五,充分利用服務點的實訓條件,增加學生實踐鍛煉的機會。所有的服務點都為筆者學校涉農專業學生實習實訓提供了空間,除了完成實訓課教學任務外,教師還經常帶著學生一起下鄉服務,增強了對學生動手技能的培養。
7.檢查評估,信息反饋
系主任牽頭,每兩個月召開一次科技下鄉服務小組碰頭會,聽取組員匯報,小組間交流,協商解決當下問題,探討課程體系中需改進完善之處。每季度系主任到服務點檢查一次,了解小組服務工作情況,了解服務點對小組成員的評價與期望。每學期末對各下鄉小組在服務點做出的貢獻進行評價。
四、條件保障
1.組織保障
學校成立了綜合服務中心,為科技下鄉服務三農工作專門建立了分別以農學、牧醫系主任為組長的兩個專業工作小組。兩個小組又各自建立了以不同服務點命名的具體工作小組。
2.制度保障
學校制定了《教師下企業頂崗鍛煉管理辦法》《教師科技下鄉服務三農管理辦法》《“科技下鄉服務三農”教師補貼發放辦法》《科技下鄉服務三農工作的檢查評估辦法》等,有力保障了下鄉服務工作的有效開展。
3.設施保障
購置了科技下鄉服務專用車10輛、筆記本電腦和便攜式投影儀45套以及獸用綜合電療儀、土壤養分速測儀、水分速測儀等便攜式儀器。
4.資金保障
每年撥付專項資金用于開展科技下鄉服務三農工作,主要用于設施購置、車輛的保養與運行、教師課時補貼、餐費補貼、差旅費、材料印制等。服務點則承擔下鄉教師的住宿安排、教師不便攜帶的實驗材料及場地準備等以及相關費用。
五、工作成果、成效與推廣
1.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2013年在棗強縣大王均村,劉書曉等教師指導部分果農進行紅富士蘋果的套袋帖字技術,實現每畝增收5000元以上。
畜牧獸醫專業教師封福鍔、靳章群等借助開設畜牧獸醫服務中心及獸醫院的便利條件,指導景縣降河流鄉、深州市唐奉鎮養殖戶免疫雞、豬50萬只次,臨床治療各種畜禽疾病10萬頭只,為農民節約成本或挽回經濟損失600萬元,同時獸醫服務中心和獸醫院也實現增收6.7萬元。
2.農民素質明顯提升
在深州市唐奉鎮柴屯村,下鄉服務小組于2012年11月對村民進行了計算機操作培訓,年底該村農民增置了計算機53臺,他們學會了運用網絡查閱信息,學會了網上購物。還有7家農戶在小組指導下開起了網店出售自家產品。
除了農業生產技術培訓之外,服務小組為武強皇甫村聯系了家政服務勞務輸出業務,并對該村婦女進行了職業道德、儀容儀表、語言溝通技巧等基本素質培訓,使其文明意識有了顯著提升,表現在婆媳關系、鄰里關系的改善,爆粗口的少了,幫助人的多了。
3.參與農村建設與管理工作頗有成效
在武強樊堤村,李東惠教師參與了該村的村莊規劃,指出了后街忽略排水等不夠合理之處,促進了該村規劃建設的順利開展。
為解決饒陽南馬村賭博、上訪等不良風氣泛濫的難題,賈梅英和丁涵兩位教師,協助村委會制定了一份文明村風建設方案,建立了免費開放的農家書屋,文明棋牌室舉辦了棋牌大賽,舉辦法制講座,開展學跳廣場舞等活動,端正了村民的價值觀,村風明顯好轉。
4.師資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植根沃野的意識不斷增強
在科技下鄉服務三農的過程中,我們的教學團隊不僅僅是服務的提供者,同時也是服務成果的分享者。兩年來涉農專業新產生了2名專業帶頭人、1名名師和6名骨干教師;常煥英等5名教師參加說課比賽、技能比賽、撰寫論文等頻頻獲獎;編寫了涉農專業實用教材20本.其中李玉珍等教師參編的《設施蔬菜生產技術》《農產品營銷》獲國家首批創新示范教材,靳建虎、董春花教師參編了國家示范校共建共享配套教材《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
下鄉服務教師感觸最深的,是在農村沃野,在最樸素的農民中間,在最直接的生產對象面前,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一個技術難題的解決,一聲農民真誠的感謝,帶給我的滿足感遠遠勝過了教室里的掌聲”,焦元剛教師這樣說。
5.校、村(企)合作不斷深化,專業建設更接地氣
服務點提供的技術研發和實驗條件,筆者學校提供的三農全方位服務內容,合作雙方共同贏利的思路和做法等等,都突破了原來學校與企業(實訓基地)之間形成的“提供人力資源+提供實訓場所”的簡單合作方式,也突破了簡單的為村鎮(企業)提供技術指導的服務方式,這是校村(企)合作模式的創新和合作內容的深化。對我們的專業建設來說,科技下鄉服務活動中積累的經驗,使得我們的課程改革更接地氣兒。
6.圓滿完成示范校建設任務
科技下鄉服務三農工作的扎實開展,促使筆者學校示范校建設項目中的兩個重點建設專業——果蔬花卉生產技術、畜牧獸醫逐步實現了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具體建設目標。
六、體會與思考
1.創新點
首先,服務實現了雙向化、合同化、制度化、長期化。建立了下鄉服務長效機制,創立了校、村合作新模式。下鄉服務范圍由單一的農業技術服務擴展到新農村建設、農民素質提升。
其次,師資隊伍建設突出技能回爐再提升,為其他專業教師下企業鍛煉起到了引領作用。
再次,激活了辦學機制。學校與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包括種植養殖農戶、家庭農場、農業經濟合作社等),與涉農企業、村鎮、農牧局等行政管理部門廣泛聯系積極互動,促進了衡水農業經濟的發展,更促進了學校的快速發展。
2.經驗可操作性強,具有廣泛的推廣意義
衡水全市共有118個鄉鎮4994個行政村,登記注冊的農業企業1346家,都非常需要科技服務。我的工作經驗可以逐步推廣到整個衡水農業職教集團,乃至衡水甚至河北整個農業系統。
(作者單位:衡水科技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