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美聲技巧訓練對美聲藝術實踐具有著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其中的“三種音”往往容易被忽略。本文將以此為出發點,淺談在美聲技巧訓練過程中較容易被忽視的圓滑音、快捷音和增強減弱音,以期為更多歌者提供些許有價值的訓練參考。
【關鍵詞】美聲藝術;技巧訓練;圓滑音;快捷音;增強減弱音
中圖分類號:J61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070-01
關于美聲技巧訓練,始終是藝術界所廣泛關注的重點課題,在技巧訓練當中高度重視圓滑音、快捷音和增強減弱音的訓練才能保證美聲演唱水平的提升。因此,分析美聲技巧訓練中容易忽略的“三種音”具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圓滑音
關于圓滑音的定義,早在十七八世紀便有專家提出,認為圓滑音是將聲音從高音直接拉回低音,或者相反,在此過程中保證聲音迂回的柔美性特點。對此,后來有聲樂家提出,聲音當中的高音與低音并非是拖拉的關系,而應當是帶動的關系,以不明顯的形式在前音的末端引出后面的音。據此,圓滑音被分為了兩種類型,包括拖拉圓滑音和先出圓滑音[1]。聲樂演唱均需要以情感為核心,因此在美聲演唱過程中,情感表現力必須成為演唱者關注的重點,為了增強情感表達效果,演唱者往往會延長先出音,將情感在此延長以使其獲得更好的詮釋。
而從形式上看,圓滑音又具有著上行和下行兩種形式,上行圓滑音表現為漸強,而下行圓滑音則漸弱,具體怎樣保證圓滑音的順滑,在樂譜當中并沒有體現。因此,這就需要演唱者根據自身的思想、品位與感覺來確定圓滑音的走向。對此,有研究認為圓滑音的決定因素主要在于演唱者的學問與能力,只有演唱者憑借扎實的美聲專業功底并結合自身的理解和審美水平才能形成獨特的演唱風格。可見,圓滑音技巧的訓練,目的即在于強調作品的藝術效果,在訓練過程中,應當確保聲音的穩定與氣息的飽滿,爭取將圓滑音技巧發揮到達意、美麗、高貴的層次。
二、快捷音
快捷音,藝術界又稱快速音或輕快音,在美聲華彩主義盛行時期,快捷音實為最基礎的演唱技巧,特色表現為具有著明顯的柔軟性、流通性和伸張性。簡單而言,快捷音技巧可理解為確保演唱聲音的統一與連貫,在整個音組當中,包含著諸多的不同音節,一旦從慢速度開練,必然會導致氣息不足[2]。因此應當用半吸法在音后進行快速換氣,在速度達到一定值時,逐漸減少換氣次數。另一種形式的快捷音為笛性快捷音,也就是長斷音,簡單來講就是觀察長笛演奏,分辨出其中抑揚頓挫的音響效果,以此為演唱提供參考依據。
對于快捷音的訓練,應當在音階的演唱過程中全程使用明亮音色,放開音色之后才能保證聲音的輕巧性和統一性。在此基礎上,在演唱過程中確保聲音的均勻與利落。遇到連音,也要保證聲音的圓潤、彈活、清晰與準確。一方面,要在演唱過程中注重呼吸的輕巧靈活,以穩定的氣息支撐氣柱,使演唱的聲音和音色緊密圍繞輕靈的氣柱,并通過口型為氣流創造足夠的空間,為共鳴提供強力的支撐;另一方面,快捷音的演唱應當將連音進行平均分組,以短暫的連音為單位進行演唱,對此的練習,也應當由慢至快,以質量為基礎推動速度的加快。
三、增強減弱音
增強減弱音的應用,又稱漸強漸弱演唱法,追溯早期的美聲演唱法能夠得知,一些美聲歌唱家均在竭力追求該技巧,并視之為發動聲音的最基礎練習。并將此技巧的練習作為確保發聲器官收放自如的主要途徑。在此技巧的驅動下,形成了穩定的共鳴理論,并成為了音色控制的主要技巧,正是這種綿綿不息的氣流,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聲音的柔和性、伸縮性以及均和性[3]。關于增強減弱音的處理,已被公認為是一種微妙的技術,對于音質的保證主要通過控制氣壓來實現,使聲音由強至弱由弱至強均能夠保證穩定性與順暢性。
增強減弱音的技巧應用當中的難點在于幾方面,首先,要確保微弱的聲音當中也具有著相對集中的共鳴位置;其次,要確保氣柱的彈性,以更好地服務于強弱音的無縫銜接;第三,鳴腔運作的配合要準確依賴于強弱音的變化;第四,需要準確把握強弱不同音色的均衡。因此在技巧訓練過程中,應當以準確地發聲為基礎,通過肢體與發聲器官的動作調整來強化對低音和高音的精準控制。同時還要根據美聲作品的實際藝術特色保證不同曲段與歌詞的情感變化,以此對音階的強弱變化進行妥善處理,確保美聲演唱的增強減弱音技巧更好地服務于美聲作品藝術魅力的提高。
四、總結
綜上所述,當前,美聲藝術的受眾群體規模不斷增大,對于美聲音樂演唱者來說實為巨大的挑戰,只有不斷提高演唱技巧,才是傳承美聲藝術的必由之路。在美聲技巧訓練中,圓滑音、快捷音和增強減弱音的訓練往往容易被忽視,因此需要進一步提高對此“三種音”的重視程度,以提高美聲演唱水平。
參考文獻:
[1]陳燕.試論通俗唱法中美聲技巧的合理運用[J].音樂生活,2015,(05):78-79.
[2]馬迪.民族聲樂與美聲唱法的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比較[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5):261-262.
[3]代麗.美聲唱法對民族、通俗唱法在技巧方面的影響[J].大眾文藝,2013,(1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