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北京市二手房成交量超3萬套,達到36個月以來的新高,但隨后市場連續3個月出現降溫,成交量逐月下降,價格漲幅也有所收窄,引起了多方面的注意。那么,如何看待當前市場出現的波動,有哪些問題值得關注?
交易規模環比回落
但高于常態水平
從交易規模看,6月單月二手房成交量環比大降,但1.3萬套的單月成交規模仍明顯高于限購以來的常態水平。自2014年“9·30”至今,北京市房地產市場經歷了“市場回暖,交易量波動式上行至近年新高,之后沖高回落”的過程,其中二手房成交量于2016年3月達到3萬套,同比增長174%,創36個月以來的新高,也是2010年以來的次高水平。隨后成交量出現回調,4月以來環比降幅分別達到18%、10%、42%,成交量最終降至2016年6月1.3萬套,是2015年“3·30”以來的最低單月成交量。
從2011年限購以來的近6年的成交情況判斷,二手房月均1萬套應該是較為理想的常態化水平,對稅收、就業以及關聯行業都能起到較為理想的支撐作用。因此,6月單月的1.3萬的成交量,雖然環比降幅較大,但仍高于限購以來二手住房的常態化水平,市場雖由熱轉溫,但遠未到達冷的程度。
此外,近期北京市新建及二手住宅價格雖也出現了較快的上升,但上升幅度總體小于滬、深。6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價格指數顯示,北京市新建住宅價格同比上升20.3%,上升幅度低于深圳的46.7%和上海的27.7%;二手住宅價格同比上升33.4%,上升幅度低于深圳的38.5%,略高于上海的30.5%。
需求提前透支
市場面臨自我調節
在“降門檻、寬信貸、降稅負”等寬松政策組合的密集刺激下,本輪購房需求釋放具有快速、集中、提前性特征,而需求提前透支是交易量下降的主因。
2014年“9·30”以來,中央和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房地產寬松政策,主要涉及降低門檻類,包括“3·30”、“9·30”中的對于二套房認定的放松、首套及二套首付的下降等政策條文都有助于集中釋放一批需求;信貸寬松類政策,這期間經歷了5次降息4次降準之后,包括住房公積金利率、商貸利率都持續下調,降低了消費者潛在的支付強度;降稅負類政策,包括“3·30”中的關于二手房免征營業稅年限“5改2”,“2·19”降低契稅等都屬于這類政策。
在這些政策綜合作用下,以“以舊換新、以小換大、以遠換近”為特征的二套、改善性需求加速進入市場,帶動二手住房成交量以及成交價格快速上漲。同時,2011年限購以來首批取得購房資格人群開始進入市場,次置業規模也有所擴張。以上這些需求由于受壓抑時間較長,因此釋放具有一定密集性特征,如2015年“3·30”至2016年3月底一年間二手房交易量就達到22.7萬套,接近2013和2014兩年成交量總和的24萬套;2016年1-6月累計二手房成交量達到12.9萬套,已經超過2014年全年的成交規模。
如此大的成交量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釋放必然對后市形成透支,這也是4月以來成交量環比出現三連降的主因。此外,在通州商住房限購等因素的刺激下,近期商住市場活躍,客觀上對二手房市場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因此,當前的二手房交易規模的環比下降是市場機制主導下的自我調節,并不意味著市場已經完全開啟下行走勢。
潛在供給水平下降
供需矛盾有所加劇
房地產市場供需緊張的局面仍較為嚴峻,且潛在供應水平有所下降,不利于未來房地產市場的穩定,但從年內看,供需緊張態勢對宏觀面影響有限。潛在供應水平下降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土地供應規模下降明顯。由于新房供應對未來房價預期形成等起到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有必要保持經營性土地供應穩定。但從前5月情況看,北京地區僅完成11宗經營性用地出讓,遠低于去年同期的27宗和2014年同期的50宗。經營性土地供應逐年萎縮,且萎縮規模過大,對穩定市場特別是房價預期極為不利。
二是新建商品住宅潛在供給規模持續下降。商品住宅施工面積已經同比連降20個月;商品住宅新開工面積在近23個月中21個月呈現了同比下降。以上兩項指標均顯示新建商品住宅潛在供給能力持續下降。
三是二手房供應潛力仍有釋放空間。當前,北京市已經進入到存量房時代,二手住宅交易量占比達八成以上,二手住房的潛在供給能力成為穩定供需的關鍵。從當前二手房市場交易情況看,目前北京市存量房規模至少在600萬套以上,以6月1.3萬套交易量為例,換手率僅為2.1%,而發達國家換手率一般達到5%至6%左右。
盡管供需矛盾仍將長期困擾北京市房地產市場,但從年內走勢看,上半年已累積的二手房交易規模已經超過近幾年年平均交易量,下半年月均交易量雖有所下降,但從全年交易量仍有望達到2010年以來的最高。因此,近期二手房交易規模的環比下降對年內房地產市場影響有限。
公租、商住等部分領域
有待規范
通過本輪市場由回暖到降溫的考驗,北京市房地產市場健康度明顯好于其他一線城市,北京市房地產市場在一線城市中相對穩定,房價的漲幅低于滬深。取得這樣的成績一是政策環境穩定,既沒有像廣州等城市放松限購政策,也沒有像滬深等城市在住宅價格暴漲的壓力下抬高門檻、收緊信貸,始終堅持最嚴限購的政策基調不變,住宅市場投資投機性需求基本擠出,除執行中央有關政策以外,單獨制定的針對樓市的刺激性或者抑制性政策很少。
二是三級住房模式得到逐步完善,特別是面向中低收入群體的產權型自住型商品住房、兩限房、經適房,以及配租型公租房等產品的供應規模、價格保持穩定,起到了穩定預期、分流需求、支持自住的效果。而中高收入群體的改善型需求也在市場中得到充分釋放,交易價格雖然顯著上升,但也屬于市場供需調節的正常結果。總的來說,堅持最嚴限購政策基調的北京市房地產市場保持了良好的健康度,政府、市場責任界定清晰,不同收入群體需求均可通過不同的渠道滿足住房需求。
但也要注意到,部分領域有待規范。如公租房流轉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們知道,即便嚴格堅持限購,供需矛盾仍將長期困擾北京房地產市場,而公租房將成為緩解供需壓力、實現中低收入群體居住保障的一個關鍵因素。當前公租房已形成20萬套的建設規模,其中10萬套實現配租,若未來能夠保持10%的流轉率,每年就可分流2萬套左右的首次置業需求,這相當于正常年份二手房年成交量的20%左右,無疑將大大緩解房地產市場供需壓力。
還有就是規范商住房市場,由于這類住房未在全市范圍內限購(除通州),所以存在投機性需求,客觀上起到推高周邊住宅價格的作用。這類住宅存量規模也十分可觀,目前至少達到10萬套,它的社會治安、生活服務、子女上學、防火防盜等各類社會問題就必然成為區縣政府的壓力。
同時,應該注意維護和支持自住、改善型需求,在進一步降低交易環節的稅費,緩解購房群體壓力的同時實現對關聯市場的帶動。再有,隨著二孩政策的全面鋪開,以及私人財富的不斷集聚,原有的7090政策已經不適應城市發展,應該考慮對土地出讓結構做出相應調整,在一些區域鼓勵開發商增加大戶型、高端產品,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家庭人口結構和財富水平增長需求。
(作者單位:北京市經濟信息中心經濟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