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進++吳尚農
8月24日,中國銀監會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部門正式發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裸奔并野蠻成長多年的互聯網金融終于進入監管時代。
盡管此前爭議不斷,但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確實實現了飛速的發展,在監管新規之后,以海外互聯網金融發展路徑與趨勢作參照,可以對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未來發展趨勢作出預測。
多層次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
構建成型
自2015年以來,與互聯網金融行業相關的全國性政策共出臺11項,地方性政策共出臺7項。在此期間,不斷有平臺清盤退出,違規業務被暫停,夸大、虛假宣傳被叫停,平臺開始自查自檢,積極落實產品登記、信息披露,積極推進資金存管等,監管政策日漸嚴厲。
在現行法律基礎上結合互聯網金融特點的立法工作正在積極推動之中,將進一步明確互聯網金融的交易主體責任、監管對象、監管范圍和監管原則。
與互聯網金融發展相關的基礎性立法工作、技術標準制定工作也將積極配套推進,如個人征信體系、個人信用體系、電子簽名等基礎性法律,支付技術、客戶識別技術、身份驗證技術等互聯網金融技術部門規章和國家標準制定,以及互聯網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立法工作等,將為互聯網金融交易提供相應的技術和法律支撐。
在此基礎上,國家明確了以一行三會為主導、中央與地方相配合的監管責任主體和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為主導的行業自律主體,構建多層次的中國特色互聯網監管體系。
隨著監管政策的趨嚴和監管體系的構建,偽互聯網金融平臺、投機者、攪局者以及不具備從事互聯網金融行業能力的平臺都將被淘汰,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更趨于理性、規范、健康、有序的發展。整個行業將明顯呈現發展速度放緩、收益率下降、競爭加劇、進一步分化整合等特征。
新規之后,風險控制能力較強、成本控制能力優、創新性強及資本實力更為雄厚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將可能出現較行業平均水平更高的發展速度。加之,當前我國正處于深化改革關鍵期,完善現代化市場經濟必然要求各行業規范化發展,因此,互聯網金融走向規范化不僅是行業發展要求,也是當前經濟發展的時代要求。
金融科技成為互聯網金融
核心創新力
隨著互聯網金融行業步入規范化發展,在監管套利消失的背景下,沒有技術壁壘的公司將喪失生存能力,科技將成為推動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要動力,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簡稱Fintech,,亦譯作科技金融)有望成為未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核心創新力。
金融科技,很大程度上是指通過大數據、風控模型、人工智能、機器深度學習等互聯網尖端技術來進行金融服務的底層架構和要件組合,最終形成一套既能夠輔助目前主流的傳統金融業務邏輯,又能夠產生自己獨特的互聯網金融服務生態的一種技術性很強的金融方式。目前國內只有少數的集成化、矩陣化的大平臺才擁有真正金融科技化的數據、產品和運營能力,包括阿里、京東、網易等。
在眾多的金融科技創新中,大數據或將成為互聯網金融行業核心資源。互聯網金融下一個風口,其實是在大數據和以數據化、智能化、機器學習技術為依托的,以互聯網渠道和技術為嫁接的一種全新的業務風控和產業鏈整合模式。
所謂大數據,是一種在獲取、存儲、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傳統數據庫軟件工具能力范圍、具有海量的數據規模、快速的數據流轉、多樣的數據類型和價值密度低幾大特征的數據集合。大數據對于互聯網金融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渠道入口、產品風控等方面。
首先,大數據技術可廣泛應用于獲取電商、中小微企業等各行業供應鏈數據,以助于開拓各類行業資產獲取渠道,開展對電商平臺用戶、中小微企業供應商的融資業務。
其次,大數據可完善征信系統和提高金融機構風控能力。大數據征信的發展,可夯實金融服務基礎和降低金融風險,并同時也能降低交易成本,將互聯網金融交易成本低的優勢進一步放大。
最后,依賴于大數據技術,使平臺為人們提供個性化金融服務成為可能,極大地開闊人們投融資渠道,降低創新創業門檻,提升經濟活力。因此,大數據化是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大數據也當之無愧是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核心資源。
金融場景化或為互聯網
金融發力點
隨著第三方支付、互聯網金融基礎服務設施的不斷完善,基于衣、食、住、行的各類消費場景都將被互聯網金融覆蓋,互聯網金融和人們生產生活進一步融合。金融場景化不單是互聯網金融改變生活的直接體現,更是互聯網金融資產資金的重要獲取源。盡管目前阿里、騰訊、京東等電商巨頭在場景消費展開了激烈競爭,然而,尚無一家巨頭占據主導地位,互聯網金融平臺在場景化藍海中依然有巨大機會。
互聯網金融場景化,是資金端與資產端的共同場景化。從資金端來看,未來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將更加注重為用戶在特定場景下提供專業、便捷的增值服務,以期引導和吸引更多投資者。從資產端來看,消費場景化為行業帶來大量的優質資產,而在互聯網金融行業競爭愈發激烈的情況下,平臺發力掌握一些如社交、購物關鍵場景,提高用戶粘性,是其實現資產端擴張的明智之舉。因此,在未來互聯網金融行業將主要發力于場景化消費金融藍海。
在向場景化趨勢演變的過程中,P2P將呈現出小額普惠特點。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的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機構體系,發展普惠金融和多業態的中小微金融組織的思想,以及暫行辦法對網絡借貸平臺的定位和針對借款人借款上限的規定,未來網貸平臺將主要服務個人經營者和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扮演好傳統金融的補充者角色,最大限度的發揮其金融普惠性。從另一方面來看,借款上限的規定,也有利于網貸平臺加強風險防控,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農村市場有望被激活
農村地區一直以來是傳統金融體系比較薄弱的區域。互聯網金融依賴技術、服務成本、服務效率等方面的優勢,在此領域較傳統金融機構更具競爭力,能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務。我國農村地區地域廣闊、人口眾多,農村地區人們已開始接受和使用互聯網金融服務,因此,互聯網金融開墾農村金融實現金融普惠,發展共享經濟,大勢所趨。值得一提的是,農村征信體系建設是農村金融發展中的一項復雜的、勢在必行的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互聯網金融一路走來,從野蠻生長到監管規范,越來越多的行業正在與互聯網金融相融合,正在感受到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互聯網金融不僅將改變傳統的商業模式,還能為其提供新動力,創造新機遇,成為中國金融領域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行業監管力度持續增強,監管體系逐漸構建成型,伴隨金融科技新風口、大數據發展的核心資源,互聯網金融正在步入創新發展、規范發展、健康發展之路,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生活發展的重要助推力量。
(作者單位:中關村互聯網金融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