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1966年生于山東無棣大山腳下,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裝潢系,現居北京。
畫家陳延君,常用名硯君,主攻山水,兼畫花鳥、人物。
陳延君二十歲在山東老家參加工作,三十歲進入天津美院學習,四十歲來到北京,開設了名叫“錦文齋”的蘇扇莊,五十歲自識初通文墨。
在現階段的創作中,陳延君注重畫面的厚重感。在創作一幅畫時,通過一遍一遍增添筆墨,讓畫面更豐富,最終呈現出有筆有墨、值得推敲的作品。
在提升藝術水平上,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的他注重寫生和臨摹。在寫生時著重提煉景物特色,力求創作出一幅不俗的畫;而在臨古畫的過程中,借古人之“氣”,讓作品的筆墨“活”起來。
此外,他還注重個人修養的培養,陳延君說,個人修養提升以后,表現出來繪畫就有力度,有氣息了,就可以追求由繁入簡,讓畫面凝練起來。
讓創作更厚重
8月22日,陳延君在朋友圈曬出了應朋友之約畫的泰山日出圖,從第一遍構圖到最終成品一共五幅,在畫面的漸次豐富中,創作的過程一目了然。
這幅四尺整張的山水畫一共花了他五個早晨進行創作,從每天早上5點畫到8點鐘,最終的畫面結構清晰,有筆有墨。
第一天早上進行大致構圖,有了山石走向、有了樹木蔥郁、有了房屋結構、亭臺方位,畫面基本形成布局;第二天早上“將該加重的地方加重”,開始顯現光影的感覺;第三天用線條描繪出山的結構造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山上大石羅列的縱橫變化、山的龍脈走向,還要注意遠近景色的相互呼應;第四天早上進一步豐富了細節,給畫面著色,畫面右側升起了泰山的朝陽;第五天早上題款鈐印,最后一遍提醒畫面。
在陳延君看來,山水畫創作中的變化可以很多,這是他最早選擇畫山水畫的原因。比如,只要在畫面上和諧,“一個石頭畫得大一點、小一點、丑一點、俊一點都可以,多一棵、少一棵樹也沒關系。”但是畫得時間久了,陳延君又發現山水畫很難,因為內容必須要“厚重”,即層次豐富,清新曠遠,值的推敲。
“原來的創作有點薄氣,厚度上感覺不夠。”他評價自己現階段創作比原來畫得深厚。
傳統的文人畫講究文氣,繪畫強調率意、空靈。早前,陳延君臨習這種風格較多,“時間長了之后感覺自己畫得淺,用墨多,用‘筆少。”
而現代的國畫創作大多學習宋畫,畫面呈現敦敦實實、厚厚重重的感覺。尤其是當代畫家比較推崇明末清初的龔賢畫作,陳延君評價他的畫是“一筆、兩筆、三筆加上去的”,有些類似現代的素描,體現光影的感覺。符合現代國畫筆墨多,細節多的審美和創作手法。
所謂繪畫的“厚重”,就要依靠創作的遍數,如《泰山日出》在每一遍都通過皴擦點染,來豐富畫面,讓畫面不淺薄。如近現代畫家黃賓虹畫畫不計遍數,層層復加,直到滿意為止。
不過,在有些地方,仍然要遵循古代理念,比如古人講究山水畫“可觀,可游,可居”。
陳延君作畫也遵循這個傳統觀念,讓一幅畫 “可觀”——看著好看,“可游”——人進去可以游覽一番,“可居”——此處是可以居住的佳處。
畫家要有靜氣和文氣
九十年代,陳延君曾在天津美院學習裝潢設計,后又進修國畫,受教于白庚延、呂云所、霍春陽、何家英等畫家,拓寬了自己的藝術視野。而要想在山水畫上專精,還需要自己去進一步研習,此后,他不斷自主研習傳統國畫,并且“感覺不夠就去充電”。
比如早前他在中國書法家協會培訓中心跟隨齊作聲導師班學習書法。書法是提升繪畫筆墨的基本功,也是文化修養的關鍵。
又比如去年的時候,陳延君又到中國畫藝術創作院進修,跟隨程振國、張復興二位導師學習,在技法、理念、氣息上又有所突破。
不斷充電提升自己的理念和技法之外,對創作來說,寫生也非常重要,陳延君在寫生時要對景色進行提煉。
比如畫山水畫中的山,要在山中分出道來、畫出水來、繪出瀑布來,還要注重云氣的布局。如何布置畫面、如何去表現、如何作取舍,都需要思量和創作。寫生絕不是將所看到的照搬。
陳延君經常寫生,一年至少外出兩次,當地的特殊景致往往成為畫面的特色。八百里太行山是陳延君心馳神往的夢里家園。十渡的小江南景色,野山坡的百里峽,邢臺的云夢山、英談村,林州的洪谷山,輝縣的八里溝、萬仙山、百泉湖、郭亮村,晉城的王莽嶺等都留下陳延君走過的足跡。
在采訪中,陳延君向記者演示了他在日常創作中習慣畫的柳樹、房子,它們是他早前創作的特色元素,時間長了某種程度上也是他的早期面貌。
除了局部,在整幅畫上的面貌也應顯現個性,陳延君強調要“不俗”。比如《泰山日出》,不管畫得好不好,首先應該做到不俗,這也是一個人修養的體現。
“個性是一個人對自然的理解和表現,同樣一片景致,不同的人畫出來是不一樣的。”陳延君說,某種程度上“臨的不像是取舍,是心中的意向,這就是個性,就是自己,就是創作”,這是在大自然真實景觀之上自己的藝術化發揮。
寫生之外,陳延君還臨古畫,從中“借氣”。
他推崇范寬、董源、巨然、董其昌、龔賢、清四僧等畫家,從古人的一筆一劃中借氣,傳承氣息。“如果只寫生,模仿大自然,就會氣機不夠。好畫就是既有寫實的新面貌,又要有傳統筆墨。所以要有大量的寫實功底,還要學習傳統,借鑒文氣,有一些意象的東西。書畫是人的精氣神的外現,畫一堆墨,沒有‘氣不活。創作要做到云卷云舒盡展我之胸中逸氣。”而對于“氣”。陳延君認為,就是平時的修養的體現,畫家的靜氣和文氣最難得。
追求復雜的“簡”
在做加法讓創作厚重起來之后,陳延君又開始通過追求線條質量,讓每一筆蘊含的“氣”更足,逐漸要給創作做減法。
“這個‘簡 對線條的要求很高,要求筆的‘氣含金量足,這一筆下來就不用再畫第二筆,它已經代表了很多內容,因為這一筆的‘氣夠了。”這一點要在書法的學習中去繼續尋求。
而為什么國畫創作會繁復呢?陳延君給出的原因是因為氣不足、內容不夠,為了補氣,需要不斷往畫面上添筆墨,否則“在畫面上立不住”。
“學識修養到位了就會越來越簡潔。我一開始創作的筆墨是‘簡的,后來開始加筆墨,追求厚重,而現在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慢慢往回‘簡。能用一筆解決,不用十筆去畫,這要求線條的質量和氣息都到位,體現個人修養。個人修養有所提升以后,表現出來就有力度,有氣息了。”陳延君說。
在采訪過程中,陳延君寥寥幾筆在宣紙上畫出山,又畫出樹來,他卻說齊白石的山更簡,像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等大家都是尚簡的,并且這是非常復雜的一個“簡”。
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簡”,這就要求見識廣博,提升修養。
“云卷云舒萬里風,遠近高低各不同。三山五岳納筆下,胸中逸氣逞英雄。”正如陳延軍自作的詩中所表達的,“你的心夠不夠博大?你的心能不能裝下山水?再有,你的內心夠不夠簡單?能不能把大自然中有代表性的東西擴充到畫面中,同時還要簡中有精。”
提升學養自然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佛家、儒家、道家的經典是必讀的。學經典,浸潤過傳統文化,做人就會“求真”,“和寫字畫畫道理一樣。求真,在創作的時候內心就有一個杠桿、標桿,創作出來的作品好不好自己知道。創作就要追求達到最好的境界,雖然達到完美不可能,但是完美是每一個藝術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