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霖
【摘 要】閬中手工打結絲毯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由于銷售市場的萎縮,編織工人的待遇低下,致使絲毯技藝傳承人不斷流失。采取著實有效的保護舉措顯得刻不容緩,政府、企業、社會都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關鍵詞】彝族雕刻;結構骨架;美學特征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272-01
一、傳承人流失危機
閬中手工打結絲毯的代表企業是四川銀河地毯有限公司,在考察絲毯公司的過程中,筆者在織造車間看到,編織工人大多是40歲左右的中年人。廠長盧興瓊告訴我們,目前這一批編織工人進廠已有20年時間了,最年輕的38歲。除了工廠工人編織絲毯外,每年也有一批手工絲毯來自農村加工點。如今成熟技工不足百人。副廠長楊淑芬說,經緯線手工打結密度極大,手工操作難度、精細度要求極高,織成的毯背細密緊實,直接決定了絲毯質量的優劣。目前,閬中大約有500余人從事絲毯織造技藝,而絲毯編織產業在20世紀90年代最為紅火,當時全市加工點有130個,從業人員達到萬余人。
2000年以后,受現代化機器生產的影響和勞動力、原材料成本上漲的制約,絲毯編織的海外銷售市場逐漸萎縮。曾經輝煌的鄉鎮作坊逐一停產,人員流失嚴重。
閬中手工打結絲毯編織技藝在解放前主要以家族傳承方式為主,解放后,成立了工廠,多以師徒方式進行傳承。迄今,當地能獨立編織一幅完整絲毯的成熟技工不足百人。
二、傳承人保護的重要意義
首先,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靈魂。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活態的方式存在,它的“活”體現在與人的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而關于它的活態性,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人的活動。其中,傳承人的活動是其靈魂所在,對傳承人的保護,相當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靈魂的保護,是其他保護方式所不可替代的。
其次,傳承人是技藝的傳承者和創造者。
再次,傳承人不僅傳承技藝也傳播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通過技藝而獲得生存,傳承技藝是其天經地義的責任。但他們在傳承技藝的同時,往往也被賦予了傳播文化的功能。[1]
三、傳承人保護的策略
很明顯,閬中手工打結絲毯的從業者逐漸流失與衰退的重要原因,是由于產品的生產效率低下。因為主要是手工編織,因此,每天能夠完成的編織面積非常之小,而從業者每天的收入也并不高,除了少量對手工絲毯的確懷著深厚情感,并且具備熟練技能的四五十歲中年婦女還在堅持從事絲毯編織外,這項技藝對于年輕人而言顯然是缺乏吸引力。沒有新生源泉補充到絲毯編織隊伍里面,無疑會危及閬中絲毯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這其實也是當前國內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面臨的窘境。保護非遺傳承人顯然已經是一項重要事業。
首先,政府資助扶持應該是保護非遺傳承人的首要環節。慶幸的是,近年來我國政府積極發揮了主導作用,有力地推進了保護非遺傳承人的工作,2007年6月9日國家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226名;2008年2月15日又公布了第二批的代表性傳承人551名。文化部以部長令的形式鄭重發布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從政策法規的實施執行上有效地加大了保護傳承人的力度。[2]然而這些對于傳承人在生活水平方面的提高雖具有一定的作用,卻也十分有限,一些沒有被評上國家級的項目顯然就不能惠及。中國作為多民族文化大國,有許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散落民間,它們中還有很大一部分默默無聞,不能享受到國家的資助政策,因此,當地政府無疑應該擔當起保護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任。
其次,作為非遺企業也應該著力提高手工藝人的待遇水平。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顯然是十分稀缺的勞動技術,與一般的普通勞動應該有著一定區別,能夠從事非遺技藝的熟練手藝人本身就十分稀少,而且他們的手工技藝通常也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積淀才能掌握,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水準,非常人能輕易掌握,因此,作為生產企業也應該盡力提高非遺傳承人的待遇報酬。
最后,社會應該形成尊重非遺傳承人的社會氛圍。非遺傳承人作為中華古老文明的傳承載體,維系著中華文化的古老根脈與深厚情愫,保存著中華人民的文化基因,社會各界都應該形成尊重與保護傳承人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陳華文.留住傳承人[M].浙江: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3,6-7.
[2]烏丙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方法[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149-150.
作者簡介:
唐 霖(1982-),男,碩士,西華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講師。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南充市社會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課題“閬中手工打結絲毯技藝的傳承與發展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NC2015C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