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俊斐
【摘 要】群眾文化工作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宣講的重要載體,需要進一步拓展其工作的廣度和深度,本文從這一領域從業人員的基本素養、管理方式創新、社會正能量宣講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搞好群眾文化工作的思考。
【關鍵詞】群眾;文化;工作;創新;素養;正能量
中圖分類號:G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276-01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追求文化精神生活的要求不斷加深,作為政府的文化服務基層部門需要進一步貫徹國家大力開展文化活動,凈化社會精神世界,優化人們的人生價值觀,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這是實現人們關系融洽的重要精神手段,筆者從事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多年,有著幾點體會和思考:
一、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者需要具備相關的能力和素養
在基層與群眾交流文化工作,需要工作人員具備的基本素養很多,首先,需要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事群眾文化工作的人員在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上需要充分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這樣才能在日常的工作中成為這一核心價值理念的宣講者。同時具備這種崇高的理念,可以更好地融入到群眾文化工作之中,具備更為強列的工作責任感和使命感,與群眾打成一片,成為群眾的貼心人。其次,需要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在群眾文化活動交流中,工作人員應該組織一些有影響力、群眾參與性強、熱情高的活動。例如:舉辦京劇票友社和合唱團等培訓演出活動,讓群眾既學習到專業的藝術知識又豐富了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最后,需要具備自學能力。因為文化活動都是在不斷變化的,從事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工作人員需要具備與時俱進的意識,文化出現變化的時候,需要及時掌握相關的技能,從而成為新文化活動的引導者,帶領社區文化活動。
二、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需要創新管理方式
首先需要確定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公益性質,這樣就需要落實從業人員的工資待遇和編制問題,使他們消除后顧之憂,促進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基層文化單位具有一般事業單位的基本問題,例如:如何實現構建更為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實現獎勵績效進一步激發工作人員激情,人事管理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編制和在崗人員不符的問題等,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拓展創新工作管理方式,從而激活群眾文化活動。其次,需要進一步改進群眾文化工作的方式方法[1]。進一步運用現代化的手段,實現群眾文化活動氛圍的進一步營造。比如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運用手機微信這一手段,實現與群眾的互動和溝通。
三、優化文化活動,符合群眾需要
文化是一個廣義概念,有很多的文化活動可能受眾不是很多,也有一些文化活動具有更強的群眾基礎,另外,不同地區的群眾在文化活動的偏愛方向上是有不同的,需要進一步拓展文化活動的群眾基礎,選擇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這樣才能實現更好的教育宣傳效果,因為我們從事群眾文化活動的主要目的就是進一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提升社會風氣,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提升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通過接地氣的文化活動將這些積極向上的理念和思想傳播給群眾,不斷教育群眾、實現先進性思想的宣講,選擇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就可以有效達到這樣的目的。例如:在東北地區,群眾文化活動更多的基于二人轉的形式,這是群眾最為常見的文化形式,將弘揚社會主義正能量的內容編排到二人轉的臺詞中,可以實現更為突出的教育效果。在皖南、安慶地區,黃梅戲是當地男女老少都會哼唱的地方戲,在進行群眾文化活動的時候,可以將反映社會主義時尚的內容編排到黃梅戲里,這樣就可以進一步提升群眾文化活動教育的實效性。
四、宣揚社會主義積極向上的能量
群眾文化宣傳的目的是豐富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同時也是進一步通過這種正能量的文化形式,拓展群眾對社會主義積極向上的思想理念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進行群眾文化活動的時候,需要將相關的積極向上的內容貫穿到群眾文化活動之中。目前,人們在一些思想理念上還是缺失的。例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編入到歌曲、戲曲之中,讓群眾在傳唱這些歌詞和戲詞的過程中進一步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得群眾進一步提升自我的人生價值觀,引導積極向上的社會主義正能量[2]。
五、結語
群眾文化工作需要進一步明確工作目的和方向,為了宣傳社會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拓展從業人員的基本素養,需要創新我們工作管理的方式方法,從而優化群眾文化工作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黃建明.在創新社會管理中引領和諧文化建設——岳陽市岳陽樓區領導社區和諧文化建設的啟示與思考[A].“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高領導文化發展能力理論研討會”暨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2012年年會,2012,(12):112-113.
[2]陳彩利.遵義市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與文化建設的關系研究[A].中國政治學會2012年秘書長聯席會議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話語體系學術研討會;中國政治學會2012年秘書長會和貴州省科學社會主義暨政治學學會2012年年會及基層組織與基層民主建設學術研討會,2012,(07):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