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楓

【摘 要】 陶行知先生曾說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會做人”。培養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作為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本文基于行知理論的基礎下,針對高年級小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從三個方面闡述了增強小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具體途徑,希望長大成人的他們能肩負起建設祖國,富強中華的重任。
【關鍵詞】 行知理論;責任感;培養途徑
在學校日常管理中,教師會進行愛國教育、責任感教育等品行教育,但教育方式往往是說教式,學生被動接受,故效果不大。為此,筆者特意調查了我校六年級部分學生作為調查對象,來了解小學階段社會責任感的教育情況。
一、行知理論下小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現狀調查
1.調查方法
本調查主要采用了問卷調查法,同時配合了個別訪談法的方式,從我校六年級中隨機抽取了100 人作為調查對象,以無記名的方式,共發放了100份問卷,已全部收回。
2.調查的內容與結果
本調查的內容是通過在生活教育過程中仔細觀察小學生社會責任感方面存在的問題來確定的。從做錯事或對不起別人的事、遇到他人不幸出車禍、同學考試作弊等方面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1)當你做錯事或做了對不起別人的事時,你的態度?
(2)當你遇到別人不幸出車禍時,你的態度?
(3)當你發現你的好朋友考試舞弊且沒有被老師發現,你的態度如何?
二、行知理論下小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調查結果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做錯事或做了對不起別人事的態度,有四分之一的學生認為沒什么大不了。當你遇到別人不幸出車禍時,認為不關我的事并離開的占33%,圍觀看熱鬧的占43%。從這兩組數據中,說明部分學生對他人的責任感淡薄,令人寒心。假如你發現你最好的朋友考試舞弊且沒有被老師發現,為他慶幸的占 56%;不理睬并告訴老師來批評他12%;勸告他今后不能這樣做的占 33%。從這組數字看,不少學生不懂得幫助的真正意義。
三、行知理論下小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有效途徑
1.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外活動,以達到知與行統一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是要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從書本的到人生的,從狹隘的到廣闊的,從字面的到手腦相長的,從耳目的到身心全顧的。”他認為:整個的社會活動,就是我們教育的范圍。根據這一理論,教師應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大舞臺,扮演多種社會角色,讓他們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去體驗、錘煉、打造,從而學會關心社會,關心他人,樂于為社會、他人奉獻愛心。
社會責任感的教育不能也不應等同于一般的文化知識教育,否則就會脫離生活實際,流于空洞和無力。課外活動的形式除社會調查外,還可以舉辦講座、辦板報、組織競賽等。通過活動讓學生對相關問題的知識有足夠的了解,開闊他們的視野,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和選擇,初步樹立責任感,然后引導他們在行動中增強責任感。如對于環境問題,除了教材上的知識以外,還可通過舉辦相關的環保講座、圖片展、讓他們去調查身邊的環境問題等,通過這些親身的體驗樹立他們對環境問題的危機感、緊迫感、責任感。然后可組織學生去宣傳環保,在生活中注意環境衛生,節約用水、用電,收集廢舊電池,多用手帕少用面巾紙等,讓他們具體地把環境意識化為環境行為,這樣取得的效果比單純的強制指令要好得多。
【案例】 把環保教育融入在“親近母親湖,共行成長路”的遠足活動中。活動中,按照學校的要求學生統一制作好了環保吊牌。經過1個小時的征程,學生到達了此次遠足的目的地:蓮池湖公園。置身于這景色秀麗的大自然中,同學們忘記了身上的疲累,紛紛以班級為單位,在“水是生命之源,陽澄湖是我們的母親河。我是唯亭娃,唯亭是我家”的莊嚴宣誓詞中,將環保吊牌懸掛在棵棵綠油油的小樹上,給大自然留下了一張張甜甜的笑臉,也給即將畢業的自己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憶。
很多同學在作文中都提到了這樣的情景:“蓮池湖,我愛你,我要歌頌你的美麗,我要把你的名字傳遍每一個角落,讓每一個人都能感受你的芬芳!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我把這一段話在班會上宣讀了,并要求每位同學在生活中,要成為一名環保小衛士: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通過一系列的環保教育(如借助學科教學進行環保教育、名言警句環保教育、植樹節活動等),學生懂得了保持環境整潔、維護生態環境平衡人人有責,樹立了責任意識,在班級里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環保氛圍。同時,學生自覺地開展向周圍的同學及家長們宣傳環保的活動,對自身的角色定位圍繞集體責任感進行思考,從認識過渡到實踐,并從實踐中把環保意識變成自身內化的信念,感受到自己對社會的責任感。這樣的活動,對每個學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2.讓學生在“生活”的實踐體驗中提升社會責任感
教師要積極配合學校和班級的日常管理,并圍繞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向有關部門提出合理的建議以更好地開展一些有益的活動。如:開展“環保小衛士”,“一日清潔工”,“少先隊員一條街”等社會活動。筆者建議學校和班級把有無責任心作為評優的標準之一,以督促全體學生(特別是智優生)樹立并增強責任感。當然,培養社會責任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指望一蹴而就。同時,它也是個系統工程,僅僅依靠教師和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大力支持和配合,通過學校的努力來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有責任感的中國人。
陶行知先生強調“教育最重要的成就在使眾人養成一種持續不斷的共同求進的決心”。教師的職責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會做人”。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學生不應當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現代教育發展正需要我們對這一至今仍然閃爍著真理和智慧光芒的教育思想進行了深入思考和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