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云娟
雙休假期里在朋友家偶遇一位一年級小朋友,也許處于教師的職業吧,無意中問道:喜歡上什么課,小孩脫口而出“英語”,繼問喜歡數學嗎?答案兩個字“無聊”。作為一個一年級的數學老師,當時聽了心里真不是滋味。但完全可以相信,孩子的話是真實的、是發自內心的。
為了不讓我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們老師就需想方設法調動孩子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讓他們能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開心快樂的學習著。
一、追求形象記憶,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教學認識符號>、<之前,就聽有經驗的老師說,這一內容看似簡單,但學生卻容易混淆。因此,上課前認真備了課,搜集了一些優秀老師的推薦方法:借助形象生動的手勢(讓學生把食指和中指張開,做成一把小剪刀的樣子)加口訣(開口朝左大于號,尖尖朝左小于號)來幫助學生形象記憶這兩符號的樣子。確實,這兩符號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是抽象了點,尤其是把這兩符號放在一起,讓孩子快速辨別的時候,往往會認錯。在課堂教學中,我就借鑒了上述做法,感覺孩子們課堂上很投入、很開心、很帶勁。在接下來的運用過程中,一開始試著讓孩子自己填一填,看到有的學生有困難了,比如:8〇6,其實孩子在填寫的時候,并沒有真正理解大于、小于號的含義,更多的只是瞎蒙而已。經過老師的細細追問:6和8誰大,應該填什么……練習幾組后,又和孩子們一起觀察,發現剪刀剪的那頭是大的數字。這一點一明白,小朋友們基本上就不會弄錯符號的方向了,接著加以概括:大口張開對大數,小頭尖尖對小數,孩子們在這朗朗的口訣聲中,提起了興趣、加深了印象。
二、創設故事情境,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題意,掌握插圖內容,我鼓勵孩子結合插圖情境,編則簡短的數學故事,故事中要能體現出該題的答案。這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又完成了學習任務。這一舉兩得的設計深受孩子們喜歡,我也從中體會到了這樣的設計學生思考問題起來更全面、更深刻了。例如,有這樣一幅插圖——給大雨中的螞蟻找能躲雨的蘑菇,根據圖內容可編故事:一群小螞蟻們正忙著為自己找一頓豐盛的晚餐,突然下起了大雨,小螞蟻們這下可急了,我們到哪里去躲雨呢?還沒來得及找到躲雨的地方,它們就各自先在路邊撿了一個身上帶有算式的樹葉當起了小傘,可雨太大了,又刮起了風,“小傘”根本就沒用。慌忙中,它們發現前面不遠處有一堆蘑菇。它們都急著朝蘑菇房里沖,可門是關著的,怎么也進不去,原來蘑菇仙子故意想考考這群小螞蟻。蘑菇房頂分別有1、2、3……數字。小螞蟻見此,馬上抬頭看了一下自己頭頂樹葉上的算式,眼珠一轉,馬上鉆進了蘑菇房,其中第一只螞蟻鉆進了“1”號蘑菇房……到了蘑菇房,它們都開心的笑了。
三、創設游戲活動,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教育家陳鶴琴指出:“游戲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動,不管年齡性別,人們總是喜歡游戲的……?”低年級兒童往往繼續表現出學前兒童所具有的那種對游戲的興趣和運動的要求,他們能一連幾小時地玩,卻不能長時間地、一動不動地坐在一個地方。所以,我經常組織學生通過靈活多變的游戲活動來學習數學知識,讓他們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把注意力長時間地穩定在學習對象上來,使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學習了“10的分與合”后,為了避免學生枯燥、機械的讀背,我運用了《找朋友》這種游戲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記憶。我首先讓每個學生在1—10中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數貼在自己的胸前,然后請他們去找能和自己合成10的同學做朋友,并在游戲的過程中,學會了一首兒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親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湊成一雙手”,既幫助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又讓學生在快樂的游戲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四、開展動手操作,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據了解小學生上課時集中精力的時間一般能維持15~25分鐘,時間一長,注意力便會分散,低年級學生集中注意的時間則更短。所以在教學中要想持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必須間隔一段時間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動手操作就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教學《認識立體圖形》時,我給學生提供了大量實物素材(乒乓球、皮球、魔方、茶葉筒、積木塊、各種包裝盒等)。先讓學生觀察這些物體,摸一摸,玩一玩。然后問學生:“這些東西你們認識嗎?那這些東西里有沒有形狀相同的呢?”接著請同學共同合作,動手操作,把形狀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分完后,組織交流:怎么分?分為幾類?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所分物體的不同形狀給它們起名字(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說一說喜歡哪種形狀的物品,它長什么樣?引導學生動手摸一摸、滾一滾,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它們的特征,幫助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建立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表象。這樣,既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又使學生享受到通過動手操作自己獲取知識的樂趣,從而更樂于學習數學新知識。
五、設計有趣作業,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數學作業不能只停留在寫寫、算算上面,一味地讓學生寫、算,學生會對數學產生厭惡的情趣,激不起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如能讓學生在涂涂、畫畫中去學數學、做數學,學生定會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還能給有這方面特長的學生一片發展的天空,讓其在優美的畫卷中自主發展。如教完“時、分、秒”這一單元內容,我設計了這樣的課外作業:請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設計自己喜歡的小鬧鐘,并要求畫上時針、分針、秒針,且注明你所設計鬧鐘的時間。第二天,在批閱學生這一作業的過程中,我驚奇地發現學生的想象力太棒了,畫的鐘表一只比一只精彩、漂亮,造型是那么美觀,色彩是那么鮮艷,想象是那么豐富,構思是那么巧妙……這時,我總感覺不是在批閱枯燥無味、答案單一的數學作業,而是在欣賞小畫家們設計的優美圖案,心情舒暢極了!
總之,教師要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就要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科學的設計學習活動,使學生不僅愛學、會學,而且學得積極主動,學得活潑,實現從“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讓數學成為孩子們自覺追求的東西。